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如今在上海,什麼食物最受歡迎的話,那小龍蝦排第一沒人敢當第二。小龍蝦生煎,小龍蝦月餅,就連煎餅果子、披薩在這裡也有小龍蝦餡的。可若要是擱在十幾年前,可沒小龍蝦什麼事,那時候它的地位還不如一碗湯——羅宋湯。
每座城市裡都有屬于自己的味道,山東的煎餅卷大蔥,陝西的涼皮肉夾馍....而在上海,一份烤的外酥裡嫩的豬排再加上一碗酸中帶甜的羅宋湯,就足以撐起一代人的記憶。
為什麼羅宋湯這種外來食品會在上海紮下了根?
從紅菜湯到羅宋湯
十月革命時,大批的俄國人流落到上海,流落到他鄉的俄國人吃不慣當地的食物,于是就利用在故鄉的烹饪技巧,在上海開了一家以俄羅斯口味為主的西菜館。這也是上海的第一家西菜館。自此,西菜文化開始在上海盛行。
其中有一道紅菜湯是俄國的名菜之一,湯的味道辣中帶酸,酸甚于甜。上海人吃不慣這種味道,于是就在紅菜湯的原料上進行了改進,就形成了如今酸中帶甜的,爽滑可口的具有海派特色的羅宋湯。
關于湯名字的由來
在十九世紀,中外商人使用混雜語言,隻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不講語法,按照字對字轉換成英語,這種語言被稱為洋泾浜英語(延安東路),也就是蹩腳英語,在當時的上海很流行。羅宋湯(Russian soup)就源自當年的洋泾浜英語的發音,音譯過後就被稱為“羅宋湯。
羅宋湯的幾大派系
羅宋湯在上海形成了各種流派與分支,以“飯店派”、“食堂派”、“家庭派”為主。
飯店派就是西菜館中的燒法。食堂派也叫“弄堂派”,“食堂派”的羅宋湯盛放用大面盆或者保暖桶盛裝,湯的味道比不得西菜館子裡那麼精緻,番茄不剝皮,就幾根紅腸煮在一起。
“家庭派”的學不來西菜飯店的法子,就隻有自己琢磨,以牛肉代替了紅腸,燒法也是各種各樣。
在一定程度上,羅宋湯也是上海曆史的見證者,見證着從最初講着蹩腳英語的地方,成了如今各種語言摻雜其中,國際化的大都市。現如今各種網紅食物占據了當下主流,卻仍然可以見到有那麼一群老上海人點着一份羅宋湯慢慢悠悠的在那個年代,你感覺好像變了,可又覺得什麼都沒變。
▼
歡迎掃二維碼關注
————「滬上吃貨」————
跟柒柒一起吃遍全上海的美食
有美食 有福利 有最新資訊 一切盡在滬上吃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