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四書”、“五經”在我國傳統文化經典作品中,在漫長的中華民族曆史文化淵源中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四書”、“五經”所代表的經典著作均成書于先秦甚至更早的曆史時期,距今有久遠的曆史。在這漫長的曆史歲月中,曆經了不計其數的跌宕和起伏,每一部文化經典,能夠傳承至今,其背後無不流傳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淵源。
今天,咱們就來了解一下“四書”、“五經”背後的發源、傳承曆史。
一
先了解一下“四書”。
“四書”又稱“四子書”,包括《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四書”這個稱謂源于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将這四部經典合稱為“四書”。
一、《大學》
《大學》是儒家重要經典,“四書”之首。根據考證,其創作時代大體在孔子、曾子之後,孟子、荀子之前的戰國前期,即公元前5世紀左右,是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儒家作品。
《大學》原本是傳統文化經典《禮記》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自創作出來直到宋代之前,《大學》并沒有從《禮記》中獨立出來,然而這期間多位文化大家都對它進行了相應的傳承與發展。比如西漢王朝的董仲舒将包括《大學》在内的儒家經典上升到國家意識形态的高位。
其後東漢經學大師鄭玄、唐代經學大師孔穎達以及唐代文化大家韓愈都對《大學》進行了進一步的解讀、整理、校對、注解,不斷提高《大學》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到了宋代,理學大家程颢、程頤兄弟将《大學》列為儒家“小經”,随後南宋理學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将《大學》從《禮記》中抽取出來,并列為“四書”之首,傳承至今。
二、《中庸》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孔伋所作。(孔伋,孔子的嫡孫,是孔子之子孔鯉的兒子,子思是他的字)
和《大學》一樣,《中庸》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後來先後受到唐代韓愈、宋代程颢、程頤的推崇,由朱熹将其從《禮記》中抽取,成為“四書”之一,沿襲至今。
三、《論語》
《論語》這部儒學經典在國人心目中的認知度無疑是最高的。《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記錄。其編纂者主要是仲弓、子遊、子夏、子貢,他們憂慮師道失傳,便商量撰述一些文字以紀念老師。然後由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進一步創作整理完成。
《論語》成書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遭到毀滅、轶失。到西漢時期留下三種版本:
1、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二十篇;
2、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二十二篇,其中二十篇的章句很多和《魯論語》相同,但是多出《問王》和《知道》兩篇;
3、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文論語》(簡稱《古論》)二十一篇,也沒有《問王》和《知道》兩篇,但是把《堯曰篇》的“子張問”另分為一篇,于是有了兩個《子張篇》,篇次也和《齊論》《魯論》不一樣,文字不同之處計四百多字。
西漢末年,漢成帝的老師、安昌侯張禹先學習了《魯論語》,後來又講習《齊論語》,便把兩個版本《論語》融合為一,但是篇目以《魯論語》為根據,另成一個版本,稱為《張侯論》。這個版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
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又以《張侯論》為底本,參照《齊論》、《古論》作《論語注》,這個版本就成為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論語》版本。
到南宋時期,《論語》被朱熹編入“四書”之一。
此後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務運動,廢除科舉之前,《論語》一直是學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四、《孟子》
《孟子》,是由戰國中期儒學大家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創作而成。主要記錄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孟子》正式被列入經書,還要歸功于五代時期後蜀的君主孟昶命人在石碑上刊刻了“十一經”供讀書人拜讀、抄寫,即将唐朝時“九經”——《易經》、 《書經》、《詩經》、《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儀禮》、《禮記》、《周禮》,排除了唐文宗開成年間所增益的《孝經》、《爾雅》,保留《論語》,同時收入《孟子》,經過飽學之士反複校對、整理後,統統镌刻在石碑上,相當于為當時天下讀書人制定了一個權威的、可以長久流傳的經書版本,為當時後蜀國乃至全天下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到南宋時期,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小結
《四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寶典。自宋代以來《四書》便是中國人必讀的書,作為當時人們的基本信仰與信念,成為其安身立命之道,是家傳戶誦之學,哪怕是鄉間識字不多甚至不識字的勞動者,也是通過口耳相傳,蒙學讀物與民間文藝,接受并自覺實踐其中做人的道理。
二
接下來,咱們再了解一下“五經”。
“五經”,即儒家經典典籍《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的合稱,其稱謂源于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一、《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這些詩歌産生地遍布黃河、長江流域。它們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據說早年間流傳下來的詩歌有3000首之多,後來隻剩下311首(其中有六首笙詩,即隻有标題,沒有内容)。
《詩經》相傳是西周晚期賢相尹吉甫對這些散落各地的詩歌進行采風、編纂,形成了《詩經》的前身——《詩》(也稱《詩三百》)。尹吉甫因此被稱為中華詩祖,而且他也是尹、吉兩大姓共同始祖。
