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育家的孔子來說,很多教學理論和實踐都可使後人借鑒。他教起學生來,從來看對象,因人而異,即因材施教。例如同是一個“仁”字,對不同弟子給予不同回答。顔回問仁,對這個水平最高的弟子回答“克己複禮為仁”。冉雍問仁,回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樊遲水平較低,當他問起“仁”時,孔子很簡單明确地說“愛人”。有個愛說話,說出話來有時不負責任的弟子司馬牛也向孔子問“仁”時,孔子回答“其言也訒”。就是說:一個仁者,别亂說話。
《論語·先進篇》還記載了一則孔子因材施教最典型的故事。
有一天,子路向孔子問:“我聽到一件事,能不能馬上去辦?”孔子搖搖頭說:“不行!不行!有你父親和兄長在,為什麼不和他們商量商量再辦呢?”子路聽後走了出去,接着冉求又來問孔子:“我聽到一件事,能不能馬上去辦?”孔子不假思索地說:“能,能,你馬上去辦吧。”
兩個人向孔子問話時,都叫年輕的弟子公西華聽到了。他馬上找到孔子,提出自己的疑問:“老師,剛才子路問聽到一件事能不能辦,你叫他問問父兄。冉求問起同樣的問題,你卻叫他馬上去辦。為什麼對一個問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回答呢?”
孔子說:“你這個問題提得好,但我這麼回答卻有道理:冉求這個弟子生性畏縮,遇事往往不敢決斷,決斷了又往往不敢實行,所以我鼓勵他能馬上大膽地去辦。而仲由呢?他生性魯莽,考慮起事來往往不周到。我叫他與父兄商量一下,正是要叫他冷靜一下,使他考慮事情更周密一些。”
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大凡一個精通自己工作的人,對自己工作的對象都有充分的理解。作為教師來說,對學生也應充分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确定對每個人的教育方式,這便是因材施教。每個學生有每個學生的基礎、特點,一個好教師能在每個學生的基礎上讓他提高,而不是千人一面,一緻要求。這是一種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态度,這更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做法,這也體現孔子教學時的高明之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