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漢服設計圖。
近日,在第四屆“中國華服日”上,身着漢服的年輕人。
第八屆中華禮樂大會上,年輕人身着漢服合影。
峨冠博帶、古韻悠長。今年清明節期間,首屆花朝漢服節在江蘇蘇州拉開帷幕,青衫白褂、妝容姣好的漢服愛好者們三五成群,行走在百花深處,或英姿飒爽,或嬌俏柔美,吸引了上萬名遊客的目光。
衣袂翩翩,宛若驚鴻。今年春節,一個名為《唐宮夜宴》的節目在網上走紅。節目中,穿唐裝、着粉面的演員在曼妙舞姿中盡顯盛世文化,也讓漢服這一傳統服飾再次深入人心。
無論是線下聚會還是線上演繹,近年來,越來越多人身着漢服走上街頭,漢服也頻頻進入公衆視野,在全社會掀起了一波熱潮。“漢服熱”興起的背後是何原因?怎樣才能延續熱度,讓漢服走向千家萬戶?日前,記者走進漢服圈,試圖從漢服愛好者、漢服商家和行業專家的口中尋求答案。
○漢服迎來新一輪熱潮
引領時尚潮流,釋放商業潛力
“3、2、1……”随着幾聲倒數,平平無奇的男青年畫風一轉,變身為一襲白袍、英姿勃發的國風美男子。
畫面裡的主人公叫楚淇,是一名漢服愛好者。兩年多來,憑借其精緻的古風造型和令人驚豔的反差,在抖音短視頻平台迅速走紅,收獲近700萬粉絲。
“穿漢服讓我變得更自信,也讓更多人能夠了解和喜歡漢服。”楚淇說。去年底,他決定全職做短視頻博主。從漢服愛好者到漢服推廣者,他坦言自己要把有限的精力用來做最重要的事,那就是推廣漢服,傳承中華文化。
在楚淇們的帶動下,漢服正在成為新的流行風尚。以抖音平台為例,截至目前,漢服話題的視頻播放總量達482.3億次。2020年,抖音上漢服相關視頻播放量比2018年增長292%。
漢服熱在成為潮流趨勢的同時,也釋放出巨大的商業潛力。根據電商平台數據顯示,截至3月9日,在淘寶天貓上,今年“漢服”的搜索量已達5.3億人次,銷售額近28億元,其中“85後”“90後”“95後”成為主力軍,占比近七成。
重回漢唐品牌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打開銷售賬單,是一條連續上升的曲線圖。從2009年創立之初年銷售額僅20萬元左右,到2019年的破億元,品牌負責人呂曉玮認為,漢服産品銷量持續翻番的背後,是人們對于漢服認可度的不斷提升。
2005年前後,呂曉玮和團隊創立了漢服品牌“重回漢唐”,成為四川成都最早一批漢服設計生産銷售創業者。“近幾年漢服的發展出乎我們的意料。”一路走來,呂曉玮見證了漢服的興起。早幾年漢服被認為是“奇裝異服”,不被人們所接受,經過漢服愛好者們多年來堅持不懈地推廣,漢服創業者們以商業方式打開局面,才迎來了這一輪的“漢服熱”。
相關産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漢服市場銷售規模達到45.2億元,同比增長318.5%。業内人士分析,未來2至3年,中國漢服市場仍将保持增長态勢,且在成長起來的新消費群體帶動下,漢服對消費者的覆蓋有望進一步加速。
○“漢服熱”為哪般?
傳統文化複興,短視頻崛起,漢服愛好者持續推動
漢服秀亮相時裝周、穿着漢服過節賞燈、專場文化周聚焦漢服……既引領潮流趨勢,也走入千家萬戶,漢服的火熱背後究竟是什麼?
