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這樣一則新聞上了熱搜第一。
武漢江岸一個街邊報亭淩晨被盜,警方追查後,在網吧将嫌疑人黃某抓獲。
當被問及為何盜竊時,黃某交代說,自己曾在工地打工,日薪是350元。
但他認為,工資太低了,而且工作也太累了。
于是,他幹脆打起了偷盜的主意。
白天,他在網吧上網;晚上,他就到處盜竊。
直到被警方依法拘留。
新聞一出,不少網友都沸騰了。
有人說:“你讓那些月薪3000得人怎麼活?”
有人說:“流水線不辛苦?送外賣不辛苦?他們有幾個日薪能上300?真就站着說話不腰疼啊!”
還有人說:“眼高手低,難怪走上了歧路。”
的确,做人做事,一時不得志不可怕,怕的是心比天高,眼高手低。
身邊總有這樣的人,總以為自己能做成大事,總以為一下子就能實現心中理想,可卻不願意付諸行動,甚至想要盲目走捷徑。
到最後,非但一事無成,還有可能誤入歧途,讓人唏噓不已。
查理·芒格說:
“要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先配得上它。”
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積極向上,不眼高手低的人,才是成年人最難的清醒。
眼高手低的人,成不了大器
有句話說:
“自以為大材小用,往往是眼高手低。”
縱觀我們身邊,有不少眼高手低的人,常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不屑于去做一些細小的事情。
仿佛隻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大事,才值得全力以赴。
殊不知,每一件大事,其實都是無數小事的集合。
“不積跬步,無以緻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眼高手低的人,終究難以成大器。
周鴻祎早年創業時,像不少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一樣,自信滿滿。
在讀研究生期間,他因為過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就不屑于再在學業上下苦功夫,而是大膽開起了小公司。
沒想到,在創業過程中,他才發現:原來創業并不簡單,裡面有大量重複瑣碎的事情要做:跑腿、研發、溝通……
甚至為了介紹産品,他要把同樣的話術,面對不同的客戶說上上千遍。
周鴻祎覺得太累了,也太無趣了,壓根不想再在這些重複的勞動中浪費時間。
結果可想而知,他連續兩次創業,都以失敗告終。
一系列的挫敗,讓他最終意識到:
“自己欠缺的東西很多
我決定先進大公司,從最基礎的東西學起。”
後來,他進入方正集團,從最基礎的程序員做起,慢慢做到研發中心副主任。
積攢了足夠的本事後,他才重新開始創業,潛下心,一步步做起,終成為360集團董事長兼CEO。
對此,他不無感慨地說:
“任何偉大的事情都是由很瑣碎的、點點滴滴的事情組成的。”
不是千裡馬,就不要埋怨沒有伯樂。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要先沉下心來,摒棄浮躁,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看似簡單又普通的工作。
倘若對自己沒有一個正确而又清晰的認識,動不動就高估自己,甚至把自己的失敗,動辄歸咎于外在的環境身上,而放棄了自我精進,那就容易摔得很慘。
與其眼高手低,不如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做起,把對自己的“高估”,變成對學習的恒心、對工作的耐心和對他人的用心。
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隻有從腳下的每一步走起,步步為營,才有可能走向更遙遠的未來。
眼低手高的人,走不了遠路
網上有人問:
“為什麼自己明明每天都工作得很努力很拼命,卻還是過不了止步不前?”
高贊回答是:“眼低手高。”
眼低手高的人,隻看得到眼前的目标,每天都在辛苦地埋頭趕路,卻沒有擡頭看看方向。
殊不知,自己其實一直都在圍着磨台原地打轉。
像這樣的人,目光狹隘、認知受限,又怎麼可能比别人走得更遠、比别人混得更好呢?
