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江戶時代武士餐

江戶時代武士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7 12:47:25

江戶時代武士餐(江戶時代萬物彙集的料理)1

《江戶食空間:萬物彙集的料理與社會》

[日]大久保洋子著

孟勳陳令娴林品秀譯

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

無論是繁華的酒肆區、縱橫交錯的街角路口,還是熙攘的廟會,街頭小攤充斥在江戶這座百萬人口都市的各個角落,天婦羅、壽司、荞麥面和蒲燒鳗魚也在此誕生。禁忌嚴苛的将軍飲食,一滴入魂的“下行酒”,醬油、砂糖與高湯帶來的飲食進化,對初鲣的狂熱追捧,料理茶屋的菜單和料理書的出版所掀起的美食熱潮,高級料理茶屋如八百善等白熱化的争奪食客戰,以及講究至極的懷石料理……本書讓讀者返回萬物彙集的江戶城,進入各個绮麗多姿的飲食空間,去感受料理的脍炙人口,以及江戶時代社會的魅力。

天婦羅:麻雀變鳳凰的庶民美食

進入江戶時代後,原本屬于少數特權階級才吃得到的菜色,終于也進入了一般平民的生活之中。天婦羅成了油炸類美食裡的代表性料理。平民百姓得以如此廣泛地外食,起因于食材的取得變得容易的時代社會背景。菜籽油、芝麻油的産量增加,再加上使用醬油、砂糖等調味料的交互影響之下,食用油的使用也因此變得廣泛。

但是,“什麼種類的油是被如何使用?”“使用過後的油是如何被處理?”這些疑問還有待日後的研究。就連砂糖或味醂的使用方法也是,除了食譜上的記載以外,關于民間料理方法的史料并不多。味醂因為是帶有甜味的酒精,據說曾被當作飲料飲用,與現今我們所用的味醂應該是相去甚遠的東西。

在江戶作為油炸食材的代表有炸豆腐、“雁拟”(又名“飛龍頭”,由豆腐末、牛蒡丁、紅蘿蔔丁、芝麻及海帶制成的炸丸子)。由此可以推測小吃攤上的油炸用油可能是由餐館或加工商(豆腐店)一類的源頭便宜買進的吧?至于使用過後的油怎麼處理,也是很令人好奇。盡管如此,當時的天婦羅裹了層用水跟面粉和成的厚厚的面衣,大概因為是現炸的所以才為饕客們所接受吧!

話說,江戶的天婦羅有哪些種類呢?根據記載,當時天婦羅的主材料有江戶近海的星鳗,以及草蝦、小鲫魚、赤貝等海鮮。可以讓貧窮的小老百姓稍微填一下肚子又好吃的食物,就屬這一串串的天婦羅了。美國的炸雞、英國的炸魚薯條也是很受大衆喜愛的代表性速食,而日本的速食自然就是江戶小吃攤上的天婦羅了。英國炸魚薯條好像隻用鳕魚作材料,而日本的天婦羅用的是江戶灣的魚獲,在種類豐富這點上就更為叫人滿意了。

就這樣,天婦羅受到了江戶百姓的歡迎,荞麥面店的菜單上也寫上了“天婦羅荞麥面”的品項。到了幕府時代末期更已經升級成了料亭裡的包廂料理,還以江戶灣新鮮魚貨為賣點,等級越變越高。炸的技巧以及對材料的選用也十分講究,最終天婦羅成了日本料理的招牌菜。

江戶時代武士餐(江戶時代萬物彙集的料理)2

江戶時代的江戶城

鳗魚就是要吃“江戶前”

若要提到日本食品裡以蒲字為首的食物的話,“蒲鉾”(魚糕/魚闆)與“蒲燒”應可作為代表吧。菖蒲并非食用性植物,但因其特有的花序形狀,因此被當成食物的命名。“蒲鉾”與“蒲燒”兩種食物之間看起來似乎沒有共通點,但若追溯源頭的話,用竹簽串着烤這點是相同的。

