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年輕人做什麼工作月入6000

年輕人做什麼工作月入6000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9:11:27

年輕人做什麼工作月入6000(打工新鮮事這個行業年薪可達百萬)1

這個行業火了

年輕人做什麼工作月入6000(打工新鮮事這個行業年薪可達百萬)2

眼下正是“金三銀四”春招季,有數據顯示,作為就業主力,95後在職業選擇上非常喜歡“紮堆”互聯網。其中,短視頻制作、直播帶貨等行業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們看中的是什麼?

短視頻熱催生新職業

95後就業更多選擇

在北京一家短視頻内容制作公司,負責人同時也是短劇演員的丁俊雲,正在和其他演員們一起化妝。

4年前,她辭職創業投身短視頻制作行業,那時還沒有太多影視專業的畢業生。這幾年,她明顯感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湧入這個行業。

北京某短視頻制作公司負責人 丁俊雲:幾乎每天都會見編劇和編導,每天都有個十幾、二十幾份簡曆過來試稿。好的編導,年薪能到80萬元-100萬元,剛剛入門的編導,我們覺得他網感不錯,月薪也得1萬元。

除了編劇和編導,一些科班出身的演員,也開始投身短視頻行業。陳秋平和張丁化都是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在影視行業摸爬滾打了一段時間後,現在都轉到了短視頻行業。

短視頻演員 陳秋平:短視頻的機會其實挺多的,收入肯定也會可觀一些。因為确實現在拍戲可能是上千、上萬人去争一個小角色,也不一定能演得到。

短視頻演員 張丁化:剛開始拍的時候那個短視頻号是7萬粉絲量,拍完前兩個視頻,一晚上從7萬漲到了50萬粉絲。

年輕人熱衷靈活就業

數字文化産業吸引力強

我國《“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确提出,鼓勵個人利用社交軟件、知識分享、音視頻網站等新型平台就業創業,政策的支持、市場的日漸成熟,讓更多年輕人開始靈活就業,凸顯自我價值。

陳蘇娅是紀錄片專業的碩士研究生,上學期間在視頻平台上傳自己的生活日常,赢得了不少粉絲的喜歡。畢業後,她選擇做一名專職的“視頻創作者”。

視頻創作者 陳蘇娅:畢業的時候我有考慮是否找一個公司上班,去給别人做IP,我當時也面試了幾個公司,拿到了錄取通知,但是我在跟面試官交談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與其給别人做IP,比如做些短劇、紀錄片、短視頻,倒不如抓緊這個比較好的時候做自己個人的IP。

新職業自媒體的變現方式有很多種,比如我了解到的就有直播帶貨、做自己的品牌,除了個人IP還可以做一些衍生的實用的品牌,可以拿去售賣,還有平台分成。不過最主要的,我現在可能還是靠接廣告。

像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群體,已經成為了靈活就業的主力軍。2020年和202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率都超過了16%。

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 曾湘泉:數字文化産業,包括直播、遊戲、電競,還有文學平台,以及音樂、動漫、美術平台,這些創造了很多新的就業崗位。大學生有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其實可能不願意去做傳統的生活服務業,但是願意做現代的數字文化産業,所以其實這個也擴大了很多就業。

(來源:央視财經)

39.2萬億元,這是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與此同時,根據《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數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萬。伴随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更廣泛的人才需求成為數字化進程題中的應有之義。當數字經濟遇到鄉村人才,會産生怎樣的火花?

近期,《工人日報》記者采訪了一批在農村悄然興起的新職業:數據标注員、植保無人機飛手和記錄鄉愁的短視頻創作者,作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縮影,他們的職業故事呈現着數字經濟下鄉村的新圖景。

記錄有溫度的“鄉愁”

她叫沈丹,但她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在抖音平台,她的名字叫做“鄉愁”,這個記錄農家日常生活、鄉村風物美景的賬号獲贊1.8億,粉絲數量超1900萬,連沈丹自己都笑稱“稀裡糊塗就火了”。

“因為沒有可依靠的牆,就把自己活成一座山。”曆經離婚、創業失敗的挫折,2018年1月22日,沈丹在回鄉的路上發布了第一條短視頻作品。

路上,她隻有一個想法:“回家,回到那個有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有家人,有鄉親的家鄉。”這也是她為何給自己取名“鄉愁”的原因。

也許剛開始回鄉時,沈丹的周遭還充斥着“混得不好才回來”的聲音,但她漸漸發現,“出門打工讨生活”不是唯一的出路,随着互聯網的普及,留下來,記錄一段段帶有溫度的“鄉愁”也可以成為鄉村青年的新選擇。

