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30 20:19:09

“兩個打造”重點項目

“何以紅山”

紅山文化全媒體傳播活動

全媒體發布

6個整版報道

今天推出第六篇

↓↓↓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1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2

“紅山文化壇廟冢,中華文明一象征”。

從古文化到古城,再到古國,是一個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

曆經1500年,紅山古國不但沒有淹沒在曆史的煙雲中,還創造出了輝煌的文明始源,着實令人贊歎。

紅山文化所創造的文明成就或深埋于地下,或展陳于博物館,或隐藏于未知的角落。

時至今日,我們仍然沒有完全了解它,但想要走進它的初心卻從未改變。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3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4

文物保護 科技加持

保護是最好的傳承。

在赤峰博物館的文物修複室内,工作人員周炎熾和張偉嬌正在細心打磨彩陶碎片,并小心翼翼地将石膏塗抹在彩陶破損的縫隙處。

在敖漢旗草帽山遺址,敖漢旗史前博物館技術室主任王春明不時向遠處眺望,查看遺址的周邊情況。從業幾十年,他坦言:“基層考古人員都是一專多能的,田野發掘、文物修複、遺址巡查、壁畫養護……什麼活都幹,就是想為子孫後代留下最真的、最好的。”

在位于赤峰市紅山區文鐘鎮的魏家窩鋪遺址,9.3萬平方米的遺址勘探面積,如今隻挖掘了1.5萬平方米,除了留下小部分進行展示,其餘都已經被回填保護起來。一眼望去,遺址之上一片油綠。

“在魏家窩鋪遺址的保護方面,我們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禁止深耕、在周邊進行法制宣傳、聘請文保人員、安裝24小時監控攝像頭等等。保護好曆史遺迹,是我們文物保護工作者的責任。”赤峰市紅山區文物局文物保護股工作人員彭曉靜說道。

從最早的類型學和地層學到現在的航空考古,過去人們用肉眼無法發現的東西,現在都可以全部呈現,科技考古為紅山文化保護開辟了途徑。

紅山文化出土遺物的種類和數量均超過同地區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如此數量巨大且種類繁多的殘片如何修複?原來,可以借助三維建模技術,通過對殘片進行三維激光掃描,生成真實紋理的三維模型,進行複原測量後得出數據,再進行建模複原,這一技術豐富了紅山文化資料數據庫。

還有植物考古學,通過考古挖掘古代植物遺存,分析古代植物遺存與紅山文化之間的關系,同時也能幫助複原古代人類的生活方式,探尋紅山文化的發展過程。

紅山文化學會理事長于建設打了一個比方:“過去測一個城費時費力,現在用GPS、全站儀做測繪精确而省力。新技術的使用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紅山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強大的平台,每一項發現、每一項新的成果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迅速地呈現出來,網絡數據化的平台特别是像數字博物館、雲計算時代的到來使得整個紅山文化研究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近年來,赤峰市相繼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加強紅山文化遺址群和文物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如《赤峰市紅山文化遺址群保護條例》《赤峰市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赤峰市每年拿出1000萬元,旗縣每年拿出100萬元,用于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赤峰市副市長孟曉冰說。

曆史文物保護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赤峰市各級相關部門如此大的保護力度,足見其保護好紅山文化的決心。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5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6

全力申遺 永不止步

紅山文化的珍貴曆史價值,以及對後世的影響毋庸置疑。這支文化并沒有消失,而是被其它文化所覆蓋或是吸收,傳承到其它文化和地區。

遼甯大學曆史學院教授華玉冰說,紅山文化的許多發現,極大地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就物質文化本身的發展演變線索看,北京天壇的圜丘其平面就酷似牛河梁三層疊起的圓形祭壇;我國彩塑傳統技法中使用玉石鑲嵌手法與女神廟彩塑神像的眼球做法一緻;後世帝王陵與積石冢的結構何其相似;花與龍的結合會使人自然聯想到我們今天自稱“華人”和“龍的傳人”。中華文化傳統似乎都可以從這裡找到淵源。

紅山文化遺址作為一個整體,從聚落、祭祀、墓葬、出土器物等角度全面展示出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北方地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突出成就,以實物遺存見證了中華文明不同區域間的文明交流,見證了文化起源階段的标志性節點。

今天我們積極申遺,就是對紅山文化的一種肯定。

2012年,紅山文化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時任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副主席的郭旃先生曾說,紅山文化遺址群是五千年古國的象征,更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重要見證。保護好紅山遺址群這份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推動将紅山遺址群和牛河梁遺址群聯合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産,會使我們共同承擔起保護、傳承與弘揚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的重任,也是我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所能做的積極貢獻。

