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發:拂曉哨位(fxsw2021)
作者:周錦榮 編輯:韓水霖
作者簡介
周錦榮, 筆名午馬,1954年10月生于江蘇省常熟市,1972年12月應征入伍,曆任陸軍第21集團軍61師183團戰士、軍械員兼文書、班長、代理司務長、排長、政治處幹事、指導員、教導員、政治處主任。1985年12月至1987年6月赴滇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時任炮兵營教導員。
1992年10月轉業至江蘇省太倉市,曾任鎮黨委副書記、市物資局局長、市紀委副書記、市物價局局長、市政協專委會主任,2014年10月退休。
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著有長篇紀實作品《遠去的炮聲》、由著名作家賈平凹先生題寫書名的散文集《追夢》。
序 言
沒有多少人知道我打過仗。
轉業到地方工作後,我極少跟人提及參加過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的經曆。
2009年初夏去雲南考察。一日傍晚,我們一行人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家農家餐廳吃飯,席間談及西雙版納在雲南的地理位置,我想考證一下麻栗坡縣在雲南的方位,與西雙版納相距多遠時,談到了老山打仗。這是我唯一一次在同事面前介紹自己親身經曆的老山戰場作戰情況。我的一位領導聽後感慨道:“以前隻知道老山打仗,沒想到老山戰場還是這樣的……”
事隔不久,在太倉的一家飯店應酬吃飯,因為我不喝酒,坐着無聊,便和服務員聊天。服務員小姐是雲南人,她告訴我來太倉一年多。我問她知道文山州嗎?她說知道。再問她知道麻栗坡縣嗎?姑娘想了半天回答說不知道。我想麻栗坡屬雲南的邊陲縣城,姑娘也許不知,但老山應該知道的。可是,當我問她是否知道老山時,姑娘好久無語。不會吧,難道雲南人不知道老山?!
當我告訴她老山打過仗時,姑娘茫然地看着我。
我忽然想到了時空,便違反常理地問她今年多大歲數。姑娘不忌諱客人問她的年齡,很爽快地告訴我她今年20歲。
老山打仗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時她還沒來到這個世上,難怪她不知道。
是啊,20多年過去了,那場特殊戰争的硝煙早已散盡,那股“理解萬歲”的熱情早已逝去。時至21世紀的太平盛世,恐怕沒有多少人還記得那場血與火的戰争,記得在戰場上英勇作戰、流血犧牲、吃苦受難的“最可愛的人”,記得長眠于盤龍江畔的英烈。我們參戰軍人自己不說還有誰說,我們參戰軍人自己不回憶還有誰能記起?!
早些時候同鄉戰友聚會,沒有上過戰場的戰友管文忠告訴我,他經常登錄中國軍事網,網上有不少反映老山作戰的文章,唯獨看不到反映我們紅軍師及我們鋼鐵團參戰的消息,他希望我也寫點東西貼上去。
……
寫不寫,寫些什麼,我一直猶豫不決。
成天在網上打牌、聊天,沒勁。于是,我無事找事,把在搬家時找出來的《戰地日記》的内容輸入電腦,建立電子文檔。
後來,領導的感歎、雲南姑娘的不知、同鄉戰友的期望、閑暇的時間,讓我萌發了寫點老山打仗的東西。我想把我們營官兵在戰場上親身經曆的戰事、奇事、趣事、喜事、悲事寫出來,即使成不了書,不能出版,作為紙質文稿或電子文檔,在戰友們中間傳閱,以留作永恒的回憶,也告慰長眠在南疆的戰友,足矣。
主意已定,我便給我營參戰的戰友發出公開信,告訴大家我的想法、與我聯系的方式,希望大家一起幫我回憶,提供情況和資料。
不久,我就收到了副營長吳家松發來的《蛇與人同居貓耳洞》的稿件,後又根據我的約稿,他又給我發來了《記炮兵營創建模範陣地事迹》一文。
面對戰友的賜稿,我不敢懈怠。2010農曆寅虎年春節剛過,我就敲動電腦鍵盤,開始把我營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的經曆變成文字……
作者在陣地上裝填炮彈
1979—1989年中越邊境戰争,雖然是我國和平環境下的一場局部戰争,卻是我國近代史上時間最長的一場戰争。
為了維護祖國的主權,打擊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者的嚣張氣焰,保障我西南邊陲安全,我邊防部隊于1979年2月17日對越南進行自衛還擊作戰,在達到預期目的後,參戰部隊于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中國境内,對越自衛還擊作戰結束。然而,我軍班師回朝後,越軍竟然尾随我軍撤軍的腳步來搶占邊境騎線點。老山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必争之地。迫于無奈,我軍于1984年4月28日發起攻擊,一舉收複了被越軍占領的老山,也就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
