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08 06:21:52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1

中新社傳統業務是文字通稿、圖片通稿和專稿業務,視頻新聞業務—“中新視頻”是影視部同仁于2005-2007年集體摸索并創立的,于2009年達到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2

緣起

2000年,中新社機構改革,我被任命為電影聲像部(後更名為影視部)主任,使命是探索影視産業化發展道路,重塑南海影業的輝煌。

到了2005年,經過四年多筚路藍縷的艱苦創業,我萌生了創建視頻新聞業務通稿的想法。

其一,在戰略定位上,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日常穩定的現金流收入,隻靠一部部影視作品,是很難生存的。

影視作品帶有天然的不确定性、波動性大、周期長等特點,美國當時的六大電影公司背後都有現金流收入良好的網絡公司、硬件公司等母公司的強力支持。

其二,在資源禀賦上,除了我們部門的五十幾号人,中新社沒有其他影視資源,我們的努力突圍顯得異常艱難且緩慢。

尤其是,當年南海影業的輝煌在某種程度上是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合拍片,但随着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的成立,我們的曆史機緣已經失去。如果沒有其他“現金奶牛業務”的加持,很難重塑輝煌。

其三,如何找到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業務?當時的美聯社等國際通訊社已經有了電視新聞通稿業務,這讓我打開了思路。是否可以依托中新社強大的采編力量和遍布全球的網絡,在中國創建電視新聞通稿業務,兼顧國内外客戶的需求,形成一個自負盈虧的新業務?

于是我就在編委會、采編會上不斷解釋視頻新聞的重要性。

當時的中國,都市報方興未艾,中新社一直沒有放棄辦報的夢想,社領導曾組織我們一批人探讨辦報的思路,幾次讨論會上,我都建議,我們應該重點發展圖片和視頻新聞。

會上曾有同事開玩笑說,洪濤你這樣說是因為想讓社裡支持你做視頻新聞吧?

其實,我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一旦有一天我們的主體客戶——報社紛紛轉型,中新社至少還有視頻新聞做後手。

好在社領導從善如流,支持我們的創新想法,這讓我們後來的行動有了“合法性”。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3

衆人拾柴火焰高

方向明确後,後續問題接踵而至:如何組建團隊?産品在哪裡?市場在哪裡?

影視部2001年創建了一個電視新聞周刊節目《流行中國》,報道中國民生領域的時尚潮流和人物,一直在美國中文電視等機構播出,很受歡迎。

同時,在我和魏群、張紅的持續努力下,依托這個節目,我們年輕的采編成員黃岚、孟菲、王玉平、沈存旭、易珺、黃琴、宋鑫、陳海、尹甯等都敏銳、勤奮、精幹,具備了大展身手的能力。

2006年,我想,可否一魚多吃,把《流行中國》從周刊改為碎片化的日播電視新聞?既能提供給海外用戶,也可以在國内拓展市場。幸運的是,美國中文電視同意了,這意味着我們的創新産品有了境外第一個客戶。

說幹就幹,經過缜密思考,我寫出了一份數千字的《視頻新聞采編手冊》(後來被收入《中新社規章管理制度彙編》),因為我們沒有任何一個領域的采訪資質,同時又要考慮到C端讀者的需求,于是我們将報道領域聚焦于社會、體育、娛樂。

在稿件風格上,我們突出強調故事性、趣味性、獨特性、鮮活性。對故事性和細節的追求,在當年也是很獨特的。另外,手冊還對采編流程管理、鏡頭畫面聲音等技術标準做了詳盡規定。

在團隊建設上,影視部的采編團隊是我們的基本盤。讓我感動且意外的是,國内二十多家分社社長無一例外地熱情支持視頻新聞業務的創建,都撥出專人從事視頻新聞的采編。我想,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長期在一線工作、感同身受行業的激烈競争和生存壓力,他們敏銳地意識到視頻新聞對分社的重要意義。

