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6 07:52:29

#頭條創作挑戰賽#

随,原來寫作“隨”,隸變時将“走之旁”插入“隋”中間,簡化後統一寫作“随”。在《說文》中的解釋為“從也”,就是今天“跟随”、“随從”的意思。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1

随——說文小篆

但是這個字意是從篆文才開始有的,而“随”字始見于1975年出土的戰國《睡虎地秦簡》,百度上隻有一句話:“唯秦簡字通惰,與随從意無涉”。這裡的“惰”應該不是指“懶惰”,其在《說文》中的意思是“不敬也”,但不知是不是通假的這個意向。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2

随——戰國

既然最初不是“随從”意,那又作何解呢?還是一樣,先把這個字拆開看看:

《說文》解釋這個字“從辵(chuò)”,意思是“乍行乍止也”,簡單來說就是走走停停,也就是現在的“走之旁”。但這個字也是篆文時才出現的,它來自于兩個字:

一是“彳(chì)”,也就是雙人旁。但其實雙人旁和“人”并沒有什麼關系。甲骨文中的“行”表示的也并不是“行走”之意,就是非常形象的十字路口: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3

行——甲骨文

“彳”是“行”的省形,甲骨文隻有“行”的左半部分,後來篆文将其變成今天“雙人旁”的雛形。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4

彳——篆文

“彳”的意思是“小步行走的樣子”,這個字經常和“亍(chù)”一起使用,所謂彳亍為行,彳亍的意思就是慢步行走、徘徊,比喻猶豫不決。

二是“止”,關于這個字,前文已經多次說過,是“腳趾”的象形,意思是行走,這裡沒有用反寫,也沒有用鏡像字,所以是它的本意。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5

止——甲骨文及篆文

“彳”和“止”合起來後,就出現了新的字:辵。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6

辵——說文小篆

再來看右邊。《說文》中說“随”是“隋”聲,那我們再來說說“隋”。“阝”,我們叫它“左耳旁”,但其實,左、右兩個“耳朵旁”和耳朵并沒有關系,“左耳旁”是“阜”,“右耳旁”則是“邑”,隻是它們做偏旁時成了“耳朵旁”。

“左耳旁”即“阜”在甲骨文時期是向左的三個三角形的形狀,也有填實的寫法,到了金文時期,三角形就向右了: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7

阜——甲骨文及金文

前面聊過“師”字(詳見《有趣的漢字42》),左邊的部分是“垖”——小土山的意思,在“垖”字下面再加一個小方框,就是“阜”的小篆寫法,意思還是“山”。但根據考古發現,原始人居住的洞口有便于踏腳的潛坑,再後來随着建築的發展又出現了木梯,所以現代學者大都認為“阜”的本意是"用于出入的階梯”。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8

阜——說文小篆

再來看它們組合而成的“隋”字,這個字我也隻看到小篆的寫法,想必也是新造的字。左邊是“阜”,右邊上面是“左”,下面是“肉”:從肉隓(huī,意思是倒塌的城牆)聲。

可以同時加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有趣的漢字之随)9

隋——說文小篆

“左”的含義請詳見《有趣的漢字之“左”63》,關于“左”手下加的部分,有一種說法為“工”,關于“工”的解釋又有兩種,一種是我們熟知的工具,第二種為古代的巫師,崗職是祭祀時代表人類與神靈溝通,但下面的“肉”沒有疑問(詳見《有趣的漢字之“有”79》)。“隋”的本意是,“裂肉也”、“古代祭祀用的殘肉和殘食”,所以按照上述說法,可以理解為用“工具”來“裂肉”以祭祀,或用“巫師”、“肉”等元素來表示祭祀的場景。

綜上,“随”拆開後的部分為“彳”、“止”、“祭祀的殘肉”,但其實說到這裡并沒有“破案”。因為這是《說文》的字形,而在戰國時的字形,有表示行走的“彳”、“止”,也有“手”、“土”以及“肉”等部件,所以我認為這個字最初還是和“行走”、“祭祀”等有關系,但具體有何關聯,我确實沒見到相關解釋,不敢妄下結論,個人認為需要結合《睡虎地秦簡》中的上下文來判斷它究竟最初為何意,很遺憾我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如有哪位讀者知道還請不吝賜教。

但在查找資料過程中,也看到有人解釋為“誰有肉就跟着誰”,這個觀點我認為多少有點牽強附會,實在不敢苟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