“漢服熱植根于我國傳統文化的複興。”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服裝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楊娜認為,近年來,中國綜合國力跨上新台階,在經濟闊步前行的道路上,提倡漢服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尊重,也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展示大國文化自信的具體表現。“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為漢服熱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特别是短視頻平台的崛起,助力漢服推廣駛入快車道。“可以說,這一輪漢服熱潮是互聯網的産物。”在楊娜看來,從最初的網站、貼吧,到如今的微博、短視頻,借助多渠道影像傳播,漢服得以跨越時空,連接更廣泛的群體。“近年來,更多普通人借助短視頻分享穿漢服的體驗,讓漢服從一種文化符号加速融入日常生活。”
事實上,漢服的火熱并非一時之功,而是漢服社團和愛好者們久久為功的結果。“那些身體力行推動漢服複興的年輕人,雖然不是專業領域的研究者,卻投入大量精力奔走呼籲,成為重振漢服文化的重要力量。”北京服裝學院副教授楚豔說。深耕漢服推廣多年,呂曉玮告訴記者,漢服核心圈從最初的幾十人到如今覆蓋全國十幾個重要城市的300多萬人。正是因為漢服愛好者們數年如一日,在傳統節日紮根基層做推廣,才有了漢服圈的不斷壯大。
不隻是愛好者,創業者的推動作用同樣不可或缺。“從設計、制作到銷售,産業鍊的完善真正讓漢服看得見、摸得着。”呂曉玮介紹,過去漢服以定制為主,産量少、周期長、價格高,嚴重阻礙了漢服的推廣,打通上下遊後,漢服開始進入量産,逐漸成衣化,不僅生産效率大大提高,單價也大幅降低。
根據漢服資訊統計,截至2020年7月,在淘寶上售賣原創設計漢服的商家總計1476家,相比2018年增長了45.77%。與2005年的7家相比,14年增加近200倍,漢服商家的爆發性增長極大點燃了漢服消費熱情。
○漢服如何飛入尋常百姓家?
守正創新,制定相關标準,融入現代元素
生于草根卻在多方努力下成功破圈。在楊娜看來,漢服的複興之路,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現代社會提供了一條可供借鑒的發展路徑。
重返大衆視野後,如何更好地飛入尋常百姓家,正在成為漢服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道新考題。
——守正創新,立足傳統文化,創造新的漢服式樣。
“與時裝不同,秉承複興傳統文化的使命,漢服設計更加注重原創性。”漢服設計師袁羿告訴記者,漢服的紋樣和形制并非簡單具有美感,其背後是有文化寓意的,它們或來源于壁畫古墓,或珍藏于博物館,皆有其脈絡傳承。隻有守正創新,才能真正讓傳統文化留得住、傳得開。
中國傳統服飾有立領盤扣、素衫禅衣,也有褒衣博帶、深衣襦裙。在楚豔看來,作為設計師,不能隻是簡單地模仿服飾的一些表面式樣,而是要先回到根本,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深入了解如何使用傳統織染繡工藝、縫紉工藝,掌握豐富的圖案寓意,在此基礎上,結合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服飾理念,從而創造新的中國式樣,以此再現文化底蘊。
——标準先行,多方協力規範漢服形制、生産和穿法。
“缺乏行業标準是目前漢服推廣面臨的最大困境。”楊娜表示。究竟什麼是漢服?如何設計規範的漢服?這些問題長期未能形成共識。“現在一些民間自發推廣的漢服,由于設計标準不夠統一,各自為戰、影響相對有限,需要在國家層面予以推動,才能促進漢服長遠發展。”楊娜說。
有業内人士認為,漢服的規範包括形制、生産和穿法的規範,應充分發揮曆史、美學與服裝業專家學者的作用,盡快制定相關标準,這樣既有利于标注漢服的曆史文化價值,也能助力漢服産業駛入正軌。
“随着中國國力的上升,漢服文化的回歸将是必然”“漢服是美的事物,必定具有傳播的價值”“年輕人的不斷加入,正為漢服推廣注入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采訪中,無論是漢服愛好者、從業者還是專家都對漢服的未來信心十足,并在身體力行持續推廣漢服。
轉型全職自媒體博主後,楚淇正籌劃發力中長視頻,“短視頻讓大家對漢服有了粗淺的直觀感受,中長視頻将加入講解分析,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深層曆史脈絡,為漢服的美賦予文化意義。”
深耕漢服設計多年,袁羿開始嘗試為漢服融入現代元素,在尊重傳統形制的基礎上,與時裝設計進行融合,使其更适于日常起居,符合現代東方審美,真正成為人們衣櫥裡的日常穿搭選項。
(本文圖片由重回漢唐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