“蒲鉾”最初是用竹簽裹上魚漿後烤着吃的食物,慢慢演化成竹輪形狀,而後又變成把魚漿抹在木片上抹成半月形後再蒸熟了吃的形态。“蒲鉾”是随着研磨缽的普及化而廣為流傳的食品,幕府将軍後宮的廚房甚至還配有專職做“蒲鉾”的廚師。料理書籍裡也經常會提到有關“蒲鉾”的菜色。在江戶是不可或缺的加工食品。

另一方面,“蒲燒”是把處理過的鳗魚烤來吃,因此這道菜在制作上可說是相對簡單,但因為鳗魚本身比較滑溜,所以在前置作業的處理上比較麻煩。不難想象在早期階段人們一定也思考過:“到底是要直接簡單切塊?或者是要一整條就直接用竹簽插着烤呢?”這類的問題。鳗魚烤得恰到好處的話看起來确實很像菖蒲的花序。但鳗魚的骨頭很硬,因此為了方便食用後來又改良成先剖開來再烤,演變成今日我們看到的“蒲燒”的樣子。這也是因為醬油跟砂糖變得容易取得後所發展出來的食品。

若是要提到《萬葉集》中與鳗魚有關的和歌,一定得提到衆所皆知的大伴家持(奈良時代代表歌人,留下許多長歌、短歌等和歌作品,可見于日語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影響日本文學甚深)的作品:

給石麻呂閣下:聽說鳗魚對夏日消瘦之症有效,快去捕來吃吧!

像鳗魚那樣滑溜的魚種在古代的西洋也被視為珍貴的食用魚。另外,七鰓鳗對于改善夜盲症有效一事廣為人知,在日本,人們認為鳗魚對消暑氣有其功效。近來,魚油特别受到民衆的矚目,事實上從營養學的觀點來說,魚油也确實是對健康有益。鳗魚的魚油裡除了有維生素A、B、E等成分外還富含DHA(二十二碳六烯酸,俗稱腦黃金),對于防止老化有其功效,可說是優良食材。但因為現在市面上充斥着養殖業者所生産的鳗魚,食物本身已經變得不是那麼稀罕了,所以也就不會因為鳗魚的營養價值高就特别去找來吃。不容否認的是,現在對于這種食物确實是少了點需要珍惜的感覺。

大阪的料理方法是把鳗魚剖開來吃或者加在飯裡吃,但在江戶則是把調味用的醬汁煮得濃稠些,然後把鳗魚鋪在飯上做成鳗魚飯食用。在關西地區是把肥美的鳗魚由魚肚剖開來直接烤着吃,在江戶一帶則是從魚背剖開,先蒸過後再烤。

江戶人認為在日本各地産的鳗魚當中,就數在江戶灣捕獲的最為好吃,對此很引以為傲,還會特别強調是“江戶前(江戶近海)的鳗魚”。曾經一度隻要一提到“江戶前”,指的就是鳗魚。附帶一提,當中又以淺草川跟深川産的鳗魚最為人珍視。

《近世職人盡繪詞》裡:賣蒲燒鳗魚的店門口擺着“江戶前大蒲燒”的招牌。店内,隻見老闆負責殺魚,老闆娘則負責烤鳗魚,兩人夫唱婦随地正在店裡頭忙着。老闆娘的台詞:“我們家賣的可不是那種旅鳗(江戶人認為捕自江戶近海的鳗魚最好吃,所以把捕自江戶灣的鳗魚稱為‘江戶前’;而把來自其他産地的鳗魚稱為‘旅鳗’),這些全是從江戶近海捕來的呢!”

