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白茶大課堂原創撰寫,未經允許,任何人和媒體不得轉載!
《1》
王小波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裡提到。
“詩不光是押韻的,還有韻律的;
散文也有節奏的快慢,或低沉壓抑,沉痛無比,或如黃鐘大呂,回腸蕩氣——這才是文字的筋骨所在。”
那麼,白茶的筋骨又所在哪裡?
從生煮羹飲,到散茶,再到餅茶,制作工藝的曆史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藝術。
“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 可見品茶也是一門藝術。
茶,除了品,茶最筋骨的地方就在于泡了。
俗話說,泡茶可修身養性,自斟樂無窮。
好茶有好味,泡茶也有門道,沸水一注,或香氣四溢,煙霧氤氲,茶湯一出,或舒人身心,口舌生津。
一套沖泡流程下來,行雲流水,水到渠成。
學會沖泡白茶,感受其筋骨所在之美,于細節處感真知。
沖泡白茶,就從這四點開始!
《2》
茶具和投茶量正确搭配。
郎才女貌,人人羨之。
不同的茶具 ,搭配正确的投茶量,才能沖泡出沁人心脾的好茶。
茶具的選擇對于喜茶之人來說是一門學術。
極簡風格的白茶最佳搭檔就是白瓷蓋碗。
瞧這蓋碗,青花瓷圖案的外衣點綴下,表現出一股簡約淡雅的中國風。
白瓷蓋碗的碗身整體呈不規則圓球狀,邊緣處向外延伸。
碗身上頭的便是碗蓋,蓋子上有一蓋鈕。
沖泡白茶選擇110ml白瓷蓋碗即可,再搭配上5克的白茶。
白茶不宜過多,量投得多,幹茶放置得滿滿當當的,泡茶時帶來澀味和濃酽感。
投茶也不宜過少,過少了,滋味過淡,難以展現白茶的最佳風采。
改用玻璃杯泡茶時,茶水比例要作調整。
因為玻璃杯泡白茶,在水中持續浸泡,想要得到淡濃适宜的白茶,200ml的水量搭配1-1.5克白茶即可.
按照比例,投茶有度,好茶葉才能在沖泡中蘊出好茶香、好滋味。
《3》
在泡茶之前,可以先燙壺溫杯。
水在燒壺中沸騰過後,注入茶杯、公道杯、白瓷蓋碗當中,逐一燙洗一遍。
燙壺溫杯不僅能再對茶具做一遍更衛生的清洗,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沸水沖淋茶具,能将異味散除,使得茶具本身帶着溫暖的熱度。
這時候,将茶葉投入蓋碗之中,蓋上茶蓋之後,輕輕上下搖晃茶碗,讓茶葉在裡面充分散開。
幹茶葉與茶碗不停碰撞,茶香充分散發,蓋子一掀,茶香徐徐沁出。
蓋碗裡的熱氣與茶香不斷交融,聞香之趣妙不可言。
《4》
水溫把握需嚴謹。
泡白茶的最佳水溫就是剛剛燒滾沸騰的沸水了。
總有看官擔心,白茶嬌嫩經不起沸水的澆注,會燙壞燙傷白茶内裡的營養物質。
但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好茶不怕水溫高,就好比金剛不怕真火煉。
當白茶遇上沸水,牽一發而動全身,被澆注的茶葉中的内含物質都能被激發出來,鮮香醇爽。
水溫涼了,内在物質散不出來,茶香淡,茶湯味寡。
這對内質豐厚的白茶而言,是種浪費。
泡茶時,注水也有講究。
前幾沖泡茶時,注水的時候,最好使用環壁注水的方式、
環壁的意思就是将沸水沿着碗身内壁周圍呈圓圈狀不斷注水,一直縮小範圍。
像是在劃蝸牛殼的圈圈那般。
最後在中心處結束注水。這樣蓋碗内的茶葉才會都被充分澆注、浸潤。
茶葉中的内在物質被激發,茶香才得以遠遠散開。
酒香不怕巷子深,可這茶香就怕水不沸,溫不足!
《5》
出水利索得迅速。
泡白茶,講究一個快字。
整個過程都是行雲流水,迅速利索的。
注水快,環壁時候迅速麻利,以水壺作畫筆,快速畫出“の”狀注水。
出水快,将大拇指和中指夾住白瓷蓋碗碗沿與碗身交界處,食指扣住碗蓋蓋紐,最後倒入公道杯,充分瀝幹,迅速出湯。
從注水到出水,時間以控制在7、8秒内為宜。
把握好出湯時間,避免動作太慢,讓茶葉内部的茶多酚、咖啡堿物質過多釋放,茶湯變澀。
一般來說,前幾沖快速出湯,到了八、九沖的時候。茶葉内部的物質釋放得差不多了,可以具體的湯色變化,調整泡茶時間。
《5》
泡茶是件風雅事,随意沖泡,會将其變成了一件無趣的事。
一沖一泡之間,聞茶香,觀茶色,品茶味。
令人着迷的,不正是着一招一式帶來的儀式感嗎?
雨意氤氲,水是開的,茶是香的,沉睡的茶葉在此刻被喚醒,一張一弛,恰如那品茶之人腔調滿滿的生活态度。
自在逍遙矣。
歡迎關注【白茶大課堂】,了解更多白茶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白茶課堂菇涼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