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絲和巴烏的差别不大,音域也一樣,指法也基本一樣。可以說你學會了葫蘆絲想學巴烏是很簡單的事。當然有改良巴烏加鍵的,那個和葫蘆絲就不一樣了。通常情況下大緻是一樣的,但是由于結構不同,又在某些方面不一樣,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哪些地方是有區别的。
葫蘆絲與巴烏有什麼區别?葫蘆絲與巴烏的不同點
葫蘆絲巴烏簡稱“姊妹樂器”,指法用氣都是一樣的。巴烏音色濃厚而柔美。葫蘆絲音色柔和常用于獨奏和合奏。
巴烏
巴烏用竹管制成,有八個按孔(前七後一),吹口處裝一尖舌形銅質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音。巴烏音量較小,音域較窄,但音色柔美,常用于伴奏舞蹈、獨奏等。巴烏是一件極富民族色彩的樂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寬廣的音調,亦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合奏時巴烏音色易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
巴烏由管身和簧片組成。管身竹制。哈尼族人民多使用青竹制作,由于當地氣候溫和濕潤,一般都不會開裂變形,待緩慢幹燥後,竹皮便呈白色。彜族人民常用細毛竹管制作。管身上端(或左瑞)由竹節或木塞封閉,中間竹節打通,管身下端(或右端)敞口。因竹管長短、粗細不同。規格可分為高音、中音、低音巴烏三種。高音、中音巴烏簧片調音最為關鍵,簧舌根部較厚,中部及尖端較薄,應一邊刮削一邊裝在巴烏上試聽,以靈敏度高、音色優美、各孔發音協調為佳。簧片本身是有音高的,不同調高的巴烏所用簧片的音高也各不相同。
葫蘆絲
葫蘆絲,流行于雲南地區傣、彜、阿昌等民族的樂器。這種樂器用半截小葫蘆作為音箱,以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并排插在葫蘆的竹管下端,嵌有銅質築片,中間較長的一根竹管開七孔。吹奏時,口吹葫蘆細端,指按中間竹管的音孔,在奏出旋律的同時,左右兩根竹管同時發出固定的單音,與旋律構成和音。葫蘆絲音色柔和,常用于獨奏和合奏。
葫蘆絲是由一個葫蘆和一根主管兩根副管構成的。是全手工作的。管内有簧片,而簧片的制作對技術上的要求特别高,它基本上決定了葫蘆絲的音色和壽命,而葫蘆絲的價值也就在簧片上了。演奏時是氣流通過葫蘆傳遞使簧片振動産生聲音。另外葫蘆絲因配上了副管,演奏時就多了一到兩個附加音,顯得更加豐滿而熱烈,音色優美飄逸!葫蘆絲分為高音葫蘆,中音葫蘆和低音葫蘆。一般葫蘆大音低,葫蘆小音就高。挑選葫蘆絲要注意幾點:一是音準程度,特别是低音5和3;二是高音區要明亮,無雜音,中音無沙音;三是主管和副管要協調;最後就是外觀無開裂,破損。一般未曾吹過的葫蘆絲剛開始要用些力,吹了一段時間後,音色就會變美,吹也輕松多了!
葫蘆絲與巴烏演奏姿勢區别
在演奏葫蘆絲是,為使氣息通暢,身體自然協調有利于樂器演奏,一般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采用站姿進行演奏。當然肖時在練習或演奏葫蘆絲時也可采用坐姿,其上身體位要求與站姿相同。不過為不影響演奏時氣息運行,應選擇相應高度的座位,雙腳可分開踏地,但不可架腳或兩腿交叉。
巴烏演奏姿勢與葫蘆絲演奏姿勢基本相同,隻不過葫蘆絲吹奏時是豎着吹,而巴烏則是用上、下嘴唇包着“吹口”橫吹。演奏時雙手位位于右側。為使吹奏方便、自然、協調,雙手持巴烏時,右胳膊可略高于左胳膊,頭部和巴烏管可略向尾端傾斜。另外采用站姿演奏巴烏時可左腳稍前,右腳稍後。
葫蘆絲與巴烏吐音演奏區别
“豎着吹”的葫蘆絲與“橫着吹”的巴烏在許多地方是相同的,難怪有人說“會吹葫蘆絲就會吹巴烏”。其實它們也有許多不同之處。二者最關鍵、最明顯的不同是吹奏氣息入口處的位置和結構,從而導緻吹奏口型和吐音方法不一樣。
1、結構位置不一樣
二者氣息入口結構不同,葫蘆絲“突起”,由此得名“吹嘴”,巴烏“不突起”,由此得名“吹口”。二者氣息入口位置不同,葫蘆絲吹嘴位置在頂端,決定了葫蘆絲必須豎着吹,巴烏吹口位于左端,決定了巴烏必須橫着吹。
2、吹奏口型不一樣
由于葫蘆絲“吹嘴”和巴烏“吹口”結構不同,決定了二者的吹奏口型亦有很大區别,因而在傣族民間才有“噘嘴吹葫蘆,咧嘴吹巴烏”的說法。二者的标準吹奏口型是:
葫蘆絲:吹奏口型類似漢字“屋(噘嘴)”的發音口型。
巴烏:吹奏口型類似漢字“七(咧嘴)”的發音口型。
3、吐氣方法不一樣
二者正确的吐音吐氣方法分别是:
葫蘆絲:“T”表示漢語拼音平聲“tu”;“K”表示漢語拼音平聲“ku”。
巴烏:“T”表示漢語拼音平聲“te”;“K”表示漢語拼音平聲“ke”。
仔細品味後可以體會到:“噘着嘴”很難準确發出“te”和“ke”,同理“咧着嘴”也很難準确發出“tu”和“ku”。因此,二者在吐音吐氣方法上不做區别是不科學的。
4、強調口風無意義
由以上分析我們還可獲得一個題外收獲,那就是在學練葫蘆絲巴烏時,不必考慮口風、嘴勁、風門等吹笛子才涉及的一些概念。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每一位愛好者,無需在這方面浪費你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