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龍節。
送龍節是傣族特有的節日,每逢盛世、莊稼好、生活富足時就舉行送龍節。
所謂“送龍”是送祭品給龍神,意為龍神開恩照顧,帶來好日子,所以要報謝龍神。
春節之前,由佛爺出面組織,家家戶戶有的送美食,有的送衣物,将各類物品送到佛寺後,佛寺組織巧匠編紮“龍宮”,佛爺念經、祭祀,把各戶送來的禮物紮放在“龍宮”上。
再次舉行儀式後,把“龍宮”放在竹筏上,讓竹筏在一片祝禱、誦經聲中漂流而去,就算“送”給龍神了。
2.花朝節。
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是漢族傳統節日 。(我枉為漢族人了,居然今天才知道……)流行于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農曆二月初二舉行,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
3.三月三,土家族的情人節,布依族的地蠶會,瑤族的幹巴節,侗族的花炮節,畲族“傳統的節日”等等!
4.潑水節,4月13日-4月16日(具體按傣曆算)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潑水節又稱“浴佛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
其中的習俗分别有潑水(分文潑和武潑),浴佛,丢包,賽龍舟,放高升,孔明燈,邊交會,歌舞活動。
5.火把節。
節日時間是農曆6月24日。
火把節流行于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之一。
彜族火把節一般曆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6.六月六,是苗族祭祀先祖的日子,同時也是他們的山歌節,壯族的六郎節,哈尼族的六月節,也是布依族的傳統佳節。
7.嘗新節。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俗稱“吃新節”,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的傳統節日,尤以仡佬族為盛。
嘗新節祭畢,放土炮、鞭炮進行掃寨、演傩戲、唱山歌、耍武術,寨老則用篩盛雞、肉、酒,将栓有紅辣椒和青蒜的竹杆插在田間地頭,以示送祖畢。
節間,仡佬人還要舉行放生活動,主要是野生動物及魚類。今日安順西秀灣子寨、平壩大狗場等仡佬村寨吃新節最為隆重。
8.唢呐節。
“八月八”是鎮遠土家族主要節日和民俗。
由于曆史、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原因,這裡的群衆對唢呐吹奏情有獨鐘,素有“唢呐之鄉”的美譽。上至耄耄老者,下至垂髫少年,無論男人還是婦女,無老幼之别、性别之分,人人喜愛,個個擅長。
茶餘飯後,三個一群,兩個一夥,随手拈來,自成曲調,其聲悠揚婉轉、悅耳動聽,有喜有怒,有衰有怨,如訴如泣,堪稱尚寨一絕。
9.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一般持續5天左右,現在已改在國慶節前後的三天舉行。
“會街節”是阿昌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節日,主要是人們進行物資交流,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表達感情的機會。
耍青龍、玩白象,是會街節期間 最隆重、最精彩的娛樂活動。 民間藝人制作的白象、青龍。一般用竹木編紮,彩紙裱裝,活靈活顯,表現出阿昌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對幸福生活的憧憬。
10.苗年節。
苗年節,是苗族人過的最隆重的節日。
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進倉以後,即分别為農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
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都要把房子打掃幹淨,積極準備年貨,如:打糯米粑、釀米酒、打豆腐、發豆芽,一般還要殺豬或買豬肉等等。
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飯,守歲到午夜才打開大門放鞭炮,表示迎接龍進家。
在天剛拂曉時,每家都由長輩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後,中青年男子便上鄰居家拜年,苗語稱為“對仰”(donfniangx),表示祝賀新年快樂。
在新年的頭兩天,家裡有若幹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掃地;婦女不做針線活;有的地區,婦女不做飯,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糞等等。
11.侗年。
農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
侗年是侗族感謝祖先保佑的傳統節日,也是侗族家人團圓、慶賀豐收的節日,同時又是侗族文化大展示的節日。
主要分布在榕江西北片區的樂裡七十二寨、寨蒿四十八寨等侗族地區。侗年最重要的儀式是“鬥莎”(即唱祭祖歌),“鬥莎”的目的除了祭祀祖先外,還是老人們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
無論是小孩、成人,還是青年人新婚伊始,老人們都要通過“鬥莎”,教育下一代為人處世、明辨是非、勤儉持家、尊老愛幼等。
2011年5月23日,貴州省榕江縣申報的侗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遺産編号:X-130。
12.白雪節。
白雪節又叫“谒水節”是新疆北部地區維吾爾族農家的傳統節日。
白雪節由來與伊斯蘭教有關。按照教義,白色象征着老天的面貌,維吾爾族人民對白色都有着一種崇敬的心理。
每年在第一次降雪的時候,人們便舉行白雪節來祈告冬天的平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