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這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迹——,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全面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這是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迹——
現行标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
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曆史性地畫上句号。
2021年2月25日,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
“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中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曆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經過8年沖刺,“小康之夢”終于得以實現。
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
——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标。
一個月後,冒着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來到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台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别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别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時代脫貧攻堅的序幕就此拉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統籌謀劃、強力推進。
“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脫貧攻堅是我心裡最牽挂的一件大事”……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
六盤山區、秦巴山區、武陵山區、烏蒙山區、大别山區……走遍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考察調研20多個貧困村,深入貧困家庭訪貧問苦;7次主持召開中央扶貧工作座談會,50多次調研扶貧工作,連續7年在新年賀詞中強調脫貧攻堅,每年在全國兩會期間同代表委員共商脫貧攻堅大計。
為了攻克絕對貧困最後的“堡壘”,全國人民衆志成城,拿出超常規的力度、超常規的舉措——
黨政凝心聚力。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責任書、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扶貧。全國累計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幹部和數百萬村幹部一道奮戰在扶貧一線。
真金白銀投入。脫貧攻堅8年間,中央财政專項扶貧資金以年均超過20%的勢頭增長。中央、省、市、縣财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
舉全國之力。東部9個省份結對幫扶中西部14個省份,東部343個經濟較發達縣(市、區)與中西部573個貧困縣開展“攜手奔小康”行動;307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軍部隊就近就地幫扶4100個貧困村,12.7萬家民營企業參與“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幫扶7.32萬個貧困村。
甯可少上幾個大項目,也要優先保障脫貧攻堅資金投入;甯可犧牲一些當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從和服務于減貧工作大局;甯可經濟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脫貧攻堅目标任務如期完成。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标!”新時代脫貧攻堅,生動诠釋了共産黨人的初心使命。
8年來,黨和人民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栉風沐雨、披荊斬棘,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
中國特色的減貧道路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形成中國特色減貧理論,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中國脫貧攻堅曆程中的“地标”。2013年11月3日,在這裡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理念。
緊扣“精準”二字,十八洞村下了一番“繡花”功夫:建立規範化、程序化機制,明确“九不評”标準,嚴格實行“七步法”,精準識别扶貧對象;因村施策、因人施策,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種植、養殖、苗繡和勞務輸出五大支柱産業;将黨建引領與村民自治相結合,推行“互助五興”工作機制,扶志又扶智,杜絕“等靠要”思想。
2017年2月,僅用三年時間,十八洞村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就成功實現脫貧摘帽,全村人均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8313元。到2020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18369元,村集體收入達200萬元以上。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黨的十八大以來,對扶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創造性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
“精準”既是重要方法論,也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更是一套務實的工作方法。開展建檔立卡、選派駐村幹部,解決“扶持誰、誰來扶”;推進分類施策、建立貧困退出機制,解決“怎麼扶、如何退”;因地制宜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嚴格落實“六個精準”明确要求,縱然貧有百樣、困有千種,總能保證扶貧舉措對症下藥,各項政策紅利惠及扶貧對象。
25年前,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牽頭負責閩甯對口扶貧協作,推動實施了“吊莊移民”工程。25年來,山海攜手,福建省先後選派11批183名援甯挂職幹部,派遣科技、教育、醫療等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名。
