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作者:洞見·陳星空
12月21日,冬至。
在中國文化中,冬至,滿含期盼,又極具意蘊。
這一天,随着太陽的位置最靠南邊,白晝變得最短,夜晚變得最長。
跟着自然的節律,感知時光腳步。
一年快要走到終點,終于有時間暫時卸下疲憊,奔赴團圓。
正如古詩言:
冬至天之半,天心無改移。
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
元酒味方淡,太音聲正希。
此言如不信,更請問庖犧。
既然白天轉瞬無法留住,那就索性好好享受長夜。
順天而行,順勢而為,這就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
今日冬至,長夜相思日,歲月正醇時,願所有的美好和幸福都如約而至。
01
冬至的起源,要從西周說起。
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中心的位置,定此地為土中。
《尚書·洛诰》記載:
“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
意思就是,豎起高為8尺的标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相傳“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出來的,因此有了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
在那個遙遠的時代,老祖宗們雖然沒有發達的科技,但是,通過感知日影的變化,人們牢牢記住了冬至這一天。
在冬至這一天,最講究儀式感的,還是祭祀。
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
“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唐、宋時期,冬至之日,帝王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
敬天地,安社稷,願山河無恙,為蒼生祈福。
而民間無論貧富之家,大族小戶,都換上新衣,備上豬、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來祭祀祖先。
原來,遊子們從遠方回來,不僅為了一場儀式,而是提醒自己,不能忘本。
就算闖蕩再遠,也不該忘記回家的路。
緬懷故人,不忘來處,我們才知道自己要走向何方。
02
俗話說:冬至大如年,人間小團圓。
早在周代,曆法以農曆的十一月為正月,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也就是說在周朝,冬至就相當于新年。
《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這一天,全國上下放假休息,大家從忙碌公事中抽身出來,陪家人盡享冬節之樂。
衙門、店鋪都要休息,當街道歸于沉寂的時候,家裡的膳廳便成了熱鬧非凡的地方。
早晨祭祀過後,便是相互拜賀,逢人都要送上冬日最美好的祝願。
杜牧曾在冬至日給侄子寫過一首詩。
願爾一祝後,讀書日日忙。
願爾出門去,取官如驅羊。
願爾聞我語,歡喜入心腸。
我若自潦倒,看汝争翺翔。
從前,以為自己可以灑脫遠走他鄉追逐夢想,到了冬至這天才懂得,有家回,有人牽挂,就是人間最大的幸福。
想起白居易在冬至寫過的一首小詩:
邯鄲驿裡逢冬至,
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還應說着遠行人。
獨在異鄉為異客,邯鄲驿裡心心思念着的,是回不去的故鄉,還有故鄉裡最深愛的人。
祭祀賀冬之後,放下拘束,好好吃上一頓團圓飯。
熱氣騰騰的家宴上,應該全是最地道的家鄉菜,全是最熟悉的手藝,全部都是最熟悉的味道。
北方人習慣吃餃子,月牙狀的外皮代表陰,圓滾滾的餡代表陽,十二道褶是一年十二個月。
南方人則吃湯圓,又叫“冬至團”,象征團圓、圓滿。
人間煙火氣,溫暖撫人心。
一年走到頭,終于可以暫時卸下肩上的重擔,忘卻煩憂之事,與家人圍坐爐旁,親燈火,話家常。
在寒氣最盛的冬至,在一年最漫長的夜晚,因為有了家人的陪伴與牽挂,再大的風雪都不足為懼。
03
冬至一到,意味着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冷的“數九”寒天。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天就翩然而至。
民間流傳着這樣一首《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河沿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冬至,古人還會繪制《九九消寒圖》,一張白紙上繪上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
唱着《九九歌》,信手塗抹一朵寒梅,靜心感受時光放慢的腳步。
《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說:“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
這一天,陰氣到達了極點。
天寒地凍,本是最難熬的時刻。
但是,古人早就悟出了度過難關的人生智慧,那便是:數着過、耐心等、靜心期待。
隻要跨過這個臨界點,陽氣便開始蓬勃生長。
正對應了冬至的三侯: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和世間萬物一樣,人們心中也開始有了希望:
熬過一年中最漫長的夜晚,往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姹紫嫣紅的春天也離我們不遠了。
想起豐子恺說過的一句話:
“人間的事,隻要生機不滅,即使重遭天災人禍,暫被阻抑,終有擡頭的日子。”
是的,經過絕望的至暗時刻,才更懂堅強的意義。
咬牙忍住苦楚,靜心等待生機,鉚足勁準備大幹一場。
溫暖正在悄然升起,陽光一點點滲入,所有的幸運也正一步步朝我們走來。
04
回望2020年,我們真的過得太難。
天災人禍,今年開年既灰暗又混亂。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的神經,每天都繃得緊緊的,數着度過那些封城的寂寞日子。
黑暗中,我們學會了守望互助,不光守護自己,也擺渡他人。
在難捱的歲月裡,最難得的是耐心等待到了好消息,看到鐘南山院士久違的笑容,全國人民都綻開笑臉。
随着情況轉好,我們精心期待複工之後,我們的城市将重新運轉起來。
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盡全力控制疫情。
盡管危機尚存,但這一次,我們的心中終于不再畏懼,因為我們有足夠的經驗和勇氣,去坦然面對一切。
正如托爾斯泰說過的一句話:
“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
冬至,滿含希冀與轉機的一個節氣。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
九九八十一朵寒梅終将塗滿,寒梅變作綻放的櫻花,那時候便是餘寒消盡,溫暖初回,推窗即見滿園春色。
冬至長夜漫漫,相思不絕,但我們堅信:
往後的每一天,都是向陽而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