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家破人亡,暮年貧病交迫,光景難熬。一日上街散心,遇一跛足瘋道人口念此歌,
他聽了問道:“你滿口說些什麼?隻聽見些‘好’‘了’‘好’‘了’。”
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名《好了歌》。
好了歌(第一回)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隻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隻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衣衫褴褛如同乞丐的跛足瘋道人所唱的歌,自然一點點文绉绉的語言都不能用,它隻能是最
俗、最淺顯,任何平民百姓、婦女兒童都能一聽就懂的話,而歌又要對人世間普遍存在的種
願望與現實的矛盾現象作概括,還要包含某種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這樣的歌實在是最難
的。
後四十回續書中也摹拟了幾首民謠俚曲,一比較,就發現根本不可與此同日而語。這也見出多才多藝的曹雪芹在摹寫多種複雜生活現象上的絕大本領是難以超越的。
關于此歌所反映的思想,請參見下一首《好了歌注》的賞析。
好了歌注(第一回)
陋室空堂,當年滿笏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鬓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送白骨,今宵紅燈帳裡卧鴛鴦。金滿
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梁,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緻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甄士隐聽了跛道人那番“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話後,頓時“悟徹”,便對道人說了這首
歌,自稱替《好了歌》作注解,接着就随瘋道人飄然而去。
《好了歌》和《好了歌注》,形象地勾畫了封建末世統治階級内部各政治集團、家族及其
成員之間為權勢利欲劇烈争奪,興衰榮辱迅速轉遞的曆史圖景。
在這裡,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僞、敗壞,政治風雲的動蕩、變幻,以及人們對現存秩序的深刻懷疑、失望等等,都表現得十分清楚。
這種“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景象,是封建階級内部興衰榮枯轉遞變化過程已大為加速的反映,是封建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日漸腐朽,它的上層建築也發生動搖,正趨向崩潰的反映。這些征兆都具有時代的典型性。作為藝術家的曹雪芹是偉大的,他給我們留下了一幅極其生動的封建末世社會的諷刺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