從回到福建省武夷山市洋莊鄉坑口村的那天起,沈丹記錄着鄉村生活的平凡瑣事、女兒的成長以及農村的美食美景,在不斷的“催更”聲中,許多粉絲留言詢問:“你們村裡有沒有農産品可賣?”直到這時,沈丹才意識到,“噢,原來這裡還可以賣東西。”

“我們能不能把自己村裡的好東西推介出來?”2021年5月,這個萦繞在沈丹心中多年的疑問終于迎來了肯定的答案:花費兩年時間籌備的“丹心可鑒”茶葉終于面世。

兩年的時間裡,她一家一戶地指導村民如何管理茶山統一标準,還在村裡租了廠房作為茶葉生産基地,牽頭成立築夢鄉愁農村合作社将資源整合。

茶葉一經推出就受到市場的歡迎,不僅銷往國内各地,還遠銷新加坡、美國等地。

随着第一個産品大獲成功,越來越多的鄰村、省内甚至外省的農戶紛紛聯系沈丹,希望她能夠幫助農戶銷售農産品。沈丹告訴記者,她希望“授之以漁”,讓每一個村落都能推出屬于自己的“鄉愁”。

2022年2月14日,抖音發布《鄉村數據報告》:過去一年,抖音鄉村相關視頻增加3438萬條,獲贊超35億次;全國網友累計打卡122萬個村莊。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上的萬粉鄉村創作者同比增長10%,主要分布在河南、山東、四川、貴州和廣東。“80後”成為鄉村内容創作的主力軍,占比達42%。

沈丹坦言,她希望自己的故事能讓更多的鄉村青年意識到,返鄉不是“混的不好才回來”,在家鄉也能有一份事業,一份帶領鄉親們共同緻富、為鄉村振興貢獻一份力量的事業。

到2025年無人機駕駛員需求量近100萬人

年輕人做什麼工作月入6000(打工新鮮事這個行業年薪可達百萬)3

春意萌動,萬物複蘇。

早晨5點半,駱斌匆匆起床準備奔赴今天的第一單:為180畝蠶豆進行病蟲害防治作業。

從早上一直幹到下午,任務順利完成。“平常人工作業的話,按一天8小時算,大概一天隻能打30畝左右。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完成作業,這都多虧了它。”

駱斌口中的“它”指的是植保無人機,這個擁有四個螺旋槳,長寬各1.5米左右的大家夥,已經成為了他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2016年,28歲的廣東省河源市雙華村村民駱斌通過電視廣告第一次認識了植保無人機,“當時覺得很神奇,就想自己也試試看。”

經過兩個多月理論與實踐的專業培訓,駱斌拿到了AOPA無人機駕駛員合格證,成為了一名植保無人機“飛手”。

既當“農民”,又當“飛手”,在農閑時間“接單幹活”,駱斌成了拿着雙份收入的“斜杠青年”。

駱斌告訴記者,對于農民“飛手”來說,雖然在飛行原理、氣象學、法律法規等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需要頗下一番苦功,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從業優勢——與農田打交道的經驗和對農戶迫切需求的理解。

由于植保無人機噴灑的藥劑通常以霧化的形式出現,因此最佳的打藥時間往往是日出前或傍晚時分。“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盡快趕到農田,我夏季一般4點半左右起床,冬天5點半左右。”

據人社部發布的《無人機駕駛員就業景氣現狀分析報告》顯示,目前我國無人機駕駛從業者總量達數十萬人。就業領域以影視航拍、農林植保、電力巡檢、航空測繪為主,這四大領域的從業人數超過總數的55%。

IDC(國際數據公司)數據分析顯示,預計到2025年,無人機駕駛員人才需求量近100萬人。

在駱斌看來,無人機飛手之所以“吃香”,一方面是利用植保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效率遠高于人工,可降低成本,同時也解決了農村農忙時節“請不到人”的尴尬局面。

2021年年初,駱斌離開老家前往福建莆田赤港華僑農場,成為一名全職飛手。除了平時接附近村民的散活兒,他還可以通過手機上的“信田農服小程序”接單服務其他農戶。

在無人機領域從業近10年的林葉熊正是這個小程序的開發者和運營者。他告訴記者,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戶了解到植保無人機的優勢所在,對植保無人機的接受程度也越來越高。“目前植保無人機業務已經進入到社會化專業服務階段,形成了以公司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主的市場格局。”

