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新聞網記者 陳瑤 實習生 馬夢瑤 通訊員 屈建文
2019年,令人難忘,回顧這一年,生活總有變化和亮點。一項項民生工程推進,增進了民生福祉,得到群衆的認可與支持;一件件實事,如一縷縷燦爛的陽光,照進了老百姓的心裡。近年來,我市持續投入實施了多項民生工程,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貧困群衆生活難、住房難、看病難、上學難等難題在逐漸被破解,人們發現,居住環境改善了,道路出行方便了,看病就醫方便了,社會保障更全面了……民生事業發展交出的滿意答卷,溫暖着淮畔的千家萬戶。
2019年,我市民生工程在扶貧、三農、創業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其他城鄉公共服務等多個領域發力,投入資金76億元,比2018年增加6億元,增長8.6%,占年度計劃76億元的100%;累計撥付資金73億元,占已到位資金的96%,助力民生工程取得顯著成效。
民生圖景一:
告别棚戶區,開啟新生活
快過年了,五河縣城關鎮居民張躍紅的新年願望就是今年能搬進新家。去年,五河縣原縣委地塊征遷,張躍紅一家住了三十多年的老房子終于拆遷了。“我1983年就住進了那裡,一住三十多年,都是平房,冬天冷、夏天熱,環境跟不上,也沒有物業正常管理。還原的新房子已經選好了,就在縣醫院西口,位置不錯,環境也好,就叫花園小區。”提起新房子,張躍紅喜悅溢于言表,她告訴記者,家裡還原了兩套房子都是98平方米的,自己住一套,孩子住一套,告别了棚戶區,兩代人也終于不用再擠在一起,居住條件大大改善了。
1月13日,藍天菜市場,蔬菜價格穩定,供應量充足,确保市民生活需求。
去年,我市規劃建設了一大批涉及百姓安居、基礎設施、生态環境等方面的民生項目,既方便群衆生活,又美化環境,全面提升了群衆的生活品質。圍繞“業興、家福、人和、景美”的目标,我市新增城市棚戶區改造13640戶、完成率114%,基本建成套15696戶、完成率157%。另外,在城市老舊小區整治中,已整治改造老舊小區247萬平方米,完成率100%;完成投資4.2億元、投資完成率100%。
民生圖景二: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困有所幫、難有所助……
禹會區長青鄉杜郢村的村民孫登明,今年已經80歲。三九寒冬的一個午後,記者找到他時,他正在親戚家串門子。“就一個閨女早就成家出了門,如今就我和老伴兩個人住,平時沒事就街坊鄰居串串門、遛遛、玩玩。快過年了,幾個侄子家走走看看,平時我們互相走動也多。”說到快要到來的農曆新年,孫登明滿臉喜色,這樣的生活在幾年前,他想都不敢想。
多年前,孫登明就查出了冠心病、慢性腸炎等疾病,需要長期服藥,每個月吃藥的費用就要近兩百元。老伴也查出患心髒病、高血壓,也需一直服藥。老兩口早就沒有勞動力,全靠每個月幾百元的貧困補貼生活。“吃藥是我們兩口子花銷的大頭,一直為這個犯愁,沒想到去年,我們兩個就都領到低收入養老補貼了,一人每月一百塊,差不多都買藥吃了。要是真有了大病,看病也能報銷,反正不用為過日子發愁。”孫登明對自己能拿到的各種補貼很知足,他說在農村花銷不大,拿到手的錢雖然不多,但已經夠老兩口生活,不用再給親人們增加負擔,現在的日子很知足。
去年,在民生工程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養老智慧化建設中穩健發力,為32564人發放了低收入養老服務補貼,累計發放金額3763萬元。另外,高齡津貼累計發放89590人,累計發放3505萬元。
1月13日,藥材站宿舍,龍子湖區兩站社區和諧+志願者上門為高齡老人樊兆朗及老伴開展義診,了解其需求情況。 記者 劉晨 攝
在農村,民生工程實際保障了72559人實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累計發放補助資金31976萬元;孤兒基本生活保障,實際保障1796人,累計發放保障資金2032萬元;在對生活無着落人員社會救助中實際救助8376人,累計使用資金1553萬元;為困難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實際救助33577人、發放救助資金2391萬元;發放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實際保障45841人,累計發放資金3359萬元;對困難職工幫扶,開展生活救助1004人、子女助學160人、醫療救助87戶,共發放補助金747萬元。
為了使老人充分享受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民生工程已經為廣大城鄉居民支起一張強大的“保護網”。在城鄉醫療救助方面,民生工程資助參合參保22萬人,資助參保金額4817萬元;直接救助8.8萬人次,救助金4303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已達304.8萬人,參保率98.5%,醫保基金累計支付資金18.8億元。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補償人數達8.34萬人,補償資金1.63億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去年累計繳費114.3萬人,養老金發放43.4萬人,當年累計發放金額6.23億元。
民生圖景三:
“辛苦變成了甜”,貧困戶過上了好日子
2016年,返鄉創業的黃計亮成立了安徽省綠鑫生态農業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立體生态農業的生産、訂單農業、農業深加工及銷售。2017年,公司開發了“農糧驿站”電商平台,深化貧困戶及鄉村産品的收集、整合、包裝,找出适合鄉村發展并受到市場認可的一村一品産品,結合鄉村實際特點擴大産品結構調整。
黃計亮通過線上零售、線下批發,線上展示、線下配送擴大銷售渠道,幫助貧困戶在農業生産、加工、網銷和快遞等環節獲得收入、增加勞動技能,這也激發了貧困群衆投身農業生産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對提升農産品質量的新要求,貧困戶的收入由單一種植收入增加為土地流轉收入 訂單生産收入 務工收入 分紅收入。
說起剛過完的一年,黃計亮說,他最大的收獲不是公司盈利多少,而是這一年中,“農糧驿站”電商平台帶動了貧困戶2224戶,使其戶均增收1600元。“日子越來越好,大家都有了奔頭,所有的辛苦都變成了甜。”
黃計亮能帶動那麼多貧困戶勤勞緻富,背後其實也離不開民生工程的諸多支持。去年,我市民生工程的“四帶一自”産業扶貧工程中,統籌整合涉農資金2974萬元,建成88個特色扶貧園區,通過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能人大戶(家庭農場)帶動15776戶貧困戶發展産業,引導11865戶貧困戶自主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産業。另外,撥付駐村扶貧工作隊辦公經費88萬元,消除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64個,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強村15個。在資産收益扶貧工程中,全市總投入2967萬元,66個貧困村通過産業扶貧方式開展資産收益扶貧,實施34個項目,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693人,貧困人口人均增收206元。
事事辦在百姓心坎上
為了逐步緩解入學難等問題,民生工程對教育領域的投入始終沒有放松。去年,在智慧學校建設中,民生工程在懷遠縣實施義務教育小規模學校教學點30個、主講課堂13個、學生終端1898個。為了推進學前教育工程,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開工31所、開工率100%,完工31所,已累計完成投資9803萬元;幼兒資助5178人次,完成率146%;幼兒教師培訓完成1993人。
為了讓更多的人實現就業創業,民生工程開發公益性崗位3717個;就業見習崗位開發1043個、完成率106%。
一系列的民生工程“馬不停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了全市人民。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新的一年,民生工程已經在謀劃新的内容,每個人都可以在心裡描繪出自己最美好的願景,2020年,我們帶着希望出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