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
【汕頭,簡稱“汕”,别稱鮀城、鮀島。廣東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 ,國務院批複确定的中國經濟特區、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截至2020年末,全市下轄6區1縣,總面積2199平方公裡 。截至2021年末,汕頭常住人口約553萬人,人口密度排名全國城市第七。汕頭是潮汕人重要的祖籍地、聚居地之一,也是一處潮汕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全市海外華僑及港澳台同胞500多萬人,遍布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潮汕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分支,以潮汕方言、潮汕英歌舞、潮劇、潮菜、潮繡、工夫茶、潮汕工藝、潮汕抽紗、潮汕民居、潮汕善堂、潮汕商幫、潮汕木雕、迎老爺、出花園、三山國王 等特色文化蜚聲海内外。】
“鮀島”是廣東汕頭市的别稱,由來已久。
汕頭地處韓江、榕江、練江的出海口,桑浦山與礐石山遙相呼應。在三江彙集的地方形成了天然的海灣,聳立在海灣南端的礐石山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擋住南太平洋的狂風巨浪。
但汕頭并不是海島城市,而是一座陸上城市,為什麼汕頭的别稱叫“鮀島”呢?
關于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汕頭本地人也說不清楚。
關于這個"鮀"字,現在多作為地名或魚名解釋。在原有的漢語文字庫中很難找到這個字(如五筆輸入法就打不出這個字,隻能用拼音輸入法)。除了少數古籍如《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多解釋為小沙魚、鲇魚、鳄魚等意思外,在全國其他文字記載中已很難找到這個字的其他釋義。
《百度百科》截圖
在各種版本的《潮州字典》中,“鮀”字也多解釋為地名,或一種小鲨魚,或同鳄魚。這也是“鮀”字多出現在潮汕字典,可見與汕頭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系。
香港版《潮州字典》(封面缺失,年代不詳)截圖
汕大出版社1997林倫倫主編《新編潮州音字典》截圖
汕頭是在海灘上經過一百多年的變遷才逐漸形成起來的商埠。很久以前,汕頭鮀浦港灣裡,人們便經常看見一種潮汕人稱之為‘白吳’的海洋動物成群地在礐石山下的港灣及牛田洋裡遊蕩穿梭,時隐時現,這種‘白吳’就是現在已經非常稀有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白海豚”。當白海豚在海面上浮現的時候,遠遠望去就像在海面上出現駱駝的駝峰一樣。
也許,那時的人還不知道白海豚稱之為什麼魚(其實白海豚是一種哺乳動物),也就形象地将其稱為‘鮀’。于礐石遙望桑浦山,就像成群的‘鮀’在島邊遊蕩。而“浦”字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加之鮀浦那時正處于三江出海口的商埠頭,因而就有了“鮀浦”一說。
由此推想,當初汕頭剛開始形成之時,在海水漲潮退潮的時候,沙坪上的白海豚就給人錯覺為象一座小島。就有點類似現在汕頭市區的“烏橋”,人們總是習慣性的稱其為“烏橋島”一樣。
如此說來,鮀浦巡檢司一帶曾經是這種鲨魚出沒的地方。地處桑浦山下的鮀浦片區是汕頭市唯一以“鮀”字命名的村鎮,加之當年汕頭就是隸屬鮀浦巡檢司管轄的, 估計“鮀島”一名即由此而來。
(注:部分資料來源于百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