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31 21:22:21

仲春布谷催耕古詩七首:布谷處處催春種,布谷何勞也勸耕

《禮記·月令》是上古時代關于12個月重要的祭祀和法令的一本古老的書,後人和民間多采用其中有用的部分流傳下來。流傳最廣的,影響力最大是就是關于每月節氣的物候。

其中仲春第一個節氣的物候就是”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鸠。“仲春第一個節氣,漢朝之後定為驚蟄,那麼這三種物候現象,也就是驚蟄時期的标志。

第一個物候是桃花開,這個很對應氣候,的确桃花開花,明豔照人。

第二個物候是倉庚鳴,倉庚也就是黃鹂鳥,随着草木發芽返青,花朵盛放,黃鹂鳥穿梭花間,快樂飛舞鳴叫,開始一年最美的求偶期,想不歌唱都難。

那麼第三候,”鷹化為鸠“是什麼意思呢,在上古人們對鳥類的認知有限,有一種喜歡将自己的蛋下到喜鵲窩裡的鳥,霸道兇狠如老鷹,雖然沒有老鷹大,但仿佛是老鷹的變種,人們叫作鸠。

但是,在漢朝之後,人們辨識知識提高,這個”鷹化為鸠“,就指的是布谷,又叫作杜鵑。雖然它喜歡将自己的蛋産在别的鳥類的巢裡,但也仿佛不太影響人類,倒是生出了關于布谷各類的文學傳說。

一種是杜鵑是上古望帝所化,聲音凄慘,是想念家鄉。

二是布谷的聲音像布谷,正是農田春耕的季節,這些鳥兒仿佛提醒人們春耕。

今天就主要講讀的是布谷催耕的美詩。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1

”布谷鳴。農人驚。“ 漢 · 兩漢樂府《古樂府》

這是漢朝民間的歌謠,而且在《玉燭寶典》中明确說,這是漢朝仲春二月的歌謠。

雖然隻有兩句,但是作為民間歌謠,人們在去往田野的路上傳唱,強調布谷鳥鳴叫時,正是土地春耕的最好時期。農民沒有多少日曆知識,但是在口口傳唱的歌謠裡,聽見布谷的聲音,也知道要開始耕作了。

如果一家人和另外一家人隔得較遠的山地或者居住地,無法通過人和人之間的聯系獲得耕種信息,這種垂直流傳下來的歌謠無疑對于惶惑孤獨的農人最有提醒力。

因為布谷鳥的叫聲實在辨識度高,白天黑天的就兩個音節重複,布谷!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2

”及此桑葉綠,春蠶起中閨。

日出布谷鳴,田家擁鋤犁。

顧餘乏尺土,東作誰相攜。

傅說降霖雨,公輸造雲梯。 “盛唐 · 李白 贈從弟冽(741年)

這是李白的作品,說李白是詩仙,還不如說,山水之氣,良好的體魄,養成了可高可低的廣袤人生。40歲的李白此時混迹長安,人到中年,看見仲春桑葉發芽,長安城裡的女孩子也學着在養蠶,他心情總還是有所觸動。

這是開始養蠶的季節。鄉村裡布谷鳥開始鳴叫,農民拿着鋤頭在田間。

他李白此時可謂落魄,家鄉太遠,且幾乎十年在長安,耗盡了盤纏積蓄,就算是回鄉,也沒有自己的田。他此時真心渴望做一個有田産的農民啊,隻是這個夢想,對于他都是難題。

這是寫給同族的兄弟的。

我在長安混得并不好,羨慕你們在家鄉安穩,有着實在的春耕事做。

這段時間,驚蟄好雨,那是魯班建了一架天梯,在上面播雲灑雨。而關于我,有那個騰雲駕霧的心,僅此而已。

看李白的詩很有意思,你要是看他寫給家人親戚的,可和那種官宣大氣仙意兩碼事,但是這才是真實的李白,無數次在現實和夢想間徘徊。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3

”隐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

田家望望惜雨乾,布谷處處催春種。“唐 · 杜甫洗兵馬(原注:收京後作。)節錄

如果李白是有意打造了很多人設,淡化了他其實就是山民這樣的現實身份,那麼杜甫比較實在。他有過年輕熱情的遊曆,也當過兵曹,做過高官,但是他是一個有責任心現實的人,家裡有弟弟妹妹,身邊有妻子孩子,安史之亂後,帶着家人逃難,為生存吃盡了苦。

好容易在四川成都落腳,有了一個草堂,但是這草堂是實在的草棚子,供家人有個窩,還需要在草堂周圍開菜地,才能彌補糧食的缺口。

所以他懂得開土地生存的農民,那種靠天吃飯的艱辛。

這是安史之亂後,杜甫聽說長安洛陽被官兵收複。他心情是高興的,因為終于可以回家了。

但是現實和理想間的距離,就是他沒有足夠的盤纏。

而唯一能夠積攢錢财的,隻能靠菲薄的土地。這個時候,他是真心了解了困在土地上的農民。

因為他也必須如此。

那些标榜隐士的人,此時借着國家太平,又在标榜虛無的長生不好,天佑大唐,吃着靈芝唱着仙歌。戰争無關他們的痛癢。

那些詩人詞人,想必興高采烈歌頌太平,說着河晏海清的太平話。

隻有農民,仰頭看着天上的雨,這春雨不足濕潤土地,而布谷鳥卻在叫喚,快春耕快春耕。

拿什麼春耕呢?杜甫有和農民一樣的憂患,而他的更焦灼,因為他想盡快靠土地出錢,帶着家人回洛陽。

布谷鳥催耕,那是無心的叫喚,而春耕時節站在土地上的杜甫,是真的憂患。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4

