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絕不是一篇留學宣傳廣告。往下看看,你就搞清楚了。
前陣子,第25屆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上,哈薩克斯坦總統托卡耶夫面對《今日俄羅斯》總編輯西蒙尼揚的尖銳提問,直接表示,哈薩克斯坦不會承認頓涅茨克與盧甘斯克的獨立地位。
西蒙尼揚是俄羅斯非常有影響力的媒體人
要知道,這時候,普京總統,就坐在台下。
照說,一般這樣的情形,換了其他國家領導人,多半會打個馬虎眼,用些模棱兩可的套話搪塞兩句即可——要的就是“說了等于沒說”的那種效果。
然而,托卡耶夫卻并沒有回避,而是大大方方地表明了立場,并且有理有據,非常從容地進行了解釋。
現場發言
他說——我想指出以下幾點:
當前的國際秩序的基礎是聯合國憲章。但是,聯合國的兩大原則實際上是相互矛盾的,即國家完整性與民族自決權。這些原則是矛盾的,有不同的解釋。
.....一部分人認為國家的完整性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另一部分人則根據源自美國為首的西方的“民族自決的觀念”,認為任何一個國家結構内的某一部分人民有權建立自己的國家,有權從一個國家中分裂出去。
.....聯合國的奠基者們當年要麼忽視了這一個問題,要麼是故意将之作為了某種妥協寫入了憲章.....如果放任這種民族自決權,那麼地球上将不是193個國家,而是出現500~600個國家...這将導緻混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承認台灣、科索沃、南奧塞梯、阿布哈茲。也就是說,這一原則同樣适用于被認為是準國家實體的盧甘斯克和頓涅茨克.....
這番話,大緻表達了以下幾個意思:
1.當年你們搞“雙标”,将國家領土完整和民族自決權,這兩個一定程度相互矛盾的東西,強塞進了《聯合國憲章》,結果成了導緻世界不穩定的一大主因;
2.現在的國際秩序還是一個以強權為基礎的秩序;
3.如果按照民族自決權,那全世界可能會出現500-600個國家,将天下大亂;
4.哈薩克斯坦是一個堅持原則的國家。
哈薩克斯坦也是個多民族國家,擁有131個民族,俄族為第二大民族,承認頓、盧,容易引發其國内不穩定因素。
很明顯,總統先生的一番話,細品品,又像是在點名批評西方世界。
而且,論壇的氣氛,也并未因此陷入僵局,在和普京的面對面的對話中,兩人都談到了要慶祝兩國建交30周年和加強全方位經濟互通、集安組織框架内的軍事合作的事項等等。
此外,托卡耶夫再次強調,普京是哈薩克斯坦非常可靠的盟友。
論壇現場,兩國總統都充分體現了資深政治家的風度
不得不承認,托卡耶夫的發言确實非常巧妙——話裡有話、柔中帶剛,堅持原則,以理服人。
如此厲害的現場應對能力,和對國際準則信手拈來的“業務素質”,還有他那一口莫斯科腔調的俄語,很大程度上,都離不開托卡耶夫曾經的職業外交官經曆。
這位相貌文質彬彬,一副學者風度的哈薩克斯坦總統,畢業于大名鼎鼎的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
卡西姆若馬爾特·克梅列維奇·托卡耶夫
1975年,22歲的托卡耶夫從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蘇聯外交部。
因為精通多國語言,文字功底還特别好,托卡耶夫頗受器重。
1983年,他被派到中國北京語言學院進修,随後調任蘇聯駐華使館工作,曆任二秘、一秘和參贊,一直在中國待到了1991年底蘇聯解體之時。
這以後,雖然大家不再是蘇聯人,但托卡耶夫日常工作交往的“外國政要”們,很多都是他的校友。
以至于有段時間,蘇聯解體後,那些前加盟共和國的高官們聚在一起開會,就跟在搞“校友會”似的。
曾經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們
這裡就簡單列舉幾位比較有代表性的:
弗拉基米爾·波塔甯,因為審時度勢長袖善舞,并未遭到清算,以至于被稱為俄羅斯“最後的寡頭”
另外就是那些駐外機構的大使、參贊、國際代表等等,數量實在太大,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長期以來,俄羅斯聯邦的駐外機構的外交人員,甚至是和其他前蘇聯地區國家的使館人員之間,互為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的“學長”、“學妹”這樣的關系,都太平常了....