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是中越邊境戰争的一個階段。這場特殊的戰争既是軍事仗,又是政治仗、外交仗。利用老山戰場,對越南施加軍事壓力,支援柬埔寨、泰國的抗越鬥争;同時,通過分期分批輪戰,達到全面鍛煉部隊的目的,這是中央軍委确定對越作戰的總意圖。根據這一深謀遠慮的意圖,既要把仗打好,打出國威軍威,有力地配合政治外交鬥争;又要通過實戰鍛煉,把部隊建設好。
軍人,一個偉大而又神聖的名字。
軍人生來就是為戰争準備的,應對戰争,是軍人的基本職能。隻要有戰争,這個名字就意味着犧牲,體現着奉獻。隻有從槍林彈雨的戰場上走過來的軍人,才是真正的不留遺憾的軍人。
在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中,當代中國軍人以血肉之軀捍衛了祖國的尊嚴,以英勇作戰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中國軍隊仍然是能征善戰的威武之師、當代中國軍人是新一代最可愛的人。“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奉獻我青春,強盛我中華”的“老山精神”,是當代軍人情感的真實寫照。一曲“血染的風采”,折射出當代軍人對共和國的無限忠誠。在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中,有的軍人血染疆場,長眠于祖國的南疆;有的軍人在槍林彈雨中身負重傷,拖着殘缺的軀體從戰場上撤回來;即便是完整地走下戰場的軍人,不是幸運者,而是幸存者。參戰将士和傷亡将士所湧現出來的“精忠報國”的偉大和感人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引以自豪和寶貴的精神财富,是億萬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力量和動力,應該得到廣泛傳頌和發揚光大。
我們不要戰争,但戰争又是一個國家某個時期最高利益的需要。
現在的70後、80後、90後都不知道對越自衛還擊作戰(包括對越防禦作戰階段)的真實曆史。作為這段曆史的當事人,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的親曆者,我應該也有責任把我營參戰的真實情況記錄下來,并告訴人們;把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的真實曆史反映出來,歌頌參戰将士的愛國、奉獻精神,讓參戰将士血染的風采永遠回蕩在億萬人民的心間,讓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不忘真實曆史,高舉愛國主義旗幟,為祖國的偉大複興而奮鬥。
作者在李海欣烈士墓前敬煙
随着時間的逝去,老山戰場的炮聲也遠去了。
幾經折騰,我當時記錄參戰經曆的文字資料留下的不多,留在記憶中的參戰事件已是模模糊糊,戰友們給我提供的情況也是零零碎碎。我把那些記憶中的、書信間的、戰友賜稿裡的林林總總的材料彙集、整理,采用記事通訊的形式,記錄下我營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的全過程。
我營在師團的編成内參戰,經曆了參戰準備、機動集結、臨戰訓練、接替防禦、雨季作戰、旱季作戰和交接回撤等階段。本書按照我營參戰的序時進程展開,以每一個階段發生的重要事件為中心,截取一個或若幹個片斷,進行細緻詳盡的描述,揭示突出事件、典型事例的概貌或全貌。每一章裡有若幹個标題,每個标題下記叙着一個或數個事件、事例,标題與标題之間有的有時間上的前後銜接,有的有事件上的上下呼應,有的則沒有任何的關聯。
這是一部紀實性的作品,所記述的都是我營官兵親身經曆的真真切切的史實。為了增加作品的可讀性和感染力,隻是在不違背事實的基礎上,增添了一些實景描述。
但願通過我的叙述,能為我營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史留下真實的記錄,能喚起人們對參加老山地區對越防禦作戰軍人的敬意,能激勵世人對和平盛世、和諧社會的追求!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