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戰國魏的由來

戰國魏的由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3 08:12:49

(公元前225年)

戰國魏的由來(追溯萬氏起源之白話魏世家)1

魏的先世,是畢公高的後代。畢公高與周同姓(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左傳》:“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國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國者四十人,皆舉親也。”按:武王克商,首封尚父,而後周公、召公、叔鮮、叔度,餘各以次受封。有周公時封,有成王時封。本書舉其大略,以武王克商,故多推本武王。其實陸續受封者多。畢公高當亦武王後所封。“畢”,在今陝西鹹陽。)。武王伐纣之際,封高于畢,因此以畢為姓。後來封爵中斷,畢氏後代,成為平民,或定居中國,或寄籍夷鄉。畢氏後代畢萬,在晉獻公朝中做官(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左傳》:“晉侯作二軍。公将上軍,大子申生将下軍。趙夙禦戎,畢萬為右。”)。

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趙夙(晉國大夫,與秦共祖,嬴姓。畢萬于晉獻十六年伐霍、耿、魏之役,受封于魏,為魏大夫,是晉卿魏氏始祖。)駕馭戎車,坐于車左,畢萬手執幹戈,立于車右。二人護衛獻公出征霍(在今山西霍縣西南)、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魏(在今山西芮城北)。三小國破滅之後,獻公把耿封賜給趙夙(姬姓,或謂嬴姓,始封不詳),把魏封賜給畢萬(姬姓,西周初分封國),任命二人為大夫。晉掌蔔大夫郭偃說:“畢萬的後代必定會昌大。萬是滿數,魏乃巍巍盛名。如此開始封賞,是天意替他創始基業。天子統馭兆民,諸侯統馭萬民。今名聲如此之大,又與滿數契合,一定能得到民衆的擁護。”早年,畢萬占蔔在晉做官的吉兇。蔔到“屯卦”,變而為“比卦”。辛廖釋蔔時說:“吉利。‘屯卦’象征艱難與堅固,固則寵祿不衰。‘比卦’象征親密而得入,入則君臣親密而無間。哪裡找比這更吉利的卦象啊!其後必定蕃綿昌盛。”

畢萬受封十一年後(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獻公的四個兒子(謂公子奚齊、卓子、惠公夷吾、文公重耳)争奪君位,晉國内亂。畢萬的後代蕃衍甚衆。依照先世封國之名,稱為魏氏。畢萬生武子(武子名犨。《世本》雲:“畢萬生芒季,芒季生武仲州。”“州”與“犨”聲近而字異,“州”即“犨”。闵公元年《左傳》杜預注:“畢萬,魏犨祖父。”即依《世本》。)。魏武子以魏庶子的身份為晉公子重耳做事。

晉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武子随從重耳流亡在外(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5年)《左傳》:“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從者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注:“武子魏犨。”按《諸侯年表》,晉獻公二十一年,重耳奔蒲。二十二年,重耳奔狄。蒲為晉邑,狄則異邦,故出亡應在晉獻公二十二年)。十九年後返回晉國,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文公任命魏武子承襲魏後,封他為列大夫,治所在魏邑。武子生悼子。魏悼子遷移治所至霍。悼子生魏绛。魏绛在晉悼公朝中做官。

悼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會盟諸侯。悼公弟楊幹指揮的隊伍陣容不整饬。魏绛戮殺楊幹的仆人以示儆戒(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左傳》雲:“魏绛戮其仆。”(《晉世家》同)即戮楊幹之仆也。“僇”,通“戮”。魏绛時為晉中軍司馬。)。悼公生氣,說:“盟合諸侯本是晉國的光榮,今當場羞辱我弟!”悼公将誅殺魏绛,有人谏勸悼公,悼公才作罷。後來終于授魏绛以國政(《晉世家》雲:“公卒賢绛,任之政。”),命他處理和戎、翟的關系,戎、翟紛紛親近歸附晉國(戎即山戎,多居山區,亦稱北戎。時活動于山西太原一帶。後遷至河北玉田西北無終,即無窮)。

