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高谷深的烏蒙高原,橋一直是公路建設中不可回避的重點難點工程。在有着“橋梁博物館”之稱的貴州,各種不同類型的橋梁不僅是連接貴州千溝萬壑的重要節點,同時還為多彩貴州增添了一道道靓麗的風景,成為人們編織美好生活夢想的紐帶。今天的磅礴烏蒙萬裡路采訪,讓我們一起走進貴黔高速鴨池河特大橋。
走進黔西縣境内美麗的東風湖畔,兩座高高的橋塔矗立在群山峻嶺之間,格外吸引人們的眼球。從山頂來到施工現場再登上橋塔,環顧四野,讓人不禁發出“烏江畫廊添新景,蒼山雲海橋自高”的慨歎。
記者 熊立燕
貴黔高速鴨池河特大橋位于貴陽與黔西交界的鴨池河上,全長1461米,大橋主跨為800米的雙塔雙索面鋼桁架斜拉橋,主塔采用H型索塔,貴陽岸塔高243.2 米、黔西岸塔高258.2米,橋面至水面高差達300米。鴨池河特大橋總投資超過8億元,其建設所需的混泥土和鋼材數量也多得驚人。
中交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貴黔高速八标段總工程師 孫戰赢
整個大橋混泥土設計(用量)是13萬立方米,鋼桁梁結構(鋼材用量)大概是一萬六千多噸。
作為貴黔高速公路建設的重點控制性工程,鴨池河特大橋創造了不少橋梁之最:它不僅是世界第十大、國内第六大斜拉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和貴州省最大跨徑斜拉橋。鴨池河特大橋自2013年8月開工建設以來,承建單位響應讓項目早建成早通車的号召,不斷進行工藝革新,不斷加快建設進度,使項目建設工期從原計劃的40個月縮短為31個月。
中交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貴黔高速八标段總工程師 孫戰赢
在橋梁施工過程中,我們對索塔施工進行了工藝革新,第一次采用了索塔鋼筋截斷整體吊裝技術。原來鋼筋是在塔上散拼,現革新為在地上整體預紮。預紮之後采用大型起吊設備起吊到塔上,整個施工周期從原來的7天降低到現在的4天半。
中交路橋華南工程有限公司貴黔高速八标段總工程師 孫戰赢
有了現代化的大橋,山高水長不再是黔西北人民快速通江達海的障礙;有了現代化的大橋,烏蒙山區山高路遠的曆史将一去不複返。說到橋和路的變遷,世代生活在鴨池河畔的任正華老人無限感慨,從孩提時就知道鴨池河上用木船渡車過河的艱辛,到後來修建的簡易鐵架橋車輛排隊單獨放行,再到今天親眼見證跨越鴨池河上空的貴黔高速鴨池河特大橋,不斷改善的交通條件不僅改變着每個人的生活,同時也承載着黔西北人民快速緻富、同步小康的夢想。
黔西縣大關鎮丘林村村民 任正華
從小聽老人們說,渡(車)過河的這個木船, 一天去來的話呢(用木船)總共隻能渡得了十來輛車子,那時的車子也很少;當修起這個鐵架橋了以後,(每天)就可以過300輛車子。現在這個高速公路修通了呢,我們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群衆呢越歡喜越高興。(文/高峰 圖片來源于網絡)
畢節發布
監制:金明忠
責編:黎榮
編輯:張河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