我們在北京集中培訓了近二十位來自各地分社的記者,培訓内容從新聞理念到題材、寫作、制作等都有涉及,讓我們欣喜的是,這些原來的文字記者,拍攝、剪輯、錄音、制作都要從A、B、C學起的年輕人,回到分社後,竟然單兵作戰發來了一篇又一篇優秀的稿件,比如廣西分社的王剛,隔三岔五就能弄出個爆款。

2007年,我們在中新網開辟了“中新視頻”頻道,中新社的視頻新聞正式在國内亮相,每天大約發布5篇左右原創新聞,及若幹篇與同行交換的新聞,有了一點點影響力,中新視頻初見規模。

當時的中國,視頻網站規模都很小,我去拜見最大的新聞網站新浪網的總編輯陳彤先生,他表達了對中新視頻的欣賞,并答應以一個較高的遞增率連續三年購買中新視頻。

自此,中新視頻依托總部、分社和市場,自我發展,逐漸形成了中新社一支新生力量。

開心麻花專訪劉洪濤(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劉洪濤)4

更上一層樓

中新視頻團隊後來經曆了2007年香港回歸十周年、2008年四川大地震、北京奧運等重大事件的磨煉,越來越顯示出獨特的理念和風格,到2009年國慶大閱兵,達到一個高峰。

國慶報道,是一次集團協同作戰,我們無法到達現場,但可以使用中央電視台數十台轉播車的公共信号,于是,我們決定,以“盤點”方式參與此次新聞大戰。

其實,當時可以有其他更容易的方式,比如純粹做節選,《女兵方陣過來了》《導彈方陣中的新型号》等等,類似的标題,也會吸引人,但如果那樣做我們僅僅是搬運工,不是關乎我們所謂的存在感的問題,而是看過直播的終端用戶願不願意再看的問題。而盤點,則可以從獨特、有價值、可回味的角度解析新聞,是終端用戶喜聞樂見的。

事實上,關于“盤點”這個文體,最早在中新社通稿中有一種文體叫述評,就出現過一些盤點的苗頭。後來,淩宏俊、鐘誠、高雲等前輩和同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創辦《視點》月刊時,将“述評”進化為“盤點”,自成一體,對年度各種新聞現象的回顧非常有見解有高度有格調有影響力。再後來,盤點在南方媒體蔚為大觀。

盤點,靠的是智慧和勤奮。我們影視部的時任副主任張紅是人民大學新聞學學士、清華大學管理學碩士。在國慶大閱兵前二十天左右,經過多輪讨論,張紅拿出一份數十頁的系統化報道方案,不是簡單的報道思路,而是像一個集團軍作戰方案,分工明确、方向明确、标題明确,有人負責前期的視頻資料收集、有人負責當天現場視頻信号傳輸、有人負責新聞的寫作和制作、有人負責與新浪網和中新網及其他平台用戶的溝通和節目傳輸、有人負責後勤保障。

大閱兵當天,我們發布了四十多條視頻新聞,幾乎每一條都有縱深、有故事,試舉若幹題目:《三大亮點見證中國軍隊曆史變革》《盤點曆次閱兵領導人的乘車》《大閱兵的十七個首次》《盛典中的民族元素》《盛典中的五大奧運元素》《華夏魅力逐車看》《反恐精英“雪豹突擊隊”首次受閱》《1321人軍樂隊創曆次國慶之最》《閱兵隊伍中的軍旅王牌》。

這些新聞發出後,非常受歡迎,一個例證是,新浪網首頁的視頻新聞全是中新社提供的,而且一直駐留了整個國慶假期。

當時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是優酷,其時任總編輯朱向陽親口對我說,中新視頻的理念和實踐是中國新聞界最領先的,優酷學習中新視頻做了一個新聞産品。

2010年,中新社影視部更名為視頻新聞部,我從中新社離開,中新視頻繼續發揚光大。


作者:劉洪濤(中新社原影視部主任/現任開心麻花影業董事長)

編輯:姜松源

責編:魏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