悼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悼公說道:“自我任用魏绛以來,八年之中,多次與諸侯盟會(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左傳》、《國語·晉語》“九合”作“七合”。說者雲:“魯襄五年(公元前568年),會于戚;七年(公元前566年),會于鄬;八年(公元前565年),會于邢丘;九年(公元前564年),同盟于戲;十年(公元前563年),會于柤;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會于亳城北,又會于蕭魚也。”按“九”之為言多,是虛數。),戎、翟和好相親,都是魏子的功勞。”賜賞魏绛女樂歌鐘(據《左傳》、《國語》,晉悼公賞賜魏绛女樂八人、歌鐘一肆)。魏绛再三謙讓,然後才接受賞賜。魏绛把治所遷至安邑(故城在今山西夏縣東北十五裡)。

魏绛逝世,谥為昭子(徐廣曰:“《世本》曰莊子。”按當是“昭子”、“莊子”兩谥)。魏绛生魏嬴。魏嬴生魏獻子(《索隐》引《世本》雲:“獻子名荼。荼,莊子之子,無魏嬴。”梁玉繩曰:“《世本》以獻子為莊子之子。杜注《左傳》亦雲:莊子绛,獻子之父。韋注《周語》雲:獻子,魏绛之子舒也。”)。魏獻子在晉昭公朝中做官。昭公去世(前526年),六卿(韓、趙、魏、範、中行、知氏)的勢力強盛,晉公室漸趨式微。

晉頃公十二年(公元前514年),韓宣子(韓獻子子,名起)告老,魏獻子執掌國政(魏荼。梁玉繩曰:“《左傳》宣子卒,非老也。”按昭公二十八年《左傳》:“秋,晉韓宣子卒,魏獻子為政。”大凡連綿詞有同義之例,如“能”、“耐”,“禽”、“殺”之類,“能”即“耐”,“禽”即“殺”。“老”、“死”古亦同義。韓宣子之死,《魏世家》曰“老”,《左傳》曰“卒”,是其例矣。)。晉宗族祁氏(祁傒之孫祁縣,盈)、羊舌氏(叔向之子楊食我,亦稱羊舌食我)兩家起内讧,六卿趁機誅滅他們。沒收他們的封邑分為十縣(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左傳》,祁氏之邑為邬、祁、平陵、梗縣、塗水、馬首、盂七縣。羊舌氏之邑為銅鞮、平陽、楊氏三縣。共計十縣),六卿各派自己的子弟為十縣縣大夫(據昭公二十八年《左傳》,司馬彌牟為邬大夫,賈辛為祁大夫,司馬烏為平陵大夫,魏戊為梗陽大夫,知徐吾為塗水大夫,韓固為馬首大夫,孟丙為盂大夫,樂霄為銅鞮大夫,趙朝為平陽大夫,僚安為楊氏大夫。除魏戊、知徐吾、韓固、趙朝為六卿庶子外,其餘皆非六卿子弟)。魏獻子與趙簡子(趙鞅,一名志父,谥“簡”,又稱趙孟)、中行文子(荀寅,谥“文”,故稱中行文子)、範獻子(範吉射,亦稱士吉射,谥“昭”,又稱範昭子)同時擔任晉卿。

其後十四年(為晉定公十二年(公元前500年)。按:《魯周公世家》雲:魯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定公與齊景公會于夾谷,孔子行相事”。此與定公十年《左傳》及本文“其後十四歲”說合。惟“孔子相魯”,實指齊、魯會盟時,孔子行傧相事,非為魯國相),孔子在大國會盟時,為魯行傧相事。

後四年(據《年表》,晉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趙鞅伐範、中行”,四歲誤,應為三歲。),趙簡子因為晉陽動亂(《晉世家》曰:“十五年,趙鞅使邯鄲大夫午,不信,欲殺午。午與中行寅、範吉射親,攻趙鞅。鞅走保晉陽。定公圍晉陽。”),與韓、魏聯合進攻範、中行氏。

魏獻子生魏侈(梁玉繩曰:“魏襄子之名,《春秋》經、傳作‘曼多’,《公羊傳》作‘魏多’,晉、魏《世家》作‘侈’。”按:《世本》獻子生簡子,簡子生襄子。此少簡子一代。)。魏侈與趙鞅共同進攻範、中行氏(《晉世家》曰:“荀栎、韓不信、魏侈與範、中行為仇,乃移兵伐範、中行。”)。

