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預計會超過500萬,據官方公布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有650多萬名碩士,60多萬博士。
數據上,相差十倍之多,叫人感到很意外,我國最高學曆是研究生,最高學位是博士,當下就業形勢嚴峻,學曆高低,将直接影響崗位的薪資待遇,以及社會地位,考編制、進知名大企業,研究生學曆都顯得非常重要。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麼多人報考研究生,又為啥止步于碩士學位?成為博士,競争力豈不是更強?答案現實且紮心。
超80%以上碩士不想讀博,多數人表示“卷不動”,讀研已經夠累了相關調查數據顯示,超80%以上的碩士并不想讀博,多數人表示實在“卷不動”,碩士學習就夠難了,同學之間很卷,幾乎沒日沒夜的做實驗,寫論文,博士的學習難度再高一個等級,論文質量随之上升,不少人都熬秃了。
博士畢業很難,我國的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在33歲,如果不順利,延遲畢業,年齡就更大,知識經濟時代,學曆固然重要,年齡優勢不能忽略,許多本科應屆生都非常優秀,碩士畢業生人數在增加,占了很大一部分好崗位,博士的就業情況未必理想。
巨大的經濟壓力,壓在心頭,叫人難以呼吸,家長供子女讀大學,已經花了不少積蓄,讀碩士又要花錢,再讀博士,家長年齡已大,基本是勉強支撐,作為子女,而立之年,不僅不能讓父母享福,還要外出打工掙錢,這滋味太難受了。
其他方面壓力也不小,同齡人,一起考上大學,大多數都成家立業,父母頤養天年,承歡膝下,自己的事業還不曾開頭。
進入實驗室搞科研,日複一日地重複着,薪資待遇和自己近二十年的付出,不成正比,勉強養家糊口,徒有博士的光環,過得不盡人意,進入私企,又要擔心自己創造不出更多的價值被淘汰。
當然不是所有博士都過得不好,有一部分博士取得了科研成果,創造出了佳績,為國家科研領域做出了貢獻,受人敬仰,還是要理性看待。
這些研究生中,有相當多的人認為考研是唯一的出路,一直想過人上人的生活,不料被卷入學曆之戰,被迫内卷的研究生,過于看重學曆重要性,看待擇業問題太沖動,沒有做好未來規劃,别人考自己就跟着考。
學曆是敲開好單位大門的“金磚”,卻不代表普通磚頭敲不開,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本科陸續招生,應用型人才備受重視,想要出人頭地,學曆不是唯一的方式。
大學生可以提高專業技術,術業有專攻,可以成為鍛造新時代的藍領、灰領,藍領與白領相對,他們是靠體力勞動獲得了财富,是勞動群衆中的“頂層”,灰領是指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且又有高超技術水平的人員。
無論是哪一種,大學生的發展都不錯,伴随着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企事業單位對這部分人才需求很大。
簡單舉一個例子,深圳某大型工廠,開出6000元/月的工資,仍舊找不到高級鉗工,網友分享信息顯示,高級鉗工的平均月薪在8000元以上,2022年薪資比2021年增長了近2%,畢業生掌握一門技術,基本不愁沒工作。
沒有完全能保證旱澇保收的工作,大學生想擺脫就業焦慮,最好的“定心丸”是認清自我,由内到外提高開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大學生要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評價,确立好未來的目标,堅定自己的選擇,不要站在這山望着那山高,加強心理承受能力,想要有豐厚的回報,大學生就要能承受高強、高壓的風險。
人無完人,工作亦是如此,大學生不可耍脾氣,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選擇适合自己的工作,考研不是大學期間才能考,慎重做出選擇,理論知識紮實了,也要能和實踐相結合,努力過程中不能半途而廢,堅定信念,無懼風雨,敢于直視殘酷的現實,成為一名強者。
打鐵還需自身硬,大學生提供技能,增強了信心,進入職場後,還需要繼續學習,為未來開墾出一片寬路,總之,大學生要考慮周全。
讨論話題:你怎麼看碩士生不想讀博士的情況?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圖片來源于網絡)#頭條創作挑戰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