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說,兩個字:慣性。
牛頓第一定律,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一個物體不受力或者受到的合力為零時,總會保持靜止或者勻速直線運動,說白了這就是慣性。
不過由于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現上述的完美情況,因為生活中到處充滿了各種阻力(基本上都是摩擦力),所以在我們開車的時候,隻要不加油,汽車就會停下來,我們知道這是因為地面的摩擦力和空氣阻力導緻的。
人類發射的各種衛星和探測器飛船在脫離地球引力的時候,會耗費巨大能量,但是一旦進入太空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之後,就不需要再消耗能量了,可以一直在太空飛行。隻有在改變飛行方向時,才會消耗能量。可以想象未來的太空旅行有多爽,隻需要一個初始的推動力就可以了,不需要全程給飛船能量。
地球圍繞太陽運行也是因為慣性的存在,所以才可以一直圍繞着太陽運行。
同時,地球的自轉也是如此。不過地球的自轉并不是勻速直線運動,但這并不妨礙地球依靠慣性一直保持自轉。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陀螺,給陀螺一個初始轉動力,陀螺就能旋轉很長時間,在陀螺轉動的過程中,并不需要給它任何外部動力能量。
當然我們都知道陀螺并不會一直轉動下去,主要是因為與地面有摩擦力,還有轉動時造成的空氣阻力。
而地球就相當于一個超級“陀螺”,與普通的陀螺不同的是,地球這個超級陀螺是在一個幾乎沒有任何東西的地方旋轉。
在太空中,幾乎空無一物,地球在自轉的過程中幾乎沒有遭到任何阻力影響,所以理論上地球可以一直轉動下去,直到有某種阻力讓地球停下來。
這也是為什麼地球能夠持續轉動46億年的原因,地球在轉動起來之後不需要消耗任何能量。所以問題也就轉變為:地球在誕生的時候到底是如何轉動起來的?
地球最開始轉動起來的能量,來自于太陽系形成之初的星雲。在星雲向内坍縮形成太陽的過程中,已經開始旋轉起來了,這也是為什麼太陽系包括太陽在内的星球都會發生旋轉,隻不過自轉的速度和方向不同罷了。
星雲在坍縮的過程中為何會發生旋轉呢?因為星雲分布的不平衡,溫度和壓強都不平衡,某些地方的溫度和壓強高,而有些地方則低一些。在引力作用下向内坍縮的過程中,不可能完美地向内坍縮。
對于我們的地球來講,并不會一直保持自轉下去,因為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地球的自轉速度會越來越慢。
大約在十幾億年前,地球自轉一圈的時間隻有18個小時,就是因為月球潮汐引力的拉拽,讓地球自轉速度變慢了。在這個過程中,地球自轉的慣性能量會轉移給月球,并讓月球遠離地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