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
【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含義】
不認為向學問不如自己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是丢臉的事。
【解析】
“不恥下問”和“虛懷若谷”都表示謙虛。“不恥下問”是指主動深入下層向人請教,或征求意見以改進工作;“虛懷若谷”則指心胸廣闊,能接受群衆意見,能容人。
【用法】
用于褒義。
【示例】
葉文玲《浪漫的黃昏》五:“于是,那些在這這那那的工廠當廠長,在這這那那的公司當經理的男人們,也都一脫平日志得意滿的模樣,彬彬有禮地不約而同不恥下問地向這位來去京港縱橫天下的商界女傑請教。”
【出處】
① 《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② 晉·皇甫谧《高士傳·摯恂》:“既通古今而性複溫敏,不恥下問,故學者宗之。”
【近義詞】
① 虛懷若谷 ② 移樽就教
【反義詞】
① 好為人師 ② 自以為是 ③ 妄自尊大 ④ 目空一切
【故事】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然而孔子認為,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于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虛心好學,為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号,叫谥号。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于他的谥号為“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為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谥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