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鐘看懂長安十二時辰?是誰悄無聲息混進了大唐長安?是誰就在望樓武侯的眼皮子底下,把大批“違禁物品”偷運進了長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30分鐘看懂長安十二時辰?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是誰悄無聲息混進了大唐長安?
是誰就在望樓武侯的眼皮子底下,把大批“違禁物品”偷運進了長安?
又是誰和一個從死牢出來的人,展開了一段明裡暗裡殊死搏鬥的故事?
......
這故事圍繞一個死囚展開。
他臉上的疤痕在大唐天寶年間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僅在12個時辰之内,泱泱大唐的“首都”長安,大禍一觸即發。
狼衛、裡正、靖安司、龍武軍......這些陌生的名詞,像一幅陌生的畫卷在我們眼前鋪展開。
這就是最近熱播的古裝懸疑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看懂這部劇的方式也許很多。但我想從一首唐詩開始。
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縧 。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唐詩,家喻戶曉。
還沒上學的孩子,就有背得滾瓜爛熟的。
簡單明了,清新自然。是這首詩留給我們幾代人共同的印象。
可是,到了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這裡,從靖安司主理何監的口裡說出來,說給不良帥張小敬聽,卻成了另外一番意味。
何監的那番話,大緻是這樣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說的是當時大唐太子已經形成自己的勢力;
萬條垂下綠絲縧,說的是太子的勢力與爪牙遍布全國;
不知細葉誰裁出,說的是不知道是誰縱容了太子,讓他“謀反之心”由小變大;
二月春風似剪刀,是說正是仁慈與溫柔才助長了太子的二心。
明明是一首清新脫俗的寫景詩,怎麼可以這樣解釋呢?
這番意味,得從“影射”說起。
從字面意思來看,一個事物投射出影子,于是我們可以從影子去推測、想象某事物的原樣。
到了表達和寫作中,這就是“借此說彼,暗指某人某事。”
來看兩個例子:
《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把一團美意,看作不良之心,捉雞罵狗,言三語四,影射地發作了一場。”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十八篇:“書中人物,幾無不有所影射。”
這兩個例子,已經告訴我們,說的是這個,實際所指卻是另外一個,這便是影射。
主人公張小敬,也就是個那個死囚。當他得知狼衛要火燒大唐長安的時候,一意孤行要徹查所有備有油料的住戶和商鋪。
此時,靖安司主理何監,說出了這首《詠柳》詩的被人曲解為“影射”之意,就是想要改變張小敬我行我素一查到底的做法。
這是要告訴他,這事已經不好辦了,我們後台沒力量呀。
02現在,咱們可以來說說,為什麼靖安司助理何監在“聖上”面前不得勢了。
聖上,不用解釋,當然是指皇帝(人物原型:唐玄宗李隆基)。
何監(人物原型:賀知章),其實是太子的老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所以,所有人都有理由相信:
太子如果要謀反,作為老師的何監,萬萬脫不了幹系。不是幕後主使,便是同謀合夥。
可是,要把這一點坐實,多少要有點證據啊!
怎麼辦?
你何監不是文人麼?文人總離不了舞文弄墨。那好辦,我就到你的詩文裡找一找。
就不相信找不出一點把柄。
于是,那首《詠柳》就成了别有用心的詩作,是一種映射。
這不就把“莫須有”的罪名加到何監的頭上去了麼?
03
影射,源遠流長。
要是從思維方式的角度追究起來,恐怕要說一說“意象思維”。
中國古人善于運用“取象”。仰觀天象,近取諸身。
為了把一個意思說清楚,常常會抓取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指代或象征。比如,香草美人,通常是用來喻指美好的理想願望。
相信你已經看出來,這種思維方式與西方重邏輯的分析型思維不一樣,中國傳統意象思維的優點是富于靈感,帶有跳躍性和創造性。
但它的缺點是不夠嚴密、精确,缺乏科學性。
這就給後世那些“偷奸耍滑”玩弄文字的政客們,留下了發揮的巨大空間。
想想清代的文字獄,很多肆意妄為的歪解曲解,然後給人扣上謀反的帽子,不就是這樣嗎?
04
至此,我們已經明白,《詠柳》這首詩之所以被曲解成影射太子謀反,在劇情中隻是政治鬥争的犧牲品。
因為太子與何監是一條船上的人,那麼靖安司也就成了個“不幹淨”的地方。
接下來的邏輯就順理成章了:
第一,狼衛(突厥)在上元節意圖摧毀長安,這也可以被說成是太子這一派借助外邦力量達成自己的目的。
第二,聖人對于靖安司“抓狼”有功,不賞不封,自然在情理之中。
第三,靖安司任用死囚來辦事,不管你成功與否,都有違大唐律令。
......
總而言之,做錯做對都是罪。
如此一來,何鑒的學生靖安司代理李必要想實現自己的仕途理想,基本不可能了。所以,還不如站在長安百姓的立場,成就一個”救世主“的形象。
而不良帥張小敬早就看透了官場的利益紛争,甯可選擇做一個我行我素的“閻羅王”,也不願意選擇服從規矩。
他的個人力量與“個人英雄”色彩,無疑是長安百姓内心長出來的,一絲樸素而又溫暖的“大都情懷”。
讀懂了電視劇中的《詠柳》,也就看懂了《長安十二時辰》。
這真是,讀懂《詠柳》,已非少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