現任俄羅斯駐美大使安納托利·安東諾夫,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政治系畢業,綽号“鬥牛犬”
這個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無論是老早前的蘇聯時代,還是在當今的俄羅斯,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不僅是一所高等學府,更是一個“遠大理想”的代名詞,是一種即将步入上層社會的象征。
可以說,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早在它誕生之初,似乎就不像是給“平凡之輩”打造的。
1944年10月14日,正當衛國戰争的大反攻不斷推進之際,按照斯大林的最高指示,在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的基礎上,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正式建立。
最初的幾屆學生中,雲集了不少蘇聯高層領導的直系親屬。
他們中有煤炭工業部部長瓦赫魯舍夫的兒子、外貿部部長緬希科夫的兒子、還有内務部副部長傑卡諾佐夫的兒子、後來招收了朱可夫元帥的女兒、莫洛托夫外長的閨女和副總理柯西金的女兒等等。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的校徽,帶着蘇聯美學的設計感
後面的生源中,雖然沒有太多像前面幾屆學生那般“驚天動地”的爸爸,但他們中的大部分,即便來自五湖四海——從歐洲腹地加裡甯格勒州,到中亞哈薩克斯坦的天山腳下,大緻上,學生們的家庭經濟條件和文化背景也都是相當可以的,基本過得從小衣食無憂,并且能獲得高于平均水平的良好教育資源。
比如,小了普京總統一歲的托卡耶夫總統(1953年生),他爸爸是蘇聯時代著名的偵探小說家,老媽是阿拉木圖外國語學院的教師,屬于蘇聯在中亞地區最早培養出來的哈薩克族女大學生——這可是妥妥的一家子高級知識分子。
阿拉木圖是個天山下的美麗城市
咱們中國人民非常熟悉的紮哈羅娃,就更甭提了,外交世家的女學霸一枚;
還有1950年出生的拉夫羅夫外長,老爸是格魯吉亞族,母親是俄羅斯族,父母雙方都是蘇聯時期的中高級政府幹部,能在特供商店訂貨,不用排隊買生活資料的那種。
19歲的拉夫羅夫同學在和家人度假——你這個年齡放假時都幹什麼呢?
還有那個大寡頭波塔甯,他爸是前蘇聯外貿部的一個“關鍵人物”。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畢業後,他也進了蘇聯外貿部。這段經曆,給波塔甯後面的“撈金生涯”,積累了大量的人脈。
當然,雖說這所厲害的專業性高等學府雲集了大量前蘇聯/俄羅斯的上層社會子弟,但是,光憑着過硬的家庭背景,就要入讀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也幾乎是不可能的。
學院的門檻很高,相當不好考,課業量大,日常考核标準苛刻,想順利畢業,更需要狠下功夫。
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正門
即便其中确實有很多帶着背景的“特權階級”家庭子女,但你也不得不承認,他們作為“官二代”或者“富二代”的同時,更是個學霸。
甚至有的時候,這兩個身份,一旦被充分發掘,還有互相促進的作用。
所謂的纨绔子弟或者富裕家庭多出不學無術的敗家子的說法,很多時候,人們更像是受了小說或者電視劇的影響。
現實中,情況很複雜,窮苦人家照樣出逆子;有錢人,或者是中産家庭的後代,因為高素質父母的身體力行和對教育的重視,往往比較自律,精神生活也很豐富。
而且,這些人還享受到了更多的資源和人脈了——他們比你起點高,還比你更努力!