可見在當時如果賣的是來自江戶灣以外産區的鳗魚就不值得一提了。同時“詞書”裡還解釋:

“鳗魚”發音近似“好吃”,“蒲燒”發音近似“好香”。鳗魚當中又以隅田川産的最好,稱為“江戶前”。街坊上的酒館因為經常有人發生争吵(i-sa-ka-i),取其諧音,因此酒館就叫“居酒屋”(i-za-ka-ya)。出入酒館的都是些身份卑賤的漢子。這些男人被稱為“江戶前的人”(具反諷之意)。

若說這些内容是在玩弄辭藻的話,确實不過如此。但能想到這些也實在是飽富機智、語帶幽默,仿佛還能聽見江戶人的笑聲呢!不過話說回來,那些都是天然食材,該有多好吃呢!

江戶時代武士餐(江戶時代萬物彙集的料理)3

盛夏街景圖中繪有天婦羅等食物的街頭販賣景象

和茶文化息息相關的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即所謂“茶懷石”,衆所周知就是茶會中的料理。且容筆者在稍微詳細地介紹過茶之後,再為大家解說懷石料理。

将臨濟宗從中國傳到日本的榮西,也在1191年(建久二年)将抹茶帶來了日本。榮西将茶的效用整理為《吃茶養生記》(1211年,承元五年),上呈給當時的将軍源實朝。該書将茶介紹為藥,後來普及為上流階級的飲料,在京都、奈良為中心也出現了由僧侶們所開設的茶所。栂尾茶與宇治茶也在室町時代的中期成為高級茶。

喝茶的習慣從僧侶開始,進而傳播到武家及貴族,最後也滲透到平民階級。泡茶方法有“禮茶式”與“茶寄合”兩種,禮茶式後來演變為武家的喝茶儀式,茶寄合也稱為“鬥茶”,後來普及為一種猜茶産地的遊戲。現在這種遊戲據說在群馬縣中之條町還有團體在進行,也演變為賭博或酒宴的形式。政府也曾頒布禁止令,但據說沒有太大效果。

另一方面,上流階級的喝茶儀式中,泡茶方式也漸漸形式化,重視泡茶器具或房間的擺設等,整體轉為華麗風。相對于此,另一種透過靜靜地喝茶來提高精神力的潮流也相應而生,促使了茶道的成立。

茶道經曆村田珠光(1423~1520)、武野紹鷗(1520~1555)到茶聖千利休(1522~1591)發展完成,利休提高了茶道的精神力,同時針對相對于料理方面已經過于形式化的飨應料理,創造了可增進料理者與食客關系的飲食方式,也就是懷石料理的基礎。

懷石料理本來稱作“會席料理”(“會席料理”在日文中發音與“懷石料理”相同),是取自人們齊聚一堂享用美食之意,但同樣都是集會宴席,後世為了把有飲酒的酒席與喝茶的茶會作區别,因此改稱為“懷石”。所謂懷石是指禅宗的修行僧在忍受空腹時為分散注意力,将石頭抱于懷中,取其意代表在喝茶前稍微果腹。因此,為了能更享受茶的美味,要在喝茶前攝取一些輕食,這就是懷石料理的由來。

利休原則上視一湯三菜為料理,追求重視食材原味,招待人必須凝視自己的心,受招待的一方也必須具備高度的精神力。這部分與“侘”“寂”等詞語一起被傳承下去。

例如就算隻是一雙筷子,在準備給客人時,也要刻意沾濕後再去除多餘水汽。這樣客人在用這雙筷子夾一口飯來吃後,就可以發現飯不會黏在筷子上,進食時非常方便,進而察覺招待者的心意。料理也不在奢侈上競争,而是要考慮在餐點最美味的時候呈給客人。在此之前,已太形式化的料理形式都會讓溫熱的餐點變冷,讓涼的餐點失去涼度,在味道方面欠缺考慮,對于食品也隻局限于追求其珍奇性與知名度等要素。相對于此,懷石料理整體而言都極為簡樸。

作者:【日】大久保洋子編輯:周怡倩責任編輯:張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