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六旬男子被狗咬傷,一個多月後身亡;五歲男童玩耍時,被狗狗咬住“小雞雞”,包皮撕裂……
入夏以來,天氣炎熱,動物傷人特别犬傷,幾乎每天都在城市、鄉村裡發生。海都記者連日采訪了泉州市區一些基層醫療機構發現,5月至今,北峰街道、東海街道、泉秀街道、江南街道、華大街道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犬傷門診,共收治了被狗狗等動物咬傷抓傷患者2500多人,且絕大部分為寵物所傷。
案例:六旬男子被狗咬傷,一個多月後身亡
每年的5月至10月,天氣炎熱,動物易煩躁,且是動物發情時節,傷人事件高發。
泉州一名六旬男子在菜市場被一隻流浪狗咬傷,次日感覺身體不舒服就去診所挂點滴,未做犬傷診治,一個多月後的7月中旬,狂犬病發作,才先後被送到泉州市區的兩家三甲醫院就診,但已回天無力,幾天後死亡。接觸過患者的家屬和醫護人員,均到鯉城區江南醫院按規範接種狂犬病疫苗。
6月16日下午,泉州市區北峰街道一名3歲男孩,好奇地過去看一隻拴着的土狗,哪想,狗狗突然襲擊,一口咬住小男孩右臉頰,孩子頓時滿臉是血。孩子的母親和狗狗的主人,緊急把小孩送到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犬傷門診治療。值班醫生檢查發現,孩子的右臉頰被咬出了多個洞,最深的傷口1公分,下嘴唇被撕裂,手術縫合了十針。29日家長帶孩子來複診,孩子恢複得不錯,但臉上難免留了疤痕。
3歲男童被狗咬傷
5月下旬,惠安50多歲的張女士,遭鄰居家土狗攻擊,左手掌掌心連皮帶肉被撕咬得翻起來,創口面積3cm*3cm。東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犬傷門診黃醫生,擔心患者傷體難成活,本打算讓張女士做血管縫合等手術,但這要花費一兩萬元。他仔細檢查發現,張女士傷口的局部血運還不錯,征得同意後暫行傷口縫合,觀察治療,結果手術很成功,20天後張女士康複。
同月,泉州台商投資區40歲的陳女士,去永春牛姆林遊玩,左上臂不慎被猴子抓傷,傷口深達4公分。她當即返程,趕到東海街道衛生服務中心治療,由于傷口深及體質等原因,治療一個多月後傷口才愈合。
4月,安溪縣一名五歲男孩在玩耍時,被自家的狗狗咬住“小雞雞”,包皮撕裂,經東海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犬傷處置,男孩随後被送往泉州市第一醫院做包皮環切手術。
調查:市區患者大多為寵物所傷豐澤區北峰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犬傷門診開診8年,有6名醫生,服務着清源、北峰片區10萬人口,并輻射周邊街道。中心副主任馬醫生告訴記者,近幾年,犬傷門診接診患者年均2700多人,今年5月至今已收治500多人。
東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4小時犬傷門診,收治的被動物咬傷患者則更多,黃醫生介紹,近3年,中心收治這類患者每年都超過5000人,今年5月至今已達855人。江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5月至今收治患者770人。華大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犬傷門診5月至今收治了115人。泉秀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犬傷門診今年1至6月接診患者600多人。
據醫生們的接診情況,市區的動物咬傷、劃傷患者絕大部分是家養寵物所傷,而被流浪狗等動物所傷的患者,大部分來自台商區、惠安及安溪、永春等山區。傷人動物排在首位的依然是狗狗,其次是貓,其它的還有老鼠、猴子、兔子、豬、牛等。其中 江南街道因為是工業區所在地,外來人口多,所以患者中被流浪狗等動物所傷的占一半以上,被老鼠咬傷的也不少。
馬醫生演示犬傷沖洗器
馬醫生說,城市裡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特别單身上班族和孩子不在身邊的“空巢”中老年人,因此,被寵物咬傷抓傷的,這部分人也最多,還有就是小孩也容易受到傷害。
被咬傷的部位以小腿和手前臂最多,還有臉部、胸部,黃醫生就接診過兩位被自家寵物抓傷胸部的女士。多位醫生均表示,市民被動物咬傷抓傷後,第一時間沖洗傷口非常重要,規範的沖洗可以沖走90%以上的病毒,然後才是傷口清創、消毒、必要的縫合,傷口處置好後接種疫苗。養寵物的市民,需要對這方面的流程有個大概了解。
專家:犬貓位列高風險動物榜首據介紹,近年來各地的動物傷人事件,尤其是犬傷人事件呈現高發态勢。動物傷害有引起狂犬病、破傷風等傳染病的風險,特别是狂犬病緻死率達100%,合理、規範的暴露後預防處置可以有效防止此類疾病的發生。
被哪些動物緻傷需要暴露後處置呢?中國醫學救援協會動物傷害救治分會王傳林會長、殷文武副會長認為,目前,臨床工作中很難及時确認傷口或黏膜是否被狂犬病病毒污染,因此是否開展暴露後處置需要基于當地流行病學調査結果進行綜合評估。理論上講,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患狂犬病風險。我國屬于狂犬病高風險地區,按照傳播狂犬病的概率将緻傷動物分為高風險、低風險和無風險三類。
高風險:①犬、貓(包括流浪和家養);②流浪的或野生的哺乳動物,主要是指食肉哺乳動物;③蝙蝠(接觸即為Ⅲ級暴露)。被高風險動物緻傷後必須進行暴露後處置。
低風險:牛、羊、馬、豬等家畜,兔及鼠等齧齒動物。除特殊情況外,一般無需開展暴露後處置。泉州當地多名醫生對此表示,此類雖說是低風險,但是建議及時就診,由醫生進行臨床判斷。
無風險:所有哺乳動物以外的動物不傳播狂犬病,如龜、魚、鳥類等。
那麼,暴露後的傷口如何分級及處置?王傳林會長、殷文武副會長,歸納、提煉了幾條原則。
Ⅰ級暴露:完好的皮膚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屬Ⅰ級暴露,無風險,無需暴露後處置,但接觸部位需認真清洗。
Ⅱ級暴露:無明顯出血的咬傷、抓傷,以及無明顯出血的傷口或已閉合但未完全愈合的傷口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屬于Ⅱ級暴露,要進行傷口處置及疫苗接種。
Ⅲ級暴露:需要進行傷口處置、疫苗接種及根據情況使用被動免疫制劑。①穿透性的皮膚咬傷或抓傷,臨床表現為明顯出血;②尚未閉合的傷口或黏膜接觸動物及其分泌物或排洩物;③暴露于蝙蝠。
馬醫生等多位醫生表示,他們接診的患者中,Ⅱ級暴露的占絕大多數,其次是Ⅲ級。
來源:海峽都市報閩南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