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機制
⑴藥物:包括各種抗心律失常藥物,Ⅰ、Ⅱ、Ⅲ、Ⅳ類。非抗心律失常藥物包括:抗抑郁藥、抗精神分裂藥、抗高血壓藥、血管擴張劑等,毒品可卡因也可導緻Q-T間期延長。
⑵電解質紊亂:低鉀、低鎂、低鈣等。
⑶嚴重的心動過緩: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滞和窦房結功能不全。
⑷心髒疾病:心肌缺血、缺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髒腫瘤,心功能不全。
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外傷、腦炎、腦血管意外。
⑹内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減低症、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症、醛固酮增多症。
⑺營養不良。
上述各種因素引起的心室肌複極延遲,心肌細胞間複極時間差異性增大,導緻複極不均勻,心室肌纖維彌漫性傳導障礙,極易誘發廣泛的折返激動,心電圖出現Q-T間期延長,嚴重時發生TDP。
2、臨床表現
反複發作暈厥,發作前大多有器質性心髒病或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史,或有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滞以及低鉀血症等電解質紊亂存在。
3、預防及治療
使用能引起Q-T間期延長的藥物時應緊密觀察血鉀、血鎂離子變化情況及心電圖變化,如果Q-T間期大于500-600ms時應停藥,有低血鉀、血鎂要盡早糾正Q-T間期顯著延長并出現TDP時可給予益丙腎上腺素靜脈注射,該藥能提高心率,縮短Q-T間期,同時大劑量時能增強向外的鉀離子電流,加快複極,易緻早期後除極,預防和終止TDP的發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