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經天緯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和呼風喚雨的力量,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明察秋毫。還說諸葛亮不但建立而且不斷完善法令制度,使整個蜀漢政權的法令,從無到有,從有到全,也使人人懂法,形成了遵紀守法新的社會氛圍,發揚了賞善懲惡的王道精神,使整個社會公平正直,國家安定和團結。
違法犯紀,雖是至親,也會處罰。因此千百年來,“忠良代表,人臣楷模”幾乎是諸葛亮的标簽,諸葛亮被古代很多人作為榜樣來學習,當然也作為不少皇帝奴化臣子的工具,諸葛亮要求自己也要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宗旨是:“一臣不事二主,一女不嫁二夫”,那麼諸葛亮在曆史上給人留下的印象都是正面的,當然這個正面的印象主要得益于《三國演義》,但是如果細細品讀裴松之注的《三國志》後,不難發現,其實諸葛亮并不是如《三國演義》那樣,而是有不少新的發現,這個發現足以颠覆傳統觀念,其中就可以得出諸葛亮是蜀漢政權滅亡的罪魁禍首,那麼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七擒孟獲”,是三國演義裡面大書特書的篇章,曆來廣為流傳,說的是諸葛亮為了解除北伐曹魏的後顧之憂,親自率軍平定南人造反,對南人首領孟獲是一連七擒七縱,最後終于使孟獲歸心,後方安定,才使他諸葛亮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内保持安定。可是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建興九年,汶山的羌族反叛,建興十一年劉胄造反,這些事件的發生距諸葛亮平定南方還不到十年光景。以後,延熙十年,汶山平康夷又造反。可見諸葛亮的“七擒七縱”并沒有一勞永逸地解決西南地區的民族問題,那諸葛亮安定後方的政策并沒見到效果,相反還導緻國力消耗近半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決策,是貫徹落實《隆中對》策,北定中原,興複漢室,以圖霸業的軍事行動,但是其結果是失敗的,諸葛亮六出祁山并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其主要原因是諸葛亮不顧當時蜀漢的客觀情況。
因為蜀漢當時無論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無法與曹魏抗衡,而且蜀漢當時經過多年的戰争需要與民休息,這個時候諸葛亮應該把精力放到發展經濟上來,以便後續徐圖大計。
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北伐前後用時近15年時間,這長達15年裡,諸葛亮将蜀漢人力,财力等幾乎掏空,據記載當時蜀漢全國總人口不過250萬不及曹魏的一半,當時蜀漢5個百姓要養2個士兵,可想而知百姓的疾苦何種程度。
以至于諸葛亮死後,蜀漢勢力範圍内15歲以上健康的男子不足15萬人,大量成年男子要麼戰死沙場,要麼落下傷殘,諸葛亮北伐無論是一開始還是到結果,當時的老百姓是不支持的而是反對的,甚至出現了當時在南方有少數民族再次反抗蜀漢政權的統治。就是因為老百姓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苛政猛于虎啊。
諸葛亮所謂的功績無論是“七擒孟獲”,還是“六出祁山”等軍事行動,從結果看都沒有成功,有的還是情況更複雜,更糟糕了,還幾乎掏空了蜀漢國力,諸葛亮不顧蜀漢的實力,盲目地六次出兵北伐曹魏,這種注定要失敗的情況,諸葛亮也非常清楚,這也是他屯兵屯墾的目的,因為後方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為他的大軍提供供給了。
但是他并沒停止,因此從這可以大膽地斷定,到最後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僅是複興漢室,更重要的是為了表現個人的功績和所謂的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緻使蜀漢經濟倒退了很多年,形成國衰民窮的不利局面,諸葛亮死後以緻于後來劉婵接手時,手中幾乎沒有拿的出手的力量,面對曹魏的進攻,連向南遷都的經費都湊不齊,這時蜀漢已經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抵擋曹魏的進攻,再加上投降派的作用,劉婵隻好出城乞求投降,因此說諸葛亮是導緻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一點也不為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