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位于山西省南部,面積1034平方公裡,人口50萬。東有崇山巍峨,西憑姑射聳峙,汾水穿流其間。地厚水肥,山河形勝,是中華文化的根祖之地。
10萬年前,現代黃種人的祖先——丁村人,在這裡繁衍生息;4300多年前,帝堯定都陶寺,觀天授時,“垂衣裳而天下治”,誕生了本初中國,開啟了後世華夏的禮制、天文、建築規制、法治和教育先河,形成了綿延5000多年中華文化的直根、主根。
這條中華文化的主根,在襄汾大地土厚根深,綿延不絕。公元前668年,晉獻公遷都于襄汾趙康,史稱“故绛”。書寫了“晉國,天下莫強焉”的輝煌篇章。隋唐時期,尉遲敬德分封于今天的襄汾汾城,千年古鎮,建築精美,它反映了古代縣城規劃布局的特點,成為晉南乃至北方地區城鎮發展的重要實物見證。明代以降,我國曆史記載的第一家票号——乾德寶錢莊誕生在這裡,以南高劉家、北柴王家、趙康尉家、南趙楊家、丁村丁家為代表的太平商幫,農商兼顧、耕讀傳家,積累了大量财富,相繼構建起了一座座高堂華屋。如今的丁村,仍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着40多座院落,成為中國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這條中華文化的主根,孕育出襄汾輩輩英才,燦爛文化。趙國名将李牧、漢代名相張良、隋代大儒王通、元曲大家鄭光祖、山西電力工業的創始人劉笃敬在這塊土地上留下了閃光的足迹。起源于西周的跑鼓車、産生于漢代的平陽麻箋制作技藝、發端于唐代的天塔獅舞,久負盛名的晉作家具制作技藝,曆經歲月的風華,依然傳承有人,魅力無限。全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達到1019處,其中,國家級7處。各類館藏文物達到4000多件。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名錄的項目達到82項。文化價值和保存數量在全國縣級區域首屈一指。
尋緣千年風華,機緣永續。
如今的襄汾,依然物華天寶、衢通九州。探明煤炭儲量28億噸,鐵礦資源量3000萬噸,是全國最适宜生産鑄造生鐵的地區之一。石膏礦資源量3.71億噸,占國土面積的28%。白雲石、金、銀、銅等礦種富集。大運高速、南同蒲鐵路、大西高鐵縱貫南北,晉韓高速、青蘭高速橫跨東西。縣城距離太原、西安空港200多公裡,距離運城空港100公裡,距離臨汾空港30公裡,距離侯馬海關和國際陸港保稅區30公裡。借助快捷便利的立體交通網,襄汾,融入太原、西安兩小時經濟圈,成為連接中西的重要經濟支點。
如今的襄汾,是山西重要的糧食主産區,全國最大的地黃藥材營銷基地、華北最大的三櫻椒種植基地。形成了堯京葡萄、官灘紅棗等一大批省級、國家級農業品牌。
如今的襄汾,是山西工業大縣。全國鑄造産業集群試點縣。采選、冶煉、焦炭、煤化工、鑄造、水泥、發電等産業形成具有循環經濟特色的發展鍊條。焦炭産能760萬噸,化産産能100萬噸,粗鋼産能650萬噸,水泥産能550萬噸,鑄件産能65萬噸。汽車零部件、健身器材、工業縫紉機體、厚壁合金管等産品部分出口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
襄汾縣地圖
如今的襄汾,全域旅遊方興未艾。燕村荷花溫泉景區,成為人們賞荷、休閑養生的好去處;龍澍峪旅遊景區,打造出晉南仙山、祈福聖地;東嶺滑雪場、雙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吸引着“背包客”們的目光,山西省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落戶這裡。生态遊、休閑遊、鄉村遊等旅遊新業态正在形成。 如今的襄汾,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城市建設、金融、通訊長足發展,人民群衆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正在成為臨汾“百裡汾河生态經濟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尋夢圓夢之路,商機無限。
襄汾,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東部産業轉移、山西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機遇,全力推進現代農業基地、新型工業強縣、帝堯文化之都、宜居宜業新區建設,向着着力構建富裕襄汾、文化襄汾、法治襄汾、綠色襄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标進發。
一個以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平台,帶動三次産業全面發展的藍圖正在打開。
高端裝備制造産業園,大力發展冶金配件、工程機械、汽車零部件、精細煤化工,走高端化、規模化發展道路。
現代服務産業園,兩大版塊虛位以待。電子商務版塊,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食品加工、醫藥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文化創意版塊,大力發展文化産業、民俗體驗旅遊、養老服務及健康休閑等現代服務産業,建設臨汾現代服務業集聚地和提升幸福指數的“南花園”。
星原傳統優勢産業提質園,通過兼并聯合重組、減量升級改造,推進裝備水平和産品檔次大幅提升,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開發推動開放,開放帶動發展。襄汾,打造帝堯都城重現“最早中國 ”,打造文化丁村構建人類進化長廊,打造千年古鎮再現太平名邑。“一城一村一鎮” 的文化旅遊産業格局正在形成,蘊藏在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富礦”迎來前所未有的“開采”機遇。
50萬勤勞智慧的帝堯後裔,敞開懷抱,熱忱歡迎有志之士在這塊“中國”誕生的地方投資創業,逐夢未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