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十二生肖的蛇,有個内容說科教頻道的《動物世界》每到播放蛇的内容時,就會出現非常高的收視率,而在現實的動物園參觀,人們幾乎都不怎麼去看蛇。這說明其實在人們内心深處對蛇是充滿着恐懼的,隻敢以安全的方式接觸了解。這不是一種偏執的觀點,通過對“蛇”字的解讀,或許能更好地說明這個問題。
甲骨文的“蛇”,一眼便可看出來。就是一隻蟲子的形象。三角的頭,彎曲的身體。這個字同時是“它”和“蟲”字的源頭字,最原始的意思,漢字“它”是代表蛇的,要是“蟲”的話,那得是長蟲。
《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它,蟲也。從蟲而長,像圓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就是說它是一隻長蟲,身體彎曲,尾巴下垂。實際上就是指的蛇。
很有趣的是,上古時期,人們居住的環境有很多樹木草叢,所以經常能遇見蛇,蛇又無聲無息,冷不丁的會吓人一跳。而且古代的醫療水平有限,如果被毒蛇咬了,基本上會要命的,所以人們非常怕蛇。這樣見面打招呼的時候,就會問候,最近沒有遇見蛇吧?
問候的語言常常能代表一種現象,是問候方給對方心理需求的一種安慰,因為人們最怕的,就是最需要關心的。比如古代文人見面會說:别來無恙乎?那是因為古代文人身體弱,經常得病;再比如幾十年前老百姓生活都很貧困,見了面都會問:吃了嗎?那現代人最怕的是沒事幹掙不到錢,所以最普通的打招呼的方式一般是“最近忙嗎?”“在哪兒發财呢?”
在漢代以前,它的讀音是(tuó),代表了蛇盤在草叢中形狀的特征。為什麼後來又演變為shé的發音了呢?就是蛇的特征是吐舌頭,古人對蛇吐舌頭的畫面非常害怕,看見後會經常不由自主地大叫“舌”,最後這種動物就被發音為shé了。
其實帶蟲字的很多漢字,都跟蛇有關系。“蚩尤”的“蚩(chī)”,表示蛇咬到了腳;“蠻荒”之地,表示未被開墾的有很多蛇的地方。由此可見,古人對蛇其實是非常害怕的。
金文的“它”(如下圖),蛇的頭更大了,像眼鏡蛇一樣,身體也變粗了。這個大概體現了蛇超強的吞咽能力吧。俗話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蛇可以吞下比自己身體粗很多倍的動物。這樣的畫面本身就令人毛骨悚然。
因為蛇在古人眼裡太強大了,所以代表蛇的“它”字,慢慢地就成了人類的對立物,成了指代人類以外的所有動物了。古人在篆文中便在“它”的旁邊加上了“蟲”,就出現了類似今天的“蛇”的字,專門來代表蛇。
隸書的“它” ,還能看出蛇的形狀。楷書的蛇将隸書的獨體結構分解成“寶蓋頭”和“匕”,這樣那個恐怖的蛇頭就終于不見了。
其實不僅中國人怕蛇,全世界的人都怕蛇。在古老的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瑪雅文明等中,絕大多數都有對蛇神的崇拜。可能現代人一輩子也沒幾回看見蛇的經曆,但是看見了你害怕它嗎?歡迎留言評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