昔日飛沙走石的戈壁荒漠,如今已是繁榮富裕的“塞上江南”。閩甯鎮的移民人數從最初的8000人,發展為6.6萬人,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97年不足500元增長到2021年的1.6萬元。在閩甯鎮的示範帶動下,甯夏回族自治區湧現出110個閩甯協作示範村、320個易地搬遷安置區,累計接收西海固地區易地搬遷移民100多萬人。
閩甯鎮的變遷,是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出的碩果,是960多萬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地區的貧困人口通過易地搬遷實現脫貧的縮影。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機制的框架下,人才、技術、資金等各類資源要素得以在廣闊的國土空間縱橫調度。易地扶貧搬遷堪稱“五個一批”工程中難度最大、投入最多的專項扶貧工程,在中央和地方的統籌謀劃、協調聯動下,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不斷向縱深推進,讓貧困群衆搬得出、穩得住、能緻富。
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各負其責、各司其職,上下聯動、統一協調,保障資金、強化人力,廣泛參與、合力攻堅……脫貧攻堅的勝利,有力诠釋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我們立足我國國情,把握減貧規律,出台一系列超常規政策舉措,構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把脫貧攻堅中形成的重要經驗和認識概括為“七個堅持”。這是我國脫貧攻堅的理論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
曆史性的變革
——“兩不愁三保障”全面實現,深刻改變了貧困地區落後面貌,補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短闆
2012年,全國年度貧困人口9899萬人,到2018年下降到1660萬人,2019年551萬人,2020年降為0。貧困人口數量以每年1000多萬的速度遞減。
與之對應,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6079元增長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長11.6%,增速比全國農村高2.3個百分點。貧困人口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自主增收脫貧能力穩步提高。
脫貧摘帽不僅體現在收入水平的顯著提高,更體現在“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有保障全面實現。不但要保證基本生活水平,在教育、健康、住房等較難用貨币衡量的維度上,貧困人口的獲得感也要有保障。
67歲的李立木卡正在繡制精美的土族盤繡作品。在國家精準扶貧專項資金300萬元的支持下,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五十鎮班彥村建起盤繡園,過去的“炕頭産業”走向國際,寶貴的傳統技藝成為支撐群衆脫貧增收的“法寶”。
2019年5月,楊德書易地扶貧搬遷入住貴州省晴隆縣三寶街道,在附近的建隆公司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慢慢成長為一名技術過硬的産業工人。
在國開行生源地助學貸款項目的支持下,考上大學的河北省陽原縣考生範鑫隻用幾天就順利拿到助學貸款,不用為學費發愁了。
廣西南甯市馬山縣開展找水打井項目大會戰,2019年,加方鄉龍崗村古龍屯貧困戶韋飛航喝上了安全飲用水。
每一個貧困戶都沐浴在脫貧攻堅的陽光裡,感受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四好農村路”連片成網,貧困地區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車、通郵路;大電網覆蓋範圍内貧困村全部通上動力電,貧困地區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99%;貧困村通光纖和4G比例均超過98%。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成為貧困地區發展的堅強後盾。
全國累計建成各類産業基地超過30萬個,每一個貧困縣都已形成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産業。電子商務、光伏、旅遊等新業态、新産業蓬勃興起,食品加工、服裝制造等勞動密集型産業梯度轉移,産業結構顯著改善,綠水青山成為真正的金山銀山。
脫貧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大踏步跟上,整體面貌發生曆史性巨變。
減貧成就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在全球貧困狀況依然嚴峻、一些國家貧富分化加劇的背景下,我國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标,極大提振了全球減貧的信心。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一系列國際減貧合作,努力讓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成為世界減貧事業的有力推動者。
乘勢而上 接續奮鬥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
征途漫漫,而今邁步從頭越。站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邁進的曆史關口,“三農”工作重心曆史性地轉移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來。
進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我們面臨更高層次的矛盾和挑戰。沒有任何理由驕傲自滿、松勁歇腳,必須以更有力的舉措、彙聚更強大的力量,乘勢而上,接續奮鬥,久久為功。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首要工作是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
中央明确設立5年過渡期,對脫貧地區、脫貧群衆“扶上馬送一程”。
主要銜接政策全部出台,對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出台14個方面傾斜支持政策。
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不斷健全,駐村幫扶、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幫扶等幫扶銜接深入推進,中央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投入隻增不減。
特色産業持續提升,就業幫扶不斷強化,産業、就業雙管齊下,夯實脫貧群衆持續增收的底氣。
2021年,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達到1.255萬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長16.9%。鄉村振興開局良好,脫貧基礎更加穩固。
“民族要複興,鄉村必振興”。牢記初心使命,億萬中國人民攜手同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将描繪出更加壯美的新畫卷!
來源:農民日報·中國農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