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所周知,作業是破壞父母和孩子和諧的“罪魁禍首”。
不輔導作業,歲月靜好。
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甯波一位90後媽媽章晨昕就經常遭此“劫難”。
她說和女兒在一起一天,她會“盡量”把發火控制在3次以内。
到底是女兒委屈,還是她更委屈,一目了然。
有一次,4歲的女兒黃小桃有個作業需要背誦,但一直背不下來。
她就有些抓狂。
心軟的父母,很可能就放棄了。孩子才4歲,沒必要逼得太緊。
但章晨昕偏不,她和4歲的女兒硬是耗到了晚上12點。
她說自己是“強迫症患者”“完美主義者”,必須逼女兒一遍遍地背下去......

看到這,我挺納悶,想問問這位媽媽:
你要追求完美,折騰孩子幹嗎?是因為孩子的完美,才能顯現出你的完美嗎?
章晨昕眼見孩子做不到,她又使出了“殺手锏”——抽自己嘴巴。
你沒看錯,就是“自虐”。
她似乎有些上瘾,每到女兒出錯的地方,她就扇自己一巴掌。
她自己痛不痛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瞬間變得特别驚恐。

一般,父母打孩子也就是皮肉之苦,但章晨昕另辟蹊徑,成功讓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
她的做法,一度沖上了熱搜。

更可怕的是,章晨昕是笑着說完整件事的。
仿佛看到孩子滿是愧疚,自己的“教育”就成功了。
無獨有偶,無師自通用道德綁架的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并不少見。
網上曾流傳過一段“爸爸下跪逼孩子用木棍打自己”的視頻。
視頻中的男孩拿手機去學校,老師發現後通知了家長。
爸爸勃然大怒,指着兒子說:
“你犯錯是爸爸的責任,爸爸沒教好你,爸爸替你受罰。”
說着,他露出後背,呵斥兒子:
“打,叫你打你就打!快點!
“子不教父之過,是爸爸沒教好你。動手!快點!”
聲音一浪高過一浪,男孩很快泣不成聲。
見兒子站着不動,爸爸奪過他手中的棍子,狠狠抽在自己背上。

他吼道:
“我的錯,我的錯,我的錯!滿意了沒有?”
看完這吓人的一幕,我久久不能平靜。
這哪是教育,分明是恐吓,是折磨。
更是一種居高臨下的碾壓。
他們的“自虐”,會在孩子的内心種下無能、内疚的種子。
長大後,孩子不僅不會體諒父母的良苦用心。
相反,需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

知乎上有個問題,“道德綁架的中國式父母有多可怕?”

下面有個回答說得好:
“惡言相向的道德綁架還不是最可怕的,最高級的手段是以退為進,讓你有沉重的愧疚感和負罪感。”
有些父母,可以說是制造愧疚感的高手,他們似乎無時無刻不在為孩子付出。
但孩子并不“領情”。
孩子覺得愧對父母的情緒太沉重了,無時無刻不想着逃離。
武志紅說:“越匮乏,越忍不住付出。”
從表面看,我們在滿足孩子,其實是在滿足自己。
武志紅在出生時,母親就患上了很嚴重的抑郁症。
身體虛弱,内心也缺乏安全感。
一方面,她拼命想做一個稱職的母親。另一方面,她又覺得自己不夠稱職。
結果,母親付出了幾倍的努力養育孩子,但在武志紅看來,那就是一種自虐式的犧牲。
不在乎孩子需不需要,想不想要,隻是一味硬塞。
于是,武志紅直言自己一直都滿懷愧疚。
後來,他成了一名心理咨詢師,才發現自己和母親一直在玩一個“遊戲”。
小時候,母親給他任何東西,他都全盤接受,就為了證明母親是一個“可以給予的、豐盛的母親”。
長大後,他給母親的任何東西,都會被明确地拒絕。
于是,他對母親的愧疚感永遠無法消除。
這種愧疚感給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巨大的麻煩。
在親密關系和工作關系中,他都是一個犧牲過度的人,活得很累。
作者李雪說過一段話,解釋了為什麼有的父母付出巨大,卻給孩子制造了困擾:
在任何關系中,一旦有一方總覺得自己在為對方付出,那這個人就已經喪失了主體性,愛也就不存在了,隻剩下道德資本累積起來的憤怒和痛苦。
她将這種付出歸類為“不情不願地自我犧牲”。
在《有限責任家庭》一書中,她還寫過一件對她影響深遠的“小事”。
上初中的某天,母親帶她逛街。
她說想吃巧克力和牛肉幹。
母親買完回到家,就開啟了指責模式:“你知不知道這些零食有多貴?我們家沒錢,你還要吃這麼貴的零食。”
李雪委屈得哭了出來:“家裡沒錢,你可以不給我買,請你不要買了之後又來指責我。”
後來,母親再帶她逛超市時,就強塞很多零食給她。
等到她開始吃時,才開始指責:“你一天花掉的錢比我一星期的生活費都多。”
母親帶着怨氣的付出,讓她覺得家裡條件不好,都是她一手造成的。
往後,她一直帶着愧疚的情緒生活。既害怕被人嫌棄,又不敢麻煩别人,活成了一座孤島。
微博上有個話題,叫“該不該跟孩子講賺錢很難”。
教育工作者@弦歌緩緩的回答堪稱絕妙。
有一次,一個家長專程來學校找他幫忙“教育”下兒子。
對方說,兒子的房間總是亂糟糟,她每次都忍不住去整理,很是辛苦。
但兒子一點都不體諒她,唠叨幾句還不愛聽,态度特别沖。
@弦歌緩緩先單獨和她兒子談話。
“你需要媽媽每天給你收拾屋子嗎?”
兒子搖頭。
“不需要。她一收拾完,我的東西就找不着了,我說過不要她收拾,她偏收拾。”
對話結束,@弦歌緩緩對家長說:“問題解決了。從今天起,他的屋子,别收拾了。”
家長一臉驚訝,腦袋裡滿是問号:就這麼簡單?
@弦歌緩緩趁熱打鐵,說出更“驚世駭俗”的建議:
拒絕做所有自己不願意做,一做就會感到委屈的家務。一邊付出,一邊抱怨、數落孩子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除了制造更多的愧疚感,沒有任何用處。
任何事,您要心甘情願後再去做,做就不抱怨、不委屈,因為這件事是我願意的。如果又委屈又必須抱怨的事,那就别做。
“不高興咱就罷工。甯當拙婦,别當怨婦。”
無論是自我虐待,還是強調付出,歸根結底都是怨氣太深。
埋怨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埋怨養孩子太“費錢”;埋怨孩子不夠懂事。
就像那位甯波的90後媽媽,用自己的标準要求4歲的女兒,注定會失望。
不要總覺得孩子欠了自己1個億似的,千方百計讓孩子學習怎麼“感恩”自己。
但事實是,孩子并不欠父母的。
孩子所得到的愛,應該是父母自願的選擇,與“犧牲”無關。
父母能做的,隻是把自己擁有的一切,與孩子快樂分享就好。
點個“贊”,别讓孩子一生都處在“如何拒絕父母引發的内疚感”的困擾裡。
作者:才華水木君,來源:水木君說,剖析社會,分享教育觀,與500萬讀者一起成長。有溫度,有深度,有态度。每晚21:21,與你不見不散。讓我們的呼聲,成為推動世界改變的音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