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0 19:17:13

清代科舉正科、恩科在一起共有112科,其中狀元最多的是江蘇省,進士也是江蘇、浙江二省居多。不過在明代,情況就不同了,全國十三個省中,江西名列前茅,其中最著名的又屬吉水。這個小小的縣城,以出翰林聞名全國。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此縣城出了一千多個進士)1

明代吉水的科甲有多興盛呢?據不完全統計,有明一代,吉水縣就出了一千多個進士。這個數字十分龐大,要知道明代每科殿試的錄取人數不及清代,很多偏遠的縣城可能十幾年都出不了一個進士。

所以明代就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的說法。明代的翰林地位很高,有着“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的說法。吉水進士多,翰林自然也多。

這些吉水翰林與其他江西籍官僚一起,在政界形成了一個炙手可熱的江西幫。以嘉靖時期為例,先後擔任内閣首輔的夏言和嚴嵩,都是江西人,至于朝中的江西籍官員,不說十占其五,至少也有30%以上來自江西。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此縣城出了一千多個進士)2

吉水縣隸屬吉安府,這個地方文風昌盛,曆代多名士。僅以宋代為例,就有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彭齊等人。但最鼎盛的時期還是明代。比如明初的金幼孜、胡廣、歐陽必進、羅洪先、解缙等、楊士奇、鄒元标等等。這些人當中有不少是大學士、尚書一類的高官。

那麼區區一個吉水縣,為何會出這麼多的進士、翰林呢?原因大緻有兩個。

一是重視教育科舉興盛。明清每個省份都有一些自己的特征,比如山西人不太愛讀書,喜歡經商;山東、河北人則注重練武;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等江南省份則以文舉為業。

吉水自宋代以後,名人輩出形成了一種讀書應舉的思維模式,不僅僅是官宦書香之家,就是普通的百姓家庭也會盡全力供自己的孩子讀書應試,科舉入仕在吉水人的心目中早已是根深蒂固。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此縣城出了一千多個進士)3

由于吉水文化昌盛,這裡的讀書人比其他地方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是師資還是教育硬件等,在全國都排在前列。此外,吉水地方官府也大力支持文化教育,在當地興修了很多書院,聘請名士教授學生。這和現在其實是一個道理,教育資源決定文風高低。

在這種環境之下,吉水出的進士自然就多,父子、兄弟皆舉翰林的根本不足為奇。至今吉水還流傳着“一門三進士,隔河兩都堂,五裡三狀元,百步兩尚書,十裡九布政,九子十知州”之諺。

二是政治資源豐富更容易中舉。明初時期吉水籍在朝高官就不少,像前面講到的金幼孜,他是仁宗朝的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楊士奇更是四朝元老内閣首輔,此外還有一大批尚書、侍郎等部院高官。

科舉時代重鄉誼是普遍現象,尤其是明代官場之上向來喜歡拉幫結派。吉水由于翰林、進士多,因此出任鄉試、會試考官的機會也更多。盡管明代的科舉制度發展得比較成熟,但制度畢竟存有漏洞。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此縣城出了一千多個進士)4

以鄉試為例,主考官如果是吉水人,在錄取的過程中,如果考生水平相差不大,那麼自然就會偏向吉水人。而且有的還是本家親戚、世代故交等等,如果有這樣的關系,就免不了存在請托、作弊的現象。會試的情況也是一樣的,隻要主考官略加照顧,那麼取得貢士的資格就要容易很多。

此外在殿試排名次,朝考定成績的時候,由于江西籍官員在朝中的影響力很大,皇帝也難免偏心,會去照顧大臣的情緒。比如明明閱卷官将某一江西考生的排名定在三甲,但最終排定名次的時候會變為二甲,諸如此類的情況,也是普遍存在的。

當然,這是鑒于科舉制度以及官場上一些潛規則而言的,并非說吉水的進士都是通過這個途徑取得功名的,即便有也是極少數。總體而言,一個地方的文風以及教育條件,才是決定科舉興盛與否的關鍵因素。

曆史上的年輕進士(此縣城出了一千多個進士)5

到了清代,江西省的科舉就明顯不如江蘇了。但在全國範圍内,江西也算是個科舉大省,和安徽、浙江排在同一檔次。清代江西的進士也不少,但相對而言,位列高官者不多,科舉世家更是少見。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