古人雲:“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想要通曉音律,就要掌握千百首樂曲;想要識别寶劍,就要觀摩過上千把利刃。
當我們眼界越高,越見多識廣,才能明大勢、知大局,從而走出混沌和迷茫,看到更美的風景。
在美國知名專欄作家芭芭拉·艾倫瑞克的著作《我在底層的生活》裡,描述過這樣奇怪的現象。
她原本以為,窮人之所以無法改變生活,是因為他們愚笨或者懶惰。
結果她驚奇地發現,絕大多數的底層勞動者,非但不懶惰,反而分外勤奮。
他們往往為了賺到更多錢,不惜身兼數職,即便是十分肮髒勞累的工作,他們也毫不拒絕。
但讓人遺憾的是,這些人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夜以繼日的工作中,以至于壓根沒時間,沒精力去用心去思考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真實體驗了這種生活的芭芭拉·艾倫瑞克不無感慨地寫道:
“太長時間時間的專注工作,太需要不計一切專注在眼前的事情上,使我不知不覺變成一個視界狹窄的人。”
努力工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對努力的方向,樹立長遠的目标。
倘若我們的目光,總是局限在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又怎麼可能實現突破,看到更廣闊的世界呢?
正如有一句經典台詞說:
“花半秒鐘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看不透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完全不同的命運。”
真正能限制一個人未來發展的,絕不隻是經濟上的貧窮,更多的是認知上的差異。
隻有多學、多看、多思考,擁有更高的眼界,才會達到一定的認知水平,從而看清楚事物的本質,更清楚地明白未來的方向。
當我們知道風往哪個方向吹,才能用更少的力氣,扶搖直上,沖向更高遠的天空。
眼高手高的人,才能跨越式前進
作家莫言說: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的時候,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能力還駕馭不了你的目标時,就應該沉下心來曆練。”
深以為然。
一個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就必須讓自己擁有開闊的眼界,而且敢于去付諸實踐,使認知和執行都達到一定境界。
隻有“眼高手高”,才能讓你的才華撐得起你的夢想,擁有更美好的人生。
前不久,一張“含金量”超高的照片刷屏了。
原來,東京奧運會乒乓球冠軍馬龍和許昕在香港伊利沙伯體育館進行公開表演。
期間,兩人與前跳水運動員、奧運冠軍郭晶晶和乒壇“大魔王”張怡甯一起合影。
網友發現,這張合影裡有15枚奧運金牌,其中馬龍5枚、郭晶晶4枚、張怡甯4枚、許昕2枚,而且張怡甯和馬龍還是“雙圈大滿貫”,加在一起是“四圈大滿貫”。
看似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數字“15”,其實背後是這些金牌運動員堅定的目标,流過的汗水,一點一點才成就的今天。
就以馬龍來說,他5歲就開始打籃球。
起初,父母隻是希望他通過打乒乓球強身健體。
直到2000年悉尼奧運會,馬龍第一次關注了奧運會乒乓球比賽。
當看到中國隊員赢下冠軍,親吻胸前的國旗那一刻,一個夢想悄悄在他心中紮根:“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代表中國出戰,赢下金牌。”
但他深知,想要輕易拿下金牌,顯然是不切實際的,隻有找對方法,持續發力,日益精進,才能讓夢想成真。
就這樣,他拼命訓練,從不放棄每一次訓練和比賽的機會,最終一路從少年宮打進省隊,再到北京隊,最後順利來到國家隊。
後來,他如願在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獲得單打冠軍,但他仍然沒有選擇急流勇退。
他說:“我想去,我覺得我還能打。”
最終,馬龍再次在東京奧運會乒乓球男子單打決賽中奪得金牌。
有句話說:
“如果你有大才華,就去追求大夢想;
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能力有限,才華也不夠支撐起你的野心,那就安靜下來,紮進小的失敗和挫折中,汲取營養。”
沒有人能夠随随便便成功。
與其對當下感到困惑和迷茫,不如給自己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标,并努力督促自己去把當下的、手頭的工作做到極緻。
當我們的目标足夠高遠,始終高質量、高效率地去踐行,終有一天,我們會收獲掌聲和鮮花。
在一次演講中,羅振宇曾提到過這樣一條人生算法:
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複動作的平方。
這個意思是說,想要獲得成功的人生,就要找到屬于自己的核心算法,并不斷重複它,強化它,在持續地叠代升級中,最終取得無與倫比的成就。
這個過程,實際上也是培養自己“眼高手高”的過程。
成功的路上,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套路。
與其把心思花在投機取巧上,不如擴大自己的認知,努力把那些看似瑣碎、無聊、重複性的工作做到極緻,用心培育屬于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當你成為“眼高手高”的長期主義者,總有一天,你會成為真正的高手,不斷超越自己,成為自己人生的掌舵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