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像
“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
秋天,對吃貨來說就是一年一度的大型吃蟹節。
外殼堅硬、形狀奇特、行為兇橫,要論顔值,螃蟹不是看上去就能吃的樣子,以至于魯迅先生都感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
雖然不知道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根據文獻記載,中國人吃螃蟹不遲于周代。
“謂四時所為膳食,若荊州之魚,青州之蟹胥,雖非常物,進之孝也。” 《周禮·庖人》中提到的“蟹胥”,據說就是一種螃蟹醬。
在魏晉以前,螃蟹隻是很小衆的食物。在春秋時甚至鬧過“蟹災”,一大波一大波的螃蟹橫行田間,無人問津,聽聽就讓人氣憤,怒其不吃。
但是春秋之後,再無“蟹災”的記載。為什麼呢?
當然是因為人們發現了螃蟹是種美味!
晉代著名隐士畢卓,魏晉名士中的代表人物,熱衷為螃蟹代言,引領了吃螃蟹的時尚。
畢卓這樣描述他的人生理想:“得酒滿載百斛船,四時甘味置兩頭,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世說新語》)
人生隻要有酒有蟹,夫複何求。
▼
到了唐代,吃蟹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詩仙李白就是螃蟹的頭号粉絲。
李白有一個朋友叫趙炎,要去當塗赴任縣尉,臨别時李白依依不舍地從南京市内一直将他送到長蘆渡口,可見他是真的舍不得。
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李白二話不說就拉着朋友的衣袖,來到長蘆街市的酒樓。
送朋友,當然要吃頓好的,隻有吃螃蟹才配得上我們的友誼!
搖扇對酒樓,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嶽一長謠。
(《送當塗趙少府赴長蘆》)
好兄弟也顧不上什麼形象不形象了,一邊手把蒲扇,一邊卷起袖子拿着螃蟹的大鳌放開吃,還不忘叮囑一句,“記得想我哦”。
李白對朋友是真愛,對螃蟹,也是真愛。
又是一年秋天,李白獨坐月下,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寫下《月下獨酌四首》。
這組詩的前四句很有名:“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後四句也收得很好,有種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覺。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
螃蟹配美酒,好比喝了瓊漿金露,登上了蓬萊仙島。啥也不說了讓我好好醉一回。
▼
唐以後,人們繼承了吃蟹的傳統。以會吃而著稱的蘇東坡,為了吃到螃蟹出賣自己的才華“以詩換蟹”。
《丁公默送蝤蛑》
溪邊石蟹小如錢,喜見輪囷赤玉盤。
半殼含黃宜點酒,兩螯斫雪勸加餐。
蠻珍海錯聞名久,怪雨腥風入座寒。
堪笑吳興饞太守,一詩換得兩尖團。
詩人蘇轼與丁公默是同科進土,交情更深,蘇轼寄詩丁公默,丁卻給他送來了螃蟹。
這螃蟹一看就正對吃貨蘇轼的胃口,又大又美,蘇轼高興得贊不絕口,完全失去了一個正經詩人該有的矜持。
齊白石海棠雙蟹圖
持螯、飲酒、吟詩,古代文人騷客如此度過他們的金秋時節。
沒有螃蟹的秋天不完美,傳說中的“蟹災”就這樣被我們被消滅在嘴裡。
文字:笑川
圖片:視覺中國 網絡
責編:王子墨
編輯:邢妍妍 賈月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