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上官真雪 秋風不知春閣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一一《論語》
三月三,楊柳拂堤,草長莺飛,風暖花香,風筝在天,又是一年好春光。
三月三,生軒轅,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日子,也叫春浴日、女兒節,一個美好而詩意的節日。從2018年起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被定為中國華服日。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上巳節,那麼詩意,和華服最相宜。若是漢族,就着一襲漢服,若是少數民族,那就穿上民族服飾。
錦衣華裳,飄逸靈動,行走在花樹下,學一學枝頭花,無意世間悲喜,隻在最美的年華裡,放縱自己,珍愛自己。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兒時的童年,放風筝是一件大事。呼朋引伴,七彩缤紛,風筝天上飛,人在地上呼,好一個快樂了得。
隻是,有些事,錯過了便不再了。有些快樂,那時不懂便再也無緣。如今囿于高樓林立,四季尚不分明,更何況趁一場東風,放一隻風筝?
而舊時,在江南一帶,有“斷鹞放災”的信仰。人們相信,将災病寫在紙鸢上,放到高處,剪斷線。紙鸢随風而去,能放晦氣,祛病根。
放風筝還給了我們一段故事的開頭和理由,你可能不記得放過的風筝,但不會忘記,那個和我們一同放風筝的人,那個為我們放風筝的人。
三月三,你吃蒿子粑了嗎?一年中能吃上蒿子粑的日子就這麼十來天,所以總會特别珍惜。隻有吃過蒿子粑,才算真的進了春天。
艾蒿生于初春山野,到野地裡一片片讨來,細細切碎,和上攙得均勻的糯米粉和粘米粉,便可揉出一團春天最濃烈透徹的香。
碧綠的艾蒿面皮與香蔥臘肉的餡料包裹融合,足以滿足我的味蕾,這也是童年的記憶。
記起兒時,每個下着雨的春天,外婆在老屋廚房裡忙着做蒿子粑的身影,吃蒿子粑吃了滿嘴,在外婆身邊團團轉的自己……
那些屬于味覺和情感之間的磨合,在蒿子粑的柔軟中被勾勒了千百次。而今,回憶在眼前相互交映,留下的,是桌上散發着清香的蒿子粑粑。
物是人非,滄海桑田。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外婆已走了近三十年,願在每年的三月三,都能吃到這口飽含着思念的蒿子粑粑,讓這份特别的味道守護着自己對生活永不失落的勇氣。
三月三這天,古代的男男女女還會在女祭司的帶領下,用蘭草在河邊沐浴祭祀。為何要用蘭草?這是因為蘭草芳香,不僅是一味驅蟲、清潔的中草藥,還有辟邪之意。
在陰陽相重的日子裡,沐浴淨身,就能身心舒暢,遠離病害,祈求福祉降臨。
三月三,可以給自己泡一個草藥浴,在季節交替之時強身健體,也能把心裡積存的陳年舊事一并清除,心無挂礙,便是人間好時光。
三月三,還是中國最古老的情人節。一向拘謹、内斂的中國人,在3000年前的周代,竟有過如此大膽歡樂的節日。
春水初生,渙渙流淌,男男女女相約河畔,少女邀約情郎:“去那邊看看吧。”男子傻傻回應“已經去過啦。”姑娘含羞嗔道:“再去一次吧!”率真而風趣。
三月三,一切随性,未婚男女遇到心悅之人,就大膽私定終身,互贈一束芍藥花作為約定。
可如今這個古老而浪漫的節日,漸漸被世人所遺忘,但這份美好,卻從未間斷,一些少數民族,仍在過三月三。
三月三,莫管閑愁,盡享春光。适時而食,順時而生,中國人骨子自帶儀式感。三月三,上巳節,草長莺飛,花開粲然,趁春江水暧,惠風和暢,和喜歡的人去踏青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