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惡劣條件下的野外生存

惡劣條件下的野外生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2 23:59:03

惡劣條件下的野外生存(遼陽科普帶刺的朋友)1

《帶刺的朋友》是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文章用極其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了刺猬偷棗的經過。

前不久,有人對這篇課文提出質疑,說自己看了這篇課文後“吃了一驚”,“刺猬不吃棗,也不吃山楂,刺是自衛用的,不是取食工具。”于是,他将自己的質疑發布在微博上,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有的晚報還做了報道。

對課文提出質疑這本不足怪,奇怪的是提出質疑的還是一位“資深科普人”,這就不能不引起人們的重視了。于是,我參閱了許多關于刺猬的資料,看看這位“資深科普人”說的是否有道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

首先,刺猬不是一個單純的肉食者,而是一個雜食者。在野外,它們主要靠捕食各種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為生。怎麼能下結論,說它“不吃棗,也不吃山楂”呢?

其次,刺猬會爬樹。據有關資料記載,“因為樹上往往有蝸牛、蛞蝓等美味的食物,所以刺猬有時會爬到兩三層樓的高度覓食。”

再次,刺猬的刺有多種用途,不僅是自衛工具。有時,它們會把自己身上的刺當作“手”來利用。覓食時,吃不完的食品,它就會用卷縮或滾動身體的辦法,把食物戳上,“打包”回巢。建巢時,“刺”又是搬運材料的有力工具。

就這幾點足已說明,“帶刺的朋友”還真的有兩下子,不應小觑它們在野外的生存本領。

刺猬,長着一副尖尖的、很像老鼠的嘴臉,耳朵、四肢及尾巴都很短小,怕光、怕熱、怕驚、喜歡安靜,這副囧傻呆萌的樣子,很容易被一些人瞧不起,認為它什麼也幹不了,長個刺,也隻能“自衛”而已。其實它并非這樣軟弱無能,想想看,刺猬的祖先在恐龍時代的白垩紀就已經存在,直到現在。要不是因為人為的原因,它們也不會走到需要保護的境地。

可是,為什麼對《帶刺的朋友》會有那麼多的質疑聲?而且還有人出面助陣?這不免又會說到人的身上了。

第一,質疑者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缺少認識。《帶刺的朋友》是一天晚上,作者在月光下走到後院的棗樹旁看到的情景,他寫的是“這一隻”刺猬爬樹偷棗的經曆,并沒有說所有的刺猬都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就好比人會爬樹,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爬樹一樣,這需要有特殊的鍛煉才行。網上有段視頻,是一隻被灌醉酒的刺猬在爬樹,雖然它爬得不高就摔下來了,但它能爬樹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第二,質疑者的邏輯推理不夠缜密。說“刺猬的主食是各種無脊椎動物”,論斷就成了“不吃棗,也不吃山楂”。刺猬有沒有副食呢?如果副食有瓜果,它為什麼不吃棗和山楂呢?還有,說“抓過一刺猬,(刺)确實是軟的,我用蘋果怎麼碰那刺也穿不破。”是的,刺猬的刺有一個逐漸硬化的過程,據養殖專業戶的介紹,一般在8個月後的刺才能刺穿果皮,他們常用這樣的方法來識别刺猬是否成年。怎麼可以用一隻刺猬的刺沒有刺穿蘋果,就說“刺也不是牙簽,戳不上棗”呢?

通過這些“質疑”更讓我們明确了,科學普及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更重要的還需要普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隻有掌握了後者,才能起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

其實,我們在創新的時候,需要質疑,因為它标志着不墨守成規。但質疑絕非是簡單的否定。“大膽懷疑,小心求證”才是正确的要求。懷疑是為了打開思路,求證是為了探索真理,求得真知,這才是我們應該着力的地方。

來源:科普時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