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版五年級語文知識點梳理?知識點(轉載請備注來源),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統編版五年級語文知識點梳理?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知識點(轉載請備注來源)
一、交流平台
1.那麼多的綠葉,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點兒縫隙。那翠綠的顔色,明亮地照耀着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這美麗的南國的樹!
這一段對榕樹的靜态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榕樹枝繁葉茂、翠色欲滴的樣子,體會到了作者對榕樹生命力的贊美。
2.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
月亮像個淘氣的孩子,順着竹簾格往上爬,竟然跑到穿衣鏡裡去了。作者把月亮慢慢升高的過程寫得既活潑又有趣。
3.動态和靜态描寫有何區别?
①概念不同。
動态描寫:是指對于處于活動、變化狀态時的景物之描寫。
靜态描寫:是指對于處于靜止狀态的景物之描寫。(如大地、山岡、房屋、樹木、器物。)
②作用不同。
靜态描寫:其任務就是準确、真實、生動、形象、具體地勾勒出景物形态之特征。它适用于表現和平、安靜、肅穆、悲哀、沉悶;或高度緊張的氣氛與情調。它能給人以安适甜美,或引人以遐思聯想,或激人以哀傷思戀,或為下文渲染鋪墊。
動态描寫:它與靜态描寫的根本不同,就在于它是按照時間将景物的活動、變化、姿态、聲響描繪出來。它适用于表現緊張、熱烈、歡快、煩躁、不安等氣氛與情調之描寫。
二、詞句段運用
1.一、元旦快到了,為元旦聯歡會設計一張海報吧。要有打動人的宣傳語,還可以配上好看的圖畫,看看誰制作的海報最吸引人。
2.讀下面兩組例句,體會作者是如何把一個畫面寫具體的,仿照着寫一寫。
①夕陽西下,烏鴉歸巢。
夕陽斜照西山時,動人的是點點歸鴉急匆匆地朝窠裡飛去。
②院子的中央,有一棵桂樹。
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兒了。
③眼前是一條清澈的小河。
我們的眼前是一條蜿蜒曲折而又清澈的小河。
④小狗在公園的草坪上玩耍。
王大媽家的小狗在河濱公園的草坪上快活地玩耍。
⑤清早,天空中布滿了陰雲。
今天清早,無邊無際的天空中布滿了厚厚的陰雲。
三、日積月累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飛,
桃花流水鳜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1.作者簡介
張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龜齡,漢族,婺州(今浙江金華)人,自号“煙波釣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詞人和詩人。
2.古詩詩意
【注釋】
漁歌子:原是曲調名,後來人們根據它填詞,又成為詞牌名。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一說在湖北省黃石市。
白鹭:一種水鳥,頭頸和腿都很長,羽毛白色。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箬笠:用竹葉、竹篾編的寬邊帽子,常作為雨具,又稱鬥笠。箬是一種竹子。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絲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用來遮風擋雨的衣服。
鳜魚:江南又稱桂魚,肉質鮮美,十分可口。
歸:在文中是指回家,字面解釋為回。
【譯文】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翺翔,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鳜魚肥美。漁翁頭戴青鬥笠,身披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不願回家。
3.創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曆七年)九月,顔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張志和駕舟往谒,時值暮春,桃花水漲,鳜魚水美,他們即興唱和,張志和首唱,作詞五首,這首詞是其中之一。
4.古詩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水鄉漁家生活情趣的詞,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人選取水鄉最富特色的景物和細節,用質撲歡快的筆調,将西塞山前白鹭飛翔、桃花盛開、流水潺潺、鳜魚肥美、漁翁垂釣的景色巧妙地結合起來,有聲有色地為我們勾勒出一幅明豔新鮮、生動有趣的春景圖,反映了詞人陶醉于大自然的情懷、隐居江湖的樂趣。
詞的首句中“西塞山前”點名地點,“白鹭”是閑适的象征,白鹭自在地飛翔襯托出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鳜魚長得正肥。這裡桃紅與水綠相映,表現出暮春時節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态。漁父戴着箬笠,穿綠蓑衣,在微風細雨中樂而忘歸。全詩着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