2022年人工智能訓練師有望達500萬

在陝西銅川趙家塬村的一家雜貨小鋪裡,目送顧客離開的張黎娜再次将目光收回到櫃台前的電腦屏幕上,“選擇标簽、拉框打點、标注類别、提交”,伴随着幹脆利落的鼠标聲,一個為全自動泊車輔助系統判斷障礙物的标注任務完成。

三年前,在家帶孩子,閑時幫家裡看店的張黎娜對數據标注員這個身份還很陌生。經朋友介紹,抱着“不會被騙了吧”的想法,她參加了一周的基礎培訓,正式上崗的當月她便拿到了作為數據标準員的第一份工資:2000元。

說是上崗,其實就是在家裡的雜貨小鋪裡多放置了一台電腦。用張黎娜的話說,這份工作的基本門檻隻有“兩樣”,一樣是閑暇的時間,另一樣就是基本的電腦操作技能。

據去年11月底人社部發布的國家職業技能标準顯示,人工智能訓練師是指使用智能訓練軟件,在人工智能産品實際使用過程中進行數據庫管理、算法參數設置、人機交互設計、性能測試跟蹤及其他輔助作業的人員。該職業包含兩個工種,數據标注員就是其中之一。

AI數據服務平台龍貓數據副總經理龍凡告訴記者,目前數據标注行業主要分為三大領域:圖像感知、語音識别、語義識别。

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的廣泛應用,數據标注行業已然成為了人工智能算法的基礎設施。“整體來說,在不同應用場景中,人工智能的實現效果20%取決于算法,80%取決于數據。因此數據的精準程度能夠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體驗。”

“數據标注行業的人才需求一直處于不飽和的狀态。”龍凡表示,從廣度來說,各行各業都在加快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融合,人才缺口被迅速拉大;從深度來說,算法在實際應用層面的垂直化發展也意味着對數據标注行業的要求從粗犷逐漸走向精細,對技能熟練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

據人社部官網信息顯示,預計到2022年,人工智能訓練師國内外相關從業人員有望達到500萬。

随着項目的更叠,張黎娜經手的項目也從簡單的2D平面拉框到3D立體标注,她笑着告訴記者,“我沒有被時代淘汰,相反,每遇到一個新的項目,我都在不斷學習。我身邊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份工作讓我們這些‘寶媽’與社會接軌,不僅收獲了一份收入,也提升了實現自我價值的幸福感。”

(工人日報 記者李逸萌)

數字經濟呼喚人才支撐

互聯網招聘平台拉勾近日發布的《2021年互聯網人才招聘白皮書》顯示,企業“招好人”的需求已大于“招到人”,互聯網行業的人才戰略正在從規模優先向質量優先轉變。建立和完善新職業标準,能有效加快“數字人才”進階步伐。

智能制造、大數據、區塊鍊工程技術人員等全國專業技術人員新職業培訓教程日前發布,教程緊貼數字經濟發展需要和數字技術人才職業活動特點,突出技術創新、實踐應用和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幫助數字技術職業人員改善知識結構、掌握數字技術、提升創新能力。

此外,人社部還出台《數字技術工程師培育項目實施辦法》,頒布智能制造等10個國家職業标準,為數字技術人才培養提供了政策和依據。

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已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關鍵動力。數字人才堪稱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競争力。與數字經濟不斷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數字人才的巨大缺口和發展不平衡。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字經濟就業影響研究報告》分析指出,中國數字化人才需求缺口較大,伴随着全行業的數字化推進,需要更廣泛的數字化人才引入。

除了數字化人才供給不足,數字化人才在産業和地區的分布失衡也對中國數字化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一方面,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導緻數字人才的地區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數字化人才産業分布不均衡,數字化人才集中于第三産業,數字化就業崗位在第一、第二産業中占比較低。

推進數字人才隊伍建設,提高數字經濟勞動力供給水平,越來越成為中國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核心驅動力。

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各領域。

數字人才隊伍是中國在新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構建數字人才的新職業标準隻是國家推進數字人才發展的一個側面,有關方面正在多措并舉提高數字人才素質和水平。例如,人社部批複設立的中國首個數字經濟人才市場近日在重慶挂牌投用,将打造成高端數字經濟人才培育基地、全國數字經濟人才輸送交流平台。

還應加強數字人才發展頂層設計,營造良好的數字人才發展環境,推進數字化轉型,以産業結構優化帶動就業結構升級,為數字經濟不斷發展蓄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本期編輯:甘皙 程莉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