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至今,《魯豫有約》陪伴觀衆走過了近3500期節目,采訪了上萬名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有知名企業家、行業精英、奧運冠軍、影視明星,也有為生活努力打拼的普通勞動者。其中,有的人與《魯豫有約》一期一會,人生的高光時刻濃縮在一期的深度對話之中;也有人曾多次到訪,幾年間的成長變化、人生感悟,乃至不同行業和時代的變遷,都在與魯豫的一次次深度對話中被記錄。
“《魯豫有約》已經變成了人物資料庫。包括我們後來采訪,都會先看我們之前的節目。”《魯豫有約》系列節目總制片人許小浒向新京報記者表示。許小浒與魯豫并肩作戰十八年,在她看來,魯豫對訪談的好奇心,二十年間從未改變。這也令《魯豫有約》在訪談節目日漸式微的趨勢中,仍保持自我更新的活力,且願意付出“笨功夫”把每一期内容做透,做好。“我們的價值觀是‘不争一日之短長’。《魯豫有約》要堅持做好的内容,要做一個百年老店。”
《魯豫有約一日行》中,劉德華給魯豫剪頭發。
堅持
嘉賓講過的話不允許再問,不然就“水”了
與《楊瀾訪談錄》《超級訪問》等傳統周播訪談節目不同,《魯豫有約》是以“日播”形式強勢殺入内地市場的。許小浒于2004年加入《魯豫有約》團隊,參與了周播(2004年以前為周播)轉型日播的全過程。在沒有自媒體,沒有社交平台的時代,公衆人物表達渠道閉塞,廣泛的嘉賓需求成為《魯豫有約》日播的底氣。但在千禧年之際,日播的隻有新聞類節目,《魯豫有約》還要堅持深度風格。“挺崩潰的。”許小浒回憶。
《魯豫有約》采訪黃渤。
通常,一期45分鐘的訪談,從前期敲定選題、搜索大量資料、采訪周邊人物;中期整理思路、搭建節目結構,再拿到策劃會上,和魯豫一起讨論,最終篩選出内容亮點;到後期約嘉賓時間、撰稿、現場錄制把控、後期制作……全部流程隻由1個總導演負責,大概要投入一個月的時間。《魯豫有約》不僅要保證一周五期,且每一期不能有陳舊的内容,“比如嘉賓在别處講過,我們就不允許再問,不然日播就‘水’了。”
許小浒透露,《魯豫有約》團隊最龐大的時候有近100位導演。“流水的導演,鐵打的魯豫”,團隊任何人都可以生病請假,隻有魯豫不行。許小浒統計過,在二十年之間,魯豫隻有一次因為生病耽誤了錄制。魯豫曾和許小浒說,有一根弦一直繃着的時候,人反而還挺精神的。
底線
不想以敏感話題上熱搜,得靠認真做功課
2017年,《魯豫有約一日行》曾在《摔跤吧!爸爸》上映期間,采訪印度演員阿米爾·汗。魯豫跟随其健身,逛北京,獲得了大量獨家素材。但魯豫和團隊還是選擇再等幾個月,帶着20多人的攝制組遠赴印度,7天,5個機位,每天12小時,深入報道了阿米爾·汗在印度的真實生活。在許小浒看來,《魯豫有約》采訪一個人就要做紮實,做透。即便節目播出時,熱度已經過去了,但内容永遠是深度訪談應有的堅持。
魯豫始終相信“笨功夫”可以出成績。為了做87版電視劇《紅樓夢》30年再聚首,魯豫曾先後采訪22位劇中有名有姓的人物,還有很多工作人員。準備工作曆時60多天,最後隻呈現了40多分鐘。“好奢侈,但是我們會覺得心裡踏實。”許小浒坦言。
《魯豫有約一日行》花了很多功夫做《紅樓夢》專題。
在當下關注“熱搜”和“熱度”的年代,少有人關注訪談是否有深度。許小浒也曾妥協采訪了諸多明星。但“博眼球”永遠不是《魯豫有約》的标準,也不想因敏感話題上熱搜。比如最著名的“一個億小目标”,節目組并沒有特意預設,隻是在大量前期功課之下,現場魯豫和嘉賓順其自然就聊出來了。在許小浒看來,深度訪談的初衷并非挖掘猛料,而是希望觀衆在對話中表達人生百态,帶領觀衆探尋自己和世界之間的最大公約數。
調整
日播投入産出不成正比,開始做精品化服務
在日新月異的市場中,《魯豫有約》調整着自己的步調。
2002年進入内地持續了3年周播,2005年《魯豫有約》改為周一至周五播出。2012年,随着海外節目模式引進,《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等大型綜藝成為市場主流,電視台的相互競争也進入白熱化,數據化參考逐漸趨于規範與嚴苛。“原來一家人一起看訪談節目,但今天大人刷着抖音,小孩打着遊戲,真能踏踏實實靜下來看40分鐘深度訪談的人變少了。真的是有門檻了。”
除此之外,《魯豫有約》堅持的“内容絕不重複”,也接受着自媒體和社交平台的挑戰。“過去嘉賓随便說說就是獨家,但現在不行了。而且魯豫記憶力超強,很多來過三四次的嘉賓,以前說過什麼話,魯豫都記得,這對導演的要求更高。”許小浒坦言。
2016年,《魯豫有約》升級為《魯豫有約一日行》,魯豫告别了十幾年标志性的長沙發,走出攝影棚,深入嘉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環境。許小浒坦言,日播的投入和産出早已不成正比了,所以必須做精品化服務。棚外錄制也為《魯豫有約》帶來更豐富的内容——如果一個企業家坐在演播廳裡,說自己的公司特别大,觀衆很難代入想象;但若魯豫親自到該企業食堂,和對方邊吃邊聊,很多狀态與體驗感是再多演播室也無法比拟的。
《魯豫有約一日行》和Twins一起探店。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在許小浒看來,《魯豫有約》的内核始終像這檔節目曾有的副标題“說出你的故事”一樣,去尋訪、去了解有故事的人,無論是名人還是素人。“如果三年、五年、十年之後,觀衆看其中一期訪談,還能有收獲,或者帶來思考,這些價值遠比上熱搜重要得多,我們也會一直堅持做下去。”
新京報資深記者 張赫
資深編輯 佟娜 校對 翟永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