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社戲課堂實錄

社戲課堂實錄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7 16:20:02

《社戲》是魯迅先生的一篇名作,教學中用了三課時完成教學,但是總覺意猶未盡,似乎還缺了點東西。

教學中還是堅持常規教學,備課的時候也沒有跳出傳統教學的套路,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上還是有欠缺,上課的過程中雖然氣氛較為熱烈,但總有湊熱鬧之嫌。

社戲課堂實錄(社戲教學後記)1

第一課時進行整體感知,理清全文思路。首先,檢查學生預習的作者及背景,字詞随文處理。而後讓學生一句話概括全文,弄清大概内容。再把它分解開去,讓學生詳細找出發生在這篇小說中一些事件,可以結合課後,第一題來進行全文的整體認知。

第二課時進行“看社戲”過程中的重點分析。這也是全文的重頭戲,以看社戲為線索,扣住看戲過程中的四段:戲前波折(三次波折三次轉機),月夜行船,船頭看戲,歸航偷豆。在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重點探讨“全文寫的是社戲,可是戲所占的比重并不大的原因”以及出現在小說中的人物,可以讓學生進行人物形象的概括和總結。如:

“我”—富裕人家的子弟,生活在城裡受着封建教育的束縛。與雙喜、阿發等相比,難免隻會死讀書,不會幹活,看不到戲就“急着要哭”;但“我”到底還是個孩子,以“免念詩書”為樂事對封建教育極為反感,向往農村生活。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的孩子王,有領袖地位,心細如發,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打包票讓外祖母和母親相信”;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又勸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敢于負責,體貼他人的好品質。

還有兩個小夥伴,也是淳樸善良,天性可愛的。阿發—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

六一公公—對于孩子們偷豆,隻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為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并不吝啬;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的熱情好客。“我”誇了他一句,“竟然非常感激起來”,可以看出他對城裡來的讀書人的認可,體現了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是淳樸鄉民的代表。

第三課時,文章語言的賞析并處理課後習題,重點放在表達方式及其作用的訓練上。表達方式的處理還是要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就當課堂練習來處理,老師進行點撥就可以。

三節課講完之後,本想讓學生在講講自己家鄉的一些民俗或者自己長大後依然留在記憶裡的童真童趣,可最後時間有限,此環節隻在一個班有進行,另外一個班就沒有了時間。

社戲課堂實錄(社戲教學後記)2

課後想想,社戲的原文開頭寫的是“我”辛亥革命後在北平看戲的兩段經曆,而後才寫的是在魯鎮這一次少年時代看戲的經曆,而到現在都懷念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戲”。其中,魯鎮和平橋村都是作者虛構的,因此從題材上算是一篇小說,但在教學的時候,我淡化了這一點。重點放在了引導學生去塑造人物形象,感知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上面。人物形象在第二課時的引導還是比較到位的,畢竟故事性很強,學生的閱讀興趣還是比較濃厚的,但是在表達的思想感情挖掘上,我覺得處理的還是比較淺顯,僅僅停留在了全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頭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曆,刻畫了一群農家少年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

還是應當适當的給學生講清楚社戲的創作以及他前半段内容,在對比之中延伸發掘出更深層次的主題,思想認識才能達到魯迅作品的深度和廣度。

社戲課堂實錄(社戲教學後記)1

這篇小說所着重表現的是“我”對都會和農村兩種生活情景、兩種人情人際關系的不同感受。小說的第一部分描寫了“我”對都市戲園情景氣氛及人際關系的厭惡和不滿,重點落在“我”的心靈感受及審美評價上:從此“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在天之南,在地之北了。”這是不适宜“我”的生存環境。

第二部分即課文内容,描寫的則是另一種自然舒适的環境氣氛及人情關系。鄉下的生活充滿着生機和情趣,掘蚯蚓釣河蝦,放牛,月夜出航,看戲,偷吃羅漢豆……使“我”無比歡快,心曠神怡,多年後依然念念不忘。這裡的自然環境之美,生活情趣之美,人情味兒的關系更美。表達了“我”向往熱情友好、美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呼喚人情味和人性美。

所以今後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把這種對人和人之間美好關系的向往,呼喚那種人性美挖掘出來,才能提升作品分析的站位和高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