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閱讀知識
說明文的閱讀,要明确有關的知識點,把握其文體特征。
一、說明文的概念: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事物的狀态、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以知識。
二、說明文的分類:按照不同的标準,說明文可分不同的類别。
1.通常,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說明目的是使讀者了解、認識這個或這類事物的特征,我們稱之為事物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說明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個事理,我們稱之為事理說明文,如《大自然的語言》《橋之美》等。其實,在一篇說明文中,介紹事物與闡釋事理往往是交錯使用的。
2.我們還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表達方式的使用情況的不同,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平實的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生動的說明文如《夢回繁華》等。
三、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謂特征是這一事物區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隻有抓住特征才能說明白這一事物或事理的獨特之處。
四、說明的方法:為了把事物特征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釋明白,就要使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如下10種。
1.舉例子:為了說明事物的情況或事理有時光從道理上講,人們不太理解,這就需要舉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如(中國石拱橋)把古代的趙州橋和盧溝橋作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對我國建設石拱橋曆史的悠久、成就的傑出作了說明。
2.分類别:要說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從單方面往往不容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方面的異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準分成若幹類,然後依照類别,逐一加以說明。如《說“屏”》一文中寫道,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裝飾的華麗程度,分為金屏、銀屏、錦屏、畫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列數據: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學、最又說服力的依據。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用精準的數字說明長虹大橋的石拱長度,準确的突出石拱的長,極具說服力地證明它是世界上最長的獨拱石橋。
4.作比較:為了把事物或事理說得通俗易懂,有時可以從人們已有的感性知識出發,利用人們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較,從而喚起讀者的想象,獲得一個深刻的印象。如《蘇州園林》一文将蘇州園林與北京園林作比較,指出蘇州園林極少使用彩繪。
5.下定義: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問題,常常用簡明扼要的語言給事物下定義。這是說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質的一種方法。如《統籌方法》一文,開頭就給"統籌方法”下了定義:“統籌方法,是一種安排下作進程的數學方法”。這個定義既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本質--數學,也指明了"統籌方法"的應用特點--安排工作進程。這樣,就把統籌方法和其他的數學方法區别開來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在說明文中運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們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如《中國石拱橋》中“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讓讀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橋的特點。
7.畫圖表:有些事物的關系抽象而複雜,僅用文字說明還不能使讀者明白,這就需要附上示意圖,或按比例精确繪制圖,如産品設計圖、軍事行動路線圖等。有時,被說明的事物項目較多,也可制定統計表,将有關數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統籌方法》一文,畫了三幅箭頭圖,配合文字說明,使統籌方法更加具體可信。作用是使說明更準确,更有說服力。
8.作诠釋:這是對事物進行解釋的一種說明方法,作用是具體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便于讀者理解。下定義與作诠釋的區别是:定義要求完整,即定義的對象與所下定義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從一個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釋并不要求完整,隻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釋的對象與做出的解釋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詞是能獨立運用的最小語言單位"這個定義,主語與賓語的内涵與外延完全一緻,可以颠倒。即說"能獨立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是詞"也行。而"鈾,是銀白色的金屬",則是诠釋,其内涵與外延都不相等,"鈾"的外延要小于"銀白色的金屬"的外延,因而主語與賓語不能倒過來說,即不能說"銀白色的金屬是鈾"。作诠釋不僅可以用來解釋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來解釋事物或事理的性質、特點、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釋的語言雖不像下定義那樣要求嚴格,但也須簡明、準确、通俗易懂。如《夢回繁華》一文中“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作品描繪了都城汴京從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華景象。整個長卷猶如一部樂章,由慢闆、柔闆,逐漸進入快闆、緊闆,轉而進入尾聲,留下無盡的回味。”用了作诠釋的說明方法,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的質地、尺寸,畫面内容,讓讀者對這幅圖畫有了一定的了解。
9.摹狀貌:就是通過具體的描寫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說明的對象說得更具體、生動。如《中國石拱橋》中"這些石刻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态萬狀,惟妙惟肖"。這樣的說明顯得十分生動、活潑。
10.引用: 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奇妙的克隆》中引用《西遊記》中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毛變猴的故事,使說明更富于趣味性,生動性。《中國石拱橋》引用唐朝張鷟的詩描寫趙州橋: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引用古詩句,增加文學色彩,突出了橋的形狀——弧形,橋的長和美。
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标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别: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隻舉一部分。
⑷打比方:像、是、當作,就是比喻。
⑸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⑹列數字:數詞,概數、确數。
⑺引用:引用,标記是引号。這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共同的作用是說明事物的特征,但各自有不同的特點:
如
下定義: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
分類别:條理清楚; 舉例子:清楚、具體;
打比方:生動形象;
列數字:準确,科學;
作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
摹狀貌:具體生動;
作诠釋:具體形象;
畫圖表:準确,有說服力。
引用:引用名人名言,有說服力;引用故事,更生動;引用古詩文,增加文學色彩。
五、說明的順序:有條有理地說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紹清楚。常見的說明順序有。
1.時間順序:即以事物發生、發展的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從而寫出事物的發展變化情況。這種順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紹、科學觀察記錄,說明事物或事理發生、發展或制作過程一類的說明文。如:《中國石拱橋》一文是按從古到今的時間順序寫的。《活闆》一文是按活闆制作的程序寫的。
2.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間存在形式,或從外到内,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由遠及近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線由遠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後正中,先台階後碑身、碑座等依次進行介紹。
3.邏輯順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聯系成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事物的内部聯系包括因果關系、層遞關系、主次關系、總分關系、并列關系等;認識事物或事理的過程則指由淺人深、由具體到抽象等等。如《中國石拱橋》一文,第9節說明我國石拱橋取得光輝成就的原因,就用了從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采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于作者所說明對象的特點
(1) 說明事物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
(2) 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難以讓讀者看明白。
(3) 說明事理用邏輯順序,正便于體現事理的内部聯系。六、說明文的語言:說明語言的準确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表示時間、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征、性質、程序等,都要求準确無誤。說明的實用性很強,稍有差錯,會失之毫厘,謬以千裡。特别要注意說明文中使用的術語和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它們往往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确性。如“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其中“幾乎”對“到處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處都有”,因為事實上不可能到處都有。在準确的前提下,說明的語言有的以平實見長,有的以生動活潑見長。
七、說明文的結構:說明文常用的結構模式有兩種。
1.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等,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遞進式: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結構,一層一層地剖析事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