魏侈的孫子叫魏桓子(名駒,谥“桓”。據《世本》,“襄子生桓子”。《漢書·古今人表》雲:“魏桓子,獻子曾孫。”與本文合),與韓康子(名虎,亦作虔。谥“康”。韓簡子孫,韓莊子子)、趙襄子(趙鞅之子,名無恤)共同讨伐攻滅知伯,瓜分其土地(名瑤。知氏和中行氏皆出于荀氏,知瑤亦稱荀瑤。戰國初,晉以知氏為最強,公元前453年為韓、趙、魏三家所滅)。

桓子之孫名文侯魏都(《集解》引徐廣曰:“《世本》曰斯也。”按:《古今人表》:“魏文侯,桓子孫。”與本文合。《年表》:“魏文侯斯。”與《世本》合。本文“都”乃“斯”之誤。)。魏文侯元年(公元前445年),即秦靈公元年(公元前424年)。魏文侯與韓武子(韓康子子,名啟章,公元前四二四年至前四二三年在位)、趙桓子(趙襄子弟,名嘉。公元前四二四年在位,當年卒)、周威王(即周威烈王,考王子,名午。公元前四二五年至前四○二年在位。《史記會注考證》:“周威王三字,旁注混入。”)同時(魏文侯初立之年,《年表》列于晉幽公十四年(公元前424年),即秦靈公元年。《史記索隐》引《竹書紀年》謂為晉敬公十八年。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以《竹書紀年》之“十八”系“六”之誤,定魏文侯初立之年為晉敬公六年(前445年)。錢穆定為周定王二十三年,當晉敬公五年(前444年)。楊寬《戰國史》定為晉敬公七年(前446年)。魏文侯在位之年,約當公元前446年至前397年。依錢穆《系年考辨》,文侯改元之年(公元前424年),是魏始侯之年)。

六年(公元前419年),修築少梁城(在今陝西韓城縣)。

十三年(公元前412年),派太子擊圍攻繁(繁揚,在今河南新蔡縣北)、龐(今地不詳),遷走兩城民衆。

十六年(公元前409年),讨伐秦國,修築臨晉(在今山西臨猗縣臨晉鎮)、元裡(在今陝西澄城)二城。

十七年(公元前408年),讨伐中山國(“中山”,國名,先是白狄建鮮虞國,後改名中山。戰國初為魏所滅,後又複國。公元前二九六年,趙惠文王三年,趙滅中山。中山故地在今河北平山、靈壽、正定一帶。),派子擊(魏公子擊)留守中山,趙倉唐(《韓詩外傳》作“趙蒼”,《說苑》作“屈侯附”)為之輔佐。

子擊在朝歌(在今河南淇縣東北)大街上遇見文侯之師田子方(名無擇(見《莊子·田子方篇》)。學于子貢(見《呂氏春秋·當染篇》),受業于子夏之倫(見《儒林列傳》),魏文侯友之(見《呂氏春秋·舉難》《察賢》,又《說苑·尊賢篇》),引車讓道,下車拜見。田子方不還禮。子擊問道:“是富貴之人有資格在人們面前擺架子呢?還是貧賤之人有資格在人們面前擺架子呢?”田子方說:“當然貧賤之人有資格在人們面前擺架子。諸侯擺架子就會亡國;大夫擺架子就會亡家。貧賤之人啊,可不在乎,走不到一塊,說不到一起,那就遠走高飛,前去楚、越之鄉,就像扔掉一雙趿鞋一樣,無所謂,富貴之人能與之相比嗎!”子擊聽了,滿臉不高興地走開。

魏向西進軍攻打秦國,打到鄭邑而還師。修築雒陰(在今陝西大荔縣)、合陽(在今陝西合陽縣)二城。

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魏、韓、趙列為諸侯(錢穆曰:“餘考魏文年代,《史·表》皆誤移在後。楚簡王八年(公元前424年),正當魏文侯二十三年。今《史·表》誤作魏文元年者。《魏世家》雲‘魏文以二十二年為侯’,則二十三年乃稱侯後之元年。……然則三晉之侯,魏最先,趙次之,韓又次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特趙人始侯之年,其前二十二年(公元前446年)魏已稱侯,(按:周威烈王二年,公元前424年。)其後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韓始稱侯。(按: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此三晉稱侯之始末也。”(《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四三《三晉始侯考》))。