像下面這個2017年,出身外交官家庭的北京高考文科狀元就說了大實話——寒門難出貴子。
好了,咱們再回到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的話題上來。
正如開頭說得那樣,前蘇聯/俄羅斯上層社會的子女們,多以就讀此校為榮。
然而,即便不少高幹子弟都想削尖腦袋想考進來,但因為非常高的招生門檻和極低的錄取率,能成功進入這所學校的,都是人中龍鳳。
比如,咱們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現任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他從小理工科就特别棒,高中時數學經常拿滿分(蘇聯理科的難度,這方面大家肯定都懂得)。此時的少年拉夫羅夫,曾經立志要當一名核物理學家;同時,他又思維敏捷,記憶力好,能言善辯,文科類課程的成績也非常出色,還很有文藝細胞,彈得一手好吉他,言談非常富有情趣。
考大學的時候,在父母的建議下,拉夫羅夫放棄了核物理學家的理想,報考了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開啟了外交官生涯。
試想,如果拉夫羅夫當年選擇了理工類專業,如今的俄羅斯,很可能就多了一名優秀的核物理學家。
大學時的拉夫羅夫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的那套國家教育管理模式,一直深度影響着現當代中國,算是咱們的老師。
非常典型的就是,在西方大學體系中,那種專業性質的行業類高校,往往是非常罕見的。諸如,針對冶金、化工、地質、外語等某一個領域的專業院校。
但這樣的高校,在中國和蘇聯/俄羅斯就特别多見——這充分體現着當年社會主義國家集中資源幹大事的制度特色。
蘇聯時代的大學生
至今,咱們的很多行業類高校都能在俄羅斯找到對應的學校。
随便說幾個例子。
北京印刷學院—莫斯科國立印刷大學;北京體育大學—莫斯科國立體育學院;北京化工大學—門捷列夫化工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聖彼得堡國立礦業大學(原列甯格勒國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俄羅斯國立地質勘探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莫斯科動力學院;中國政法大學—莫斯科國立法律大學;北京建築大學—莫斯科國立建築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莫斯科航空學院;北京林業大學—聖彼得堡國立林業大學(原列甯格勒國立林業大學);
還有我畢業的學校,國際關系學院——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
北京坡上村25号的國際關系學院,門檻同樣是不低的。而且,跟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類似,除了對考生的成績和外語有很高要求外,也十分注意篩選考生們的外貌形象。
不過,我國關的同學們,雖然裡面确實有一些高幹子弟,但大部分還是中産家庭居多,并未像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那樣,充斥着大量“官二代”和“富二代”。
其實,國際關系學院原本叫外交學院,1949年成立,第一任院長是時任外交部部長陳毅。1958年,在中國人民大學外交學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外交學院,後由總理親自做出指示,原外交學院改名為國際關系學院。
尴尬的是,因為專業性太強,比較小衆,很多人竟然認為這兩所學校是大專,或者野雞大學。
這是我去面試的時候,親身經曆的。一位享受着國務院津貼的“教育專家”,就對國際關系學院的“真僞”發出過質疑!
我一着急,幹脆舉例說了一位“名人”校友——前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現任外交部副部長、禮賓司司長——秦剛,他也是國際關系學院畢業的(那是我多年前經曆的“面試”,現在秦剛正擔任中國駐美大使)。
通過這樣的一個驗證方式,那位“教育專家”才最終接受了國際關系學院并非“野雞大學”,而是一所部屬的國家重點高等學府的事實,我也得以順利入職了面試的這所高校。
因為學校不擴招,所以規模很小,前面這簡單的棟樓,身兼教學和行政兩個功能
看到最後,大家應該都确信了,這篇文章,真的不是一個留學宣傳廣告。
至于如何申請報考莫斯科國立國際關系學院,我确實不太清楚,也不懂行(我隻有海外工作經曆 ,沒有海外留學背景,本碩都是國産的“土學曆”);但如果想考北京坡上村25号的國際關系學院,倒是能給你點建議,但管不管用,那就不好說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