多年來,紅山遺址、魏家窩鋪遺址與牛河梁遺址聯合申遺工作一直在進行中。

2012年6月11日,兩地遺址相關專家召開了紅山文化遺址申遺相關利益者座談會,探讨了遺址申遺的利益相關群體以及其責任擔當,為聯合申遺做了初步準備。

同年12月14日舉辦紅山文化學術研讨會,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等高校,以及各地專家和學者100餘人參加了研讨,這是聯合申遺以來最重要的學術交流會議之一。

2014年11月27日,赤峰市與遼甯省朝陽市共同在北京召開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遺遺産價值分析論證會,來自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中國考古學會、中國社科院、清華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了論證會,就紅山文化遺址遺産價值進行了分析。

2017年3月30日,由赤峰市政府和朝陽市政府主辦的“紅山文化遺址世界文化遺産價值國際專家研讨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國家文物局及國内政府、高校、研究機構的代表和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近50位專家參加了此次會議。此次會議促使紅山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又向前邁了一大步,标志着紅山文化遺址申遺工作向縱深發展。

除了積極舉辦學術研究與讨論會議,兩地還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用不同的形式與渠道,向大衆推廣紅山文化。目前,紅山文化申請世界文化遺産的文本初稿已經完成,正在準備提交。 

但存方寸土,留與子孫耕。

赤峰文博院院長、研究員陶建英說:“我們對于紅山文化的認知是無限的,紅山文化申遺更重要的是過程。把最基礎的發掘、保護、闡釋工作做好,在申遺的過程中留下最堅實的腳印,就是我們給子孫留下的最好的遺産。”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7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8

交流互鑒 傳承創新

日出紅山,古老的文明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内涵。

2012年,于建設教授做客“北疆講壇”主講紅山文化,具有很強的普及性、公益性。2015年,大型全景舞台劇劇本《紅山萬古情》創作完成,該劇把紅山文化研究成果鮮活地呈現于舞台,為文化産業發展和旅遊業發展開辟了道路。

2015年7月1日,内蒙古社會科學院公布内蒙古文化符号調查研究結果,紅山玉龍被推選為最具代表性的内蒙古文化符号之一。

2017年4月9日,朝陽市在牛河梁遺址舉行《紅山文化玉器》特種郵票首發式,進一步擴大了紅山文化的社會影響力,吸引了社會各界關注、支持遺産保護和申遺工作。

近年來,紅山文化在媒體上也受到了廣泛關注。自2010年起,紅山文化遺址先後參與《走進紅山》《話說遼河》《尋寶》《環球人文地理》《探索發現》《百年國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千年文明見證•牛河梁揭秘 >》《紅山大案》等節目的錄制,提高了社會公衆對紅山文化遺址保護工作的關注與認識。

文化交流互鑒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推動力。

2021年,“玉•見——紅山•良渚文化展”在浙江省博物館開展,兩種文化穿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得以相遇,共同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起源。

翁牛特旗博物館館長龐昊介紹,這次展覽,也是黃玉龍“首次外出”,展覽結束後,翁牛特旗博物館為玉龍舉行了隆重的“迎龍旋”,迎接玉龍回歸。

赤峰,是紅山文化的發祥地,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上古文化生态是赤峰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

赤峰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黃河介紹:“赤峰市積極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旅産業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紅山文化遺址特色旅遊核心産品體系,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與創新中更好地傳承轉化。”

近年來,赤峰努力把紅山文化品牌打造得更加響亮。精心研發紅山文化核心景區和史前文化研學遊線路;着力打造一批曆史文化主題景區,重點建設紅山文化小鎮、中華龍文化産業園;開發“玉見紅山”系列主題項目,創新文化場景展示、生活體驗、穿越對話等形式;打造紅山文化大型文旅演繹項目。

紅山文化是赤峰市的靓麗名片,赤峰人熱愛紅山文化、研究紅山文化、傳承紅山文化,在建築上,在道路上,在人民群衆的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玉龍的形象,可以說紅山文化早已深入赤峰人民的心中。赤峰博物館文創中心,以紅山文化為設計元素的抱枕、頸枕、冰箱貼、茶具、雨傘、圍巾,新穎獨特。紅山文化博物館以紅山文化為背景創作的狼人殺劇本,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紅山文化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更是世界文化的重要遺産,是全人類共同的财富。

紅山文化留存下來的物質财富或許是有限的,但帶給人的精神财富是無限的。今天人們所做的關于紅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一切努力,必将提振中華兒女的精神志氣,成為我們文化自信的強大底氣。

時間會向世界證明,何以紅山!何以中國!

來源:内蒙古日報

新媒體編輯:畢永寶

薪火相傳和一脈相傳(薪火相傳一脈相承)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