”日長春事動,田野膏脈輕。

草青布谷過,桑綠新蠶生。

雨足有酒色,社近聞鼓聲。

牛羊暮歸飽,舍中燈火明。 “北宋 · 張方平南原觀田

宋朝定鼎天下後,大力發展農業,絕大多數進士官員,都有到農村任職的經曆。

重視農業成為官員的必修課。比如仲春的二月龍擡頭到春社期間,很多官員都要下到基層,走訪農戶,指導督促春耕生産。

這是官員張方平下農村勸耕的一首詩。

白天漸漸變長,驚動了春氣,田野間有了青色蓬勃的美。

布谷叫喚聲中,春草發芽轉綠,那桑葉發芽,家家戶戶的蠶種也孵出了小蠶。

這春雨後的泥土空氣都帶着醉人的芬芳,而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這是人們在準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我從早上行走在農田裡,直到晚上,跟着牛羊走進農家的院落房間。

那農家夜晚還點着燈,大家一起讨論着田間的農事,還有即将到來的春社。

這裡可以看到春天來了,不隻是自然春天的活力,還有人飽含熱情的勞作,對于土地和生活的主動性。官員下來實打實的從早到晚考察農田耕作,農民也興奮探讨種植,祭祀等問題。

充滿活力的田園啊。那布谷聲照應着人們的辛勞,卻是生動實在的鄉村美好。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5

”布谷聲中雨滿籬,催耕不獨野人知。

荷鋤莫道春耘早,正是披蓑叱犢時。“北宋 · 蔡襄《稼村詩帖》

這也是官員下基層的視察春耕詩。

那布谷鳥在叫喚,春雨落滿了田園和農舍。

催耕的,不隻是農民自己,連布谷鳥都在叫喚啊。

你看看這裡的農民多麼自覺,這還是下着雨,他們就拿着鋤頭去田裡。

難道不可以等雨停了或者再等幾天嗎?

懂得時令的農民這樣回答,這正是春雨土肥,一夜苗長得好時候,穿着雨蓑衣,也要下田啊,這一牛犁過的土地,在這樣雨裡,是種什麼長什麼,此時春耕播種事半功倍,你說這雨,這辛苦值不值得?

這就是樸素的農民,在有限的土壤上,最大利用自然,用辛勤和智慧耕耘。

隻怕下基層的這些官員,不需要他們的督促,反而他們在農民身上,學到了更多。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6

”煙雨濛濛雞犬聲,有生何處不安生。

但令黃犢無人佩,布谷何勞也勸耕。“北宋 · 蘇轼 山村五絕 其二

36歲的蘇轼,此時在朝堂受排擠,這年春天,他去山村踏青,看到了農村春耕的景象。

在煙雨蒙蒙的山村,雞犬起伏,仿佛陶淵明的世外桃源。

他決定離開朝堂,去做地方官,和真實的農民在一起,過最真實飽滿的生活。

你看看這煙雨裡的山村,小黃牛悠閑在煙雨裡,大牛主人都下到田裡了。

隻有布谷鳥,不斷叫喚着,仿佛督促可愛的小黃年也下田幹活。

看到這裡,蘇轼笑了起來。這真是美好的田園啊。

蘇轼主動請求調往地方,于是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曆任知縣。也正是這樣的經曆,讓蘇轼在43歲一場牢獄之災後,迅速以一個農民的身份恢複了自信和活力,在貶谪的黃州,短缺糧食,他和家人親自開荒,将從前從農民身上學到了知識,用以真正的實踐,養家糊口。

而正是這種磨砺當中,蘇轼的精神時節得到擴展升華,成為了宋朝的詩仙。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7

”柔桑蔽野麥初齊,布谷催耕雨一犁。

略彴時橫溪上下,薔薇間發水東西。“宋 · 釋道潛《 遊徑山懷司馬才仲 》節錄

這真是一首仲春驚蟄時節的山野田園美詩。

到處是青嫩嫩的桑田,到處是青茸茸的麥田。那布谷聲聲,在說播谷啊播谷。

在這鳥兒的叫喚聲中,一天春雨,滋潤着田野。

那小溪水漲,随處是小小跨越小溪的木橋,給行人農民以方便。

最美好的是,那野薔薇一蓬蓬發芽,在溪水的兩岸,東一簇,西一叢。

布谷,桑葉,薔薇,春雨,都是仲春驚蟄時節常見的農村物候,聯系在一起,這春天何等豐茂而清新,蒸蒸日上。

那布谷聲也是最動人的春聲之一,召喚禾苗青起,征兆大地豐收。

雷打驚蟄前清明雨不歇(仲春驚蟄第三候布谷七首)8

當然布谷鳥還有另外的名字另外的典故,比如杜鵑,比如相思愛國。我們下一章再談。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