到了春秋時期,孔子晚年繼續對《詩》進行了編訂,孔子曾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孔子之後,最早明确《詩》的整理、傳承人,是“孔門十哲”、七十二賢之一的子夏,因為他對詩的領悟力最強,所以由他繼承。
到漢武帝時候,《詩》被奉為儒家經典,正式命名為《詩經》。
不過到西漢時候,流傳的《詩經》共有四個版本,分别有來自齊地博士轅固生的《齊詩》,魯地經學家申培的《魯詩》,燕地博士韓嬰的《韓詩》以及趙地的毛亨、毛苌叔侄二人的《毛詩》。齊、魯、韓三家在西漢被立為博士,他們傳承的《詩經》版本在當時成為官學。《毛詩》雖然晚出,西漢也未被立為官學,但是在民間廣泛傳授,并最終壓倒了三家詩,盛行于世。後來齊、魯、韓三家詩先後亡佚,現代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承下來的版本。
二、《尚書》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于前五世紀,傳說為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時期堯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比如傳說中的《三墳》、《五典》、《八索》、《九丘》等古書)。彙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因此,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重要的地位。
《尚書》的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尚書》遭到毀滅性打擊。當時的孔門弟子伏生冒着殺頭罪名,将《尚書》藏匿在牆壁之中。等到西漢初年天下安定後,伏生回到家中,發現牆壁中僅存《尚書》29篇。他便将這29篇《尚書》殘本,抄錄整理,教授于齊魯之間。
後來漢文帝繼續大興“文治”,尋找散落民間的《尚書》,此時伏生早已年過九旬,無法遠行。文帝便派太常使掌故晃錯親自到山東鄒平伏生的老家,由伏生口述、女兒羲娥代言,記錄《尚書》28篇,該版本被後人稱為《今文尚書》。
不久之後,西漢魯恭王劉啟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牆壁時,發現其中也藏匿着一部《尚書》,這個版本後來被稱為《古文尚書》。《古文尚書》經過孔子後人孔安國整理後,篇目比《今文尚書》多16篇。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西晉永嘉年間戰亂中,今、古兩版《尚書》全都散失了。
直到東晉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梅赜從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以及僞《古文尚書》25篇。
清朝時期,經學大家孫星衍創作了《尚書今古文注疏》,廣泛汲取前人考訂成果, 将《尚書》篇目重新厘定為29卷,大抵恢複了漢代《尚書》傳本的面貌。
不過,近些年來,随着清華大學文化泰鬥李學勤(2019年3月逝世)等專家對一批戰國時期楚國竹簡深入研究,在其中發現了隸屬于秦王朝焚書坑儒之前的古版本《尚書》,該版本即便是當年的司馬遷、漢武帝等人也未曾見過,因而更接近原作。通過對這個版本《尚書》的研究,專家們已經基本确定,東晉梅赜獻給朝廷的《古文尚書》是僞作。
相信随着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參與對清華簡的研究,有關《尚書》更多曆史奧秘還會進一步問世。
三、《禮記》
《禮記》相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到西漢時期,流傳有禮學家戴德所編的《大戴禮記》85篇和戴德的侄子戴聖所編的《小戴禮記》49篇。
《大戴禮記》流傳并不廣,到唐代時候已亡佚大半,僅存39篇。相反,《小戴禮記》經過東漢時期經學大家鄭玄做了注,盛行于世,成為今天我們所熟知的《禮記》。
四、《周易》
《周易》相傳為西周文王姬昌在拘于羑裡城(位于今河南安陽湯陰)所創作。
在生産力低下的古代,《周易》産生的基礎條件,就是為了滿足人們“未蔔先知”、趨吉避兇的需求。
後來,孔子在《周易》基礎上,進行注解,形成了《易傳》(也叫《十翼》),将《周易》中安邦治國的道理和修身養性的哲理升華到新的高度。由于孔子對《周易》的極高贊譽,《周易》被推舉為五經之首,成為儒家經典。
除了儒門易之外,另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并列發展:一支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支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
自此以後,《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曆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二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清代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總目》曾經将易學曆史的源流變遷,分為“兩派六宗”。兩派,就是象數學派和義理學派;六宗,一為占蔔宗,二為禨祥宗,三為造化宗,四為老莊宗,五為儒理宗,六為史事宗。
今天,《周易》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其内容包羅萬象,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五、《春秋》
《春秋》是由魯國史官記錄大量當時本國諸侯,大夫,國人等失禮非禮之事;同時魯國史官也會收集其他諸侯國公侯大夫等失禮非禮之事,以及記錄諸侯國公侯間大夫等間書信内容。《春秋》的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五經的内容,《舊唐書·經籍志》概括最為簡潔允當:
一曰《易》,以紀陰陽變化
二曰《書》,以紀帝王遺範
三曰《詩》,以紀興衰誦歎
四曰《禮》,以紀文物體制
五曰《春秋》,以紀行事褒貶
三
通過對“四書”、“五經”的發展、傳承進行了解,我們不難發現,“四書”、“五經”飽經磨難卻曆久彌堅的傳承曆史,展示了我們華夏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與希望,而支撐這一切的,是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薪火傳遞、前赴後繼的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他們或許柔弱、渺小,但是卻擁有着最為堅韌的品格和最為強大的内心。我們華夏民族的文脈在他們心血的呵護和澆灌下,愈發清晰和明朗。
宋代張載曾經說過:“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凝聚了先人們守護、傳承中華文脈的決心和使命感。
今天,社會各界在大力提倡優秀傳統文化的複興,我認為,文化複興的背後,其實首先需要傳承、複興先人們對文化的那種敬畏和責任感。隻有這樣,我們才無愧于身體裡流淌着的滿腔熱血和肩頭上所承擔的曆史使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