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朋友都聽說過這樣一種說法:“心跳越快,壽命越短”。乍一聽上去,感覺好像有些道理。但其實,大部分人都并沒有深究這種說法到底從何而來,有沒有科學依據。
在醫學上,心血管領域的專科醫生們其實很早就認識到了:對于各類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心率越快往往意味着風險越高。因此,控制心率是很多慢性心血管疾病管理過程中的重要目标。
這篇文章專門給大家介紹一下,“心跳越快,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心率過快會給心血管系統帶來哪些風險以及“理想的心率”應該具備哪幾項特征。
“心跳越快,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到底從何而來?1997年,在全球心血管領域最頂尖的醫學雜志《JACC》上刊登了一篇綜述性論文。這篇論文一經報道,就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篇論文的作者對比觀察了很多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的平均心率水平以及平均壽命。
他驚訝地發現,不同種類哺乳動物的心率與平均壽命之間存在着某些線性關系。
其中,體型越小的哺乳動物平均心率往往越快,但壽命都較短。比方說,小鼠的平均心率約600次/分,其平均壽命僅約一年半到兩年。
而體型越大的哺乳動物平均心率往往越低,而壽命卻較長。比如,體型最大的鲸魚,其平均心率不超過20次/分,但壽命可以長達30~40年。
在經過計算之後這位作者提出:哺乳動物一生的總心跳次數是一個相對恒定的值,這個數字可能在7.3±5.6×10^8這個範圍。
如果按照這一理論,人類一生的總心跳次數也在一個相對恒定的範圍内,那麼倒推來說:“平均心率越慢的人,預期的壽命就會越長;而平均心率越快的人,預期的壽命會越短”。這就是“心跳越快,壽命越短”這種說法在學術上最早的來源。
當然,這樣子的描述,直到現在也并沒有被醫學界所一緻認可。在這篇論文裡,作者本人也提到:減慢心率到底能不能延長人類的壽命,這還是未知的。
但是,這篇論文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很好地提示了,我們需要關注心率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心率越快,心血管風險越高“靜息心率”是我們人體在安靜的、靜息的狀态下心率所處于的水平。靜息心率被認為可以反映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交感神經系統活躍、副交感迷走神經被抑制,則靜息心率會增快。而心率增快可以直接增加心髒的氧耗量。心率越快,單位時間内心髒的氧耗量就越大。理論上而言,心髒長期氧耗量增加,容易造成心髒的代謝異常從而引起各類心血管疾病;而如果心血管系統已經出現了問題,較快的心率則容易加重心髒的損傷。
曾經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療史上,有醫生認為慢性心力衰竭由于心髒的泵血功能減退,因此讓心髒跳得更快可以使心髒功能的減退得到一定的代償。所以,對這類患者不應該使用減慢心率的藥物而應該使用加快心率或讓心髒搏動更有力的藥物。
然而在臨床實踐的過程當中,醫生們逐漸意識到這種認識是完全錯誤的!β-受體阻滞劑這種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減慢心率、降低心髒氧耗量的藥物,不光不會讓慢性心衰患者病情惡化,相反能夠讓他們活得更久。而如今,針對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心率還在不斷開發新的藥物。
除了心衰以外,心率增快與大家所熟知的很多常見心血管疾病都有密切關聯。
有研究發現,在靜息心率較快的健康人患上高血壓的風險會更高一些。而在高血壓患者裡,靜息心率超過80次/分的,死亡率更高。因此,高血壓患者在降血壓的同時,也需要控制好心率。
在冠心病領域,針對美洲白人的研究表明,心率在84次/分以上的人群相較于心率在74次/分以内的人群,冠心病發生風險更高。當冠心病患者的靜息心率≥83次/分時,患者的總死亡率會升高。在老年人當中,靜息心率較快的人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其死亡風險更高、預後更差。
而心房顫動這種讓人非常頭疼的心律失常,心率增快是直接的誘發因素。靜息心率每增加10次/分,心房顫動的發生率可以升高15%。
由此可見,盡管心率與壽命之間的确切關系在醫學上還尚無定論,但是靜息心率增快毫無疑問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以及死亡率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那麼大家一定好奇,怎樣的心率算是“理想的心率”呢?關于“理想的心率”,應該從多個維度來看。
首先,第一個維度就是每分鐘心髒跳動的次數。按照《診斷學》教材上的定義,正常成年人的靜息心率範圍是60-100次/分。老年人會偏慢一些,女性會偏快一些,3歲以内的兒童一般心率都在100次/分以上。因此,對于成年人“心動過速”的診斷就是心率超過100次/分;而“心動過緩”就是心率低于60次/分。
但實際上,在心血管專科醫生的認知當中,這一标準太過于寬泛了,并且上限與下限的設置都有偏高。舉兩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第一,經常會有一些運動員或強健體質的健康人,在做心電圖時被診斷為“窦性心動過緩”,還以為自己的心髒出了問題。事實上,很多時候心率在50~60次/分的人群并沒有任何心髒問題,相反心髒泵血功能較強。
第二,有些人的心率不到100次/分但就是會覺得心悸、心慌,到醫院做心電圖結果卻提示正常。而其實,可能對于這些人而言,心率超過80次/分或90次/分就會出現心動過速相關的不适了。
為此,有學者提出應該将我國人群正常心率的範圍調整至50-95次/分。而在這個區間裡,較為理想的心率範圍最好是在55~79次/分。
除了心率的次數以外,理想的心率還應該具有一個特點,這就是存在“正常的晝夜節律”。
與血壓的晝夜節律特征相似,理想的心率晝夜節律也應該呈“杓型”:
“理想的心率晝夜節律”應該是夜間平均心率較白天平均心率低10%~20%。血壓與心率都為杓型節律的人群,心血管風險是相對最低的。
關于理想的心率還有一點,就是應激狀态下的心率及其恢複速率。當我們受到驚吓、心理緊張或者進行劇烈運動,這都會讓機體進入應激狀态,而心率增快是人體應激的一種生理性反應。
一般來說,應激狀态下的心率過高,往往提示心髒的代償功能減退;而在劇烈運動以後,較快的心率恢複到正常心率的時間越長,也往往提示心血管風險越高。因此,理想的心率還應該具有的一個特征就是:應激心率不太快并且能夠在較短的時間恢複正常。
心率偏快,有什麼解決辦法嗎?對于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僅僅是日常心率偏快的人群而言,降低靜息心率最好的辦法就是堅持運動鍛煉。尤其是中等強度或以上的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每周堅持3~5次以上。長期運動鍛煉,可以改變身體當中的自主神經系統活性從而降低靜息心率。
而對于已經确診心血管疾病的人群而言,靜息心率過快可能需要藥物的幹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