二十四年(公元前401年),秦進攻魏,到達陽狐(在今山西垣曲縣)。

二十五年(公元前400年),子擊生子(亦書“罃”,《索隐》“擊,武侯也。罃,惠王也。”錢穆疑《史記》書二十五年子擊生子罃者,是年實子擊生)。

子夏(蔔商字子夏,孔子弟子。《仲尼弟子列傳》雲:“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傳授文侯經書六藝。文侯禮遇賢者段幹木,晉國之大驵(市儈),學于子夏(《呂氏春秋·尊師篇》)。魏文侯欲見段幹木,段幹木逾垣而避之(《孟子》)。他乘車經過段氏闾巷,往往憑轼俯首,表示敬意。秦曾經要攻伐魏國,有人勸谏說(《淮南子·修務篇》作“司馬庾谏曰”。高誘注:“庾,秦大夫也,或作唐。”):“魏王崇賢禮士,國人頌揚他是仁人。上下團結同心,不可輕舉妄動。”文侯由此在諸侯間頗享聲譽。

任命西門豹為邺都守(在今河北臨漳縣北,曹魏曾以為都)。河内地區(古帝王之都多在河東河北,故呼河北為河内,河南為河外。河從龍門南至華陰,東至衛州,即東北入海,曲繞冀州,故言河内)政績顯著。

魏文侯對李兌(亦書“李克”,子夏弟子,魏文侯時,克為中山相。《漢書·藝文志》有《李克》七篇,在儒家。《漢書·食貨志》有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李悝即李克。《漢書·人表》李悝在三等,李克在四等)說:“先生曾經開導過寡人:‘家境貧寒則思念良妻,國家動亂則思念良相。’今内定的相國人選,不是季成,就是翟璜,二人誰當相國合适呀(文侯欲于公子成、翟璜二人中挑選一人為相,故作此問。文侯蔔相,《年表》在文侯二十年(公元前405年))?”李兌回答說:“臣聞位卑之人不應對尊者說三道四,疏遠之人不應對親者妄加評議。臣居宮門之外,不敢承命。”文侯說:“先生當仁不讓,不必客氣。”李兌說:“您平時沒有留心罷了。考查一個人:平居時,看他和哪些人親近交往。富裕時,看他把錢财花在什麼地方。顯達時,看他如何選賢與能。困厄時,看他在什麼事情上不肯遷就。貧苦時,看他什麼錢财不苟取。有此五項标準,完全可以确定相國的人選了,還問我做什麼!”文侯說:“先生請回府,寡人心目中的相國有啦!”李兌趕忙出宮,來到翟璜家中。翟璜問道:“聽說君王找您商量相國人選,到底誰任相國呀?”李兌說:“魏成子當相國啦!”翟璜不高興,愠形于色說:“以耳之所聞,目之所見來說,我哪些地方不如魏成子?西河守将吳起是我推薦的。君王甄選治邺人選,西門豹是我保舉的(西門豹為邺令,鑿渠以利民)。君王策劃讨伐中山,主将樂羊是我提拔的(樂羊本中山将,亡而走魏,其子尚在中山,中山人乃烹而殺之。樂羊叛其故國,又親啜其子之羹,其為人也已忍,不徒中山人惡之,魏人亦多疑之。故中山亡而文侯示樂羊以謗書兩箧。文侯之用樂羊,亦就其一時之功,其後不見任使)。攻克中山,無人可任防守之責,(您往守中山,)是我推薦的(《水經注》引李克書:“魏文侯時,克為中山相。”中山為魏别封,而克為之相,“相”即“守”也。此即漢制王國有相之先例)。君王的世子沒有師傅,屈侯鲋(《說苑》作“屈侯附”,《韓詩外傳》作“趙蒼唐”)是我介紹的。我哪些地方不如魏成子?”李兌說:“噢!原來如此。您把我推薦給國君,是為了結夥營私,撈取做大官的資本呀!君王談起設置相國的事,說:‘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兩人誰當相國合适呀?’我答曰:‘君王平時沒有留心罷了。考查一個人:平居看他和哪些人親近交往。富裕看他把錢财花在哪些地方。顯達看他如何選賢與能。困厄看他在什麼事情上不肯遷就。貧苦看他什麼錢财不苟取。有此五項标準,完全可以确定相國的人選了,還問我做什麼!’因此知道魏成子是合适的人選。況且,您怎能和魏成子比呢?魏成子食祿千鐘,十之九用在結交賢士上,十之一才自己享用。他從東方禮聘蔔子夏、田子方、段幹木。三位賢者,君王尊之為師。您所推薦的五人,備人臣之位而已。您如何能跟魏成子相比呢?”翟璜不好意思,再拜說:“翟璜是個村鄙野人,剛才說的很不像話,願終身做您的弟子。”

