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規是醫院的常規檢查項目,很多人在拿到化驗單時都會一臉懵,不清楚衆多的檢查項目都代表了什麼。
所以今天先給大家介紹其中一項檢查:“抗洪戰士”——血小闆,幫助大家了解血小闆及其生理功能。
血小闆是血細胞的一個組成成分,它來源于骨髓的造血幹細胞。
造血幹細胞首先通過分化再分化,成為原始巨核細胞,然後再發育為成熟的巨核細胞,再脫落成為血小闆并且釋放入血。
從原始巨核細胞到血小闆釋放入血,這個過程大約持續8~10天。
進入血液的血小闆就可以發揮它的生理功能了。
血小闆的生理功能是什麼?
進入血液的血小闆壽命大約是7~14天,但是隻在前面兩天具有功能。
遇到外傷或者血管受損的情況,血小闆可以遊走到受損部位發揮它止血的功效,同時它也會帶來紅細胞和其他的一些凝血物質來堵塞受損部位。
這個過程包括黏附、釋放、聚集、收縮和吸附。
1. 黏附
血小闆不能黏附于正常的内皮細胞表面,當血管受損時,血小闆可以黏附于受損部位的内皮下組織,如果血小闆的黏附功能受損的話,那麼就有可能存在出血。
2. 釋放
受到刺激的血小闆可以釋放一些血小闆顆粒物質或者臨時合成的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進一步加速血小闆的止血過程。
3. 聚集
當血小闆黏附在血管的受損部位時,在一系列的凝血因子的作用下使得血小闆聚集成團。
4. 收縮
血小闆的收縮蛋白成分使血小闆具有收縮的功能。當已凝固的血塊中的血小闆發生收縮時,可使血塊回縮,血清析出。臨床上可以通過這一現象來判斷血小闆的數量和功能是否正常。
5. 吸附
當血管内皮受損時,血小闆很快黏附聚集在受損部位,同時血小闆表面也吸附了很多的凝血物質,這些凝血物質可以有效的促進止血。
也就是說,當你受到外傷或者血管受損時,血小闆會很快出現,通過它的以上的功能過程來發揮它的止血功效。
這就是它為什麼被稱為“抗洪戰士”的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