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過,誰終将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将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很多人按部就班、碌碌無為,終其一生都為了社會和他人的期待不懈努力。
上學時是老師眼中的乖學生,工作中是對老闆言聽計從的打工人,感情裡是委曲求全的懂事人。生怕展現出自己的棱角、個性、獨樹一幟和與衆不同,成為别人眼中的“異類”。我們本來是極具個性、形狀各異的樣子,為了通往“合群”的目的地,雕琢、擠壓成相似的形狀,卻從沒有想過,人到底為什麼要“合群”。
在《不合群的勇氣》中,作者莉迪娅·約克納維奇用10個“異類”自我接納的故事告訴我們,永遠不要懷疑,那些低谷中的徘徊,都會讓你更加靠近那個命中注定的更好的自己。
作者本人曾經因為失去了孩子陷入低谷,她每天和流浪者們一起睡在橋下,向每一個認識的人編造自己照顧孩子的生活經曆,她用對身體的自我毀滅掩蓋内心的痛苦。
直到最後,文學和寫作解救了她,她像是一頭紮進了人生水域的底部,帶着海底遺珠沖上水面重新呼吸,用寫作的方式緩解這一過程中的悲痛和創傷。她找到了自己與生活和解的方式:“不用理會世人的眼光,你隻需要做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合群,不同中蘊藏着力量,不同中也孕育着美麗。
人們常常用“苦難讓你變得更強大”之類的說辭來歌頌苦難,這根本就是荒誕至極。苦難造就人生這樣的說法也許會激勵一些人,殘缺的家庭、疾病、親人的變故······苦難是會作用在每一個活生生的人身上,對于那些無從選擇隻能經曆磨難的人來說并不公平,這會讓他們覺得他們受錯了苦難。
每一個在生活谷底涅槃重生的故事都在向世界呼喊,隻有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出生、苦痛、錯誤和迷茫,接納自己和别人并不太一樣。放棄你所堅持的那些并不适合自己的虛假努力,去閱讀、去寫作、去不顧一切地講述自己的故事、去天馬行空的繪畫,文學和藝術最能包容異類,創造屬于自己的故事,從心裡相信自己可以擁有美好的生活,這一切并不容易,但擁有不合群的勇氣,是一劑讓你能從痛苦中爬起來的良藥。
在書裡對我觸動最大的來源于作者的一次選擇,她在三十歲出頭的年紀裡用自己的經曆寫了一篇小說,這部小說為她帶來了四封回信:哥倫比亞大學接收她攻讀藝術碩士學位、聖叠戈州力大學寫作教師的職位、3000美元寫作經費及去紐約和作家見面交流的機會。
這些讓任何普通人遇到都會欣喜若狂的好消息卻讓她陷入無措,她在心裡覺得自己是一個異類,總是把事情搞得一團糟,自己不會成為成功的作家,于是放棄了一生最大也是唯一的夢想——成為一名作家,放棄了最渴望的攻讀藝術碩士的機會。在作家交流會上面對無數美好事物、大好機會,她的心理創傷使得即使機會就擺在面前,她也不知道該如何答應别人,她從心裡就不相信自己有資格擁有美好的一切,隻是因為她是“異類”。
這本書是很溫柔的一本書,她告訴所有那些深陷命運泥潭、與周遭格格不入的人,你們的故事有我傾聽,在這世上,還有很多和你相似的人。不合群的勇氣,你我都需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