二十六年(公元前399年),虢山崩塌,壅塞黃河(《水經注》曰:“陝城西北帶河,水湧起方數十丈。父老雲:石虎載銅翁仲至此沉沒,水所以湧。洪河巨渎、宜不為金狄梗流,蓋魏文侯時虢山崩壅河所緻耳。”按:虢山在今河南陝縣境)。

三十二年(公元前393年),魏進攻鄭國(今河南新鄭市),築酸棗城(在今河南延津北)。魏敗秦于注(或作“鑄”,在今河南臨汝)。

三十五年(公元前390年),齊伐魏,占我襄陵(在今河南睢縣)。

三十六年(公元前389年),秦進犯魏之陰晉(黃善夫本、殿本《年表》并作“秦侵晉”,脫“陰”字。景祐本作“秦侵陰”,脫“晉”字,金陵局本、《考證》本作“秦侵陰晉”,與本文合。《通鑒》亦誤作“秦侵晉”。“陰晉”,在今陝西華陰)。

三十八年(前387年),魏進攻秦國。秦敗魏于武城下(武城之下。故地在今陝西華縣),魏亦俘秦将識。這一年,文侯卒,子擊嗣位,是為武侯(《趙世家》:“烈侯元年(前408年),魏文侯伐中山。”時當魏文侯三十九年。此雲三十八年,魏文侯卒,蓋誤。當以《竹書紀年》五十年卒為是。錢穆定魏文侯元年在周定王二十三年(前446年)。依《紀年》五十年卒推算,文侯殁年應在周安王五年(前397年),公元前三九七年。顧亭林曰:“自《左傳》之終,至周顯王之三十五年,前後凡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文阙轶,考古者為之茫昧也。”(《日知錄》卷十三)稽之史實,信然。)。

魏武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趙敬侯新即位(據《年表》,魏武侯元年為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按:錢穆認為魏文侯殁年在周安王五年。魏武侯元年,則為周安王六年,公元前396年。下距趙敬侯之立十年。“趙敬侯初立”五字疑有誤。)。公子朔(《年表》、《趙世家》作“公子朝”。按:“朔”字訛。朔為趙氏遠祖,何以為名?)作亂,失敗後逃奔魏國,引魏軍襲擊邯鄲,魏敗而去(《趙世家》未載襲邯鄲事。魏内公子朝,與之襲邯鄲,是趙、魏交惡之始)。

二年(公元前385年),築安邑(在今山西運城縣)、王垣(在今山西垣曲縣南)二城。

七年(公元前380年),魏進攻齊國,到達桑丘(戰國燕之南界。故地在今河北徐水縣西南)。

九年(公元前378年),翟在浍水(今稱浍河,源出山西翼城縣東,西流經曲沃、侯馬市注入汾河)打敗魏軍。魏派吳起進攻齊國,到達靈丘(在今山東高唐縣)。齊威王新即位(《年表》:周安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78年),“齊威王因齊元年。自田常至威王,威王始以齊強天下”。錢穆曰:“《史記》齊威王元年,誤前二十二年。齊威王元在梁惠成王十四年(公元前356年)。”)。

十一年(公元前376年),魏國與韓、趙三分晉地,滅絕晉君後嗣(錢穆曰:“是年實韓滅鄭之歲,而史公誤以為三家滅晉。”(《辭海》記是年為武侯二十年))。

十三年(公元前374年),秦獻公徙都栎陽(在今陝西臨潼縣東北。梁玉繩曰:“疑‘縣’字乃‘徙’之誤。”)。

十五年(公元前372年),魏敗趙于北蔺(在今山西臨汾縣西。或曰在今山西離石)。

十六年(公元前371年),魏伐楚,占領魯陽(在今河南省魯山縣)。武侯去世(《紀年》載武侯卒在二十六年,此雲十六年,誤),子罃立,是為惠王(錢穆曰:“惠王年歲無可考。惟武侯之卒,猶未立嫡,惠王與公中緩争立,在位又五十二年,則其即位在壯歲可知。”)。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