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幽門螺杆菌那些事兒

幽門螺杆菌那些事兒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9 16:07:37

出品:光明網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學專業委員會

作者:張陽

策劃:鄧大君 張蕃

【編者按】

《2018全球癌症統計數據》對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了估算,報告指出,癌症的某些病因正從之前的與貧困和感染相關轉向與生活方式相關。因此,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學專業委員會與光明網聯合推出了“人類緻癌物及其預防”系列專題,以科普人類緻癌物、分析腫瘤病因為主要内容,邀請醫學領域内的專家撰文,解答大衆對于癌症的疑惑,幫助大衆了解腫瘤成因、着重預防。願更多人遠離癌症,健康生活。

本篇是“人類緻癌物及其預防”系列專題第一篇文章。

幽門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曾經是個非常生僻的專業名詞,隻有少數消化科醫生和科研人員會關注。但是近兩年來,幽門螺杆菌卻日漸火爆,相關檢查也出現在各種常規體檢中。許多人拿着幽門螺杆菌感染陽性的體檢結果不知所措。這說明啥?我應該怎麼辦?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幽門螺杆菌的前世今生。

幽門螺杆菌的曆史

這個細菌其實大有來頭,它與人類的關系最早可以溯源到5300年前。1991年,一個銅器時代的人類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發現。科學家們在他胃内發現了幽門螺杆菌感染的證據。

人類認識幽門螺杆菌的曆史同樣曲折而漫長。早期,人們一直認為胃液為強酸環境,不可能有細菌生存。直到1875年,一位德國解剖學家發現胃黏膜有螺旋樣細菌存在。在這之後的100年中,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或學者,曾先後發現并報道胃黏膜表面這種螺旋狀細菌,但由于各種原因,都與幽門螺杆菌的發現擦肩而過。1982年,澳大利亞的病理學家Robin Warren和内科醫生Barry Marshall合作,終于在實驗室中成功分離、培養出了這種螺杆狀細菌。但是兩人的研究結果受到了當時醫學界主流醫生的質疑。Marshall醫生四處碰壁,一怒之下,親自喝下了一杯含大量幽門螺杆菌的培養液。幾天後,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誘導出了急性胃炎。在之後的10年間,随着越來越多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的證實,醫學界的觀念開始逐漸轉變。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布指南,承認大多數消化性潰瘍是幽門螺杆菌感染所緻,建議使用抗菌素治療。2005年,Marshall和Warren因為這一發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幽門螺杆菌那些事兒(幽門螺杆菌的前世今生)1

幽門螺杆菌那些事兒(幽門螺杆菌的前世今生)2

幽門螺杆菌與胃癌

胃癌是世界常見惡性腫瘤之一,2018年全球胃癌新發103.4萬例,死亡78.3萬例。而中國是胃癌高發國家,全球近一半的胃癌新發和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幽門螺杆菌長期、慢性感染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1994年,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将幽門螺杆菌定為I類緻癌物。2016年,《柳葉刀》雜志子刊《Lancet Global Health》發表文章,根據2012年全球腫瘤發病數據(CLOBOCAN2012),對感染性緻癌因素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幽門螺杆菌高居榜首,與77萬例惡性腫瘤的發病相關(而我們熟知的人乳頭瘤病毒HPV、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隻能屈居2-4位)。其中,89.0%的非贲門胃癌(約占全部胃癌的78%)可歸因于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與胃癌的關系這麼密切,那我們如果體檢時發現是幽門螺杆菌感染陽性,是不是就一定會得胃癌?其實,幽門螺杆菌在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相對較高,且分布不均衡,在發達國家約為20-50%,而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可高達80%以上。感染者多數無明顯症狀,僅有1%-3%最終會發展為胃癌。也就是說,幽門螺杆菌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病因。它與宿主的遺傳因素、生活習慣(例如吸煙、飲酒、高鹽飲食、喜食腌制食物、維生素攝入不足等)共同作用,影響胃癌及癌前病變的發生。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期、慢性、多階段過程。正常胃黏膜常常經曆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最終發展為胃癌。幽門螺杆菌感染在不同階段胃黏膜病變進展的過程中也發揮重要作用。在世界各國及地區,已有多項大規模人群幹預及随訪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杆菌能夠有效降低胃癌發病率30-40%,并且能夠促進胃黏膜病變的逆轉。早期,曾有研究人員提出,根除幽門螺杆菌預防胃癌的措施隻有在輕度胃黏膜病變階段進行才有效。但近年來,陸續有研究證實,在不同階段(輕度或重度癌前病變)、針對不同人群(年輕或老年人)進行根除幽門螺杆菌治療,均可獲得不同程度的受益。即使是已經罹患胃癌或胃腺瘤的病人,根除幽門螺杆菌治療依然能夠降低50%的異時性胃癌發生率(發病間隔超過6個月的第二原發胃癌)。

幽門螺杆菌的防與治

目前,臨床上還沒有成熟、有效的幽門螺杆菌疫苗,我們隻能針對其傳播途徑,在生活行為方面采取措施進行預防。幽門螺杆菌主要經“糞—口”和“口—口”傳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病從口入”,共用餐具、親吻等行為都可能增加其感染幾率,具有明顯的家族聚集性。因此,預防幽門螺杆菌感染,主要是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例如飯前便後洗手、盡量采取分餐制、餐具勤消毒、不要口對口喂食幼兒等。

幽門螺杆菌一旦感染,不經過規範治療,不能自發清除。目前,根除幽門螺杆菌已有成熟、可靠的治療方法,例如經典的三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或铋劑 兩種抗生素),和改進的四聯療法(質子泵抑制劑 铋劑 兩種抗生素)。随着抗生素耐藥率的上升,不同地區的醫師可根據藥敏試驗及臨床經驗選擇适合的治療方案。此外,有研究報道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配合益生菌制劑,能夠降低胃腸道微生态紊亂導緻的副反應,并提高根除成功率。

目前,臨床專家普遍認可,對于患有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變甚至胃癌的患者,以及具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個體,一旦确認感染,應立即進行幽門螺杆菌根除治療。但對于無症狀的非高危人群,是否應該進行廣泛的幹預,觀點尚不一緻。近年來,一些根除治療效果評價研究提出,根除幽門螺杆菌可能有增加胃食管反流、肥胖、哮喘等疾病的發生率,引起胃腸道菌群紊亂,及抗生素耐藥等負面影響。但上述結果仍存在争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證實。

2014年,“幽門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識”和IARC發布的“根除幽門螺杆菌預防胃癌指南”,分别綜合了全球多位相關領域頂級專家的意見,評價了根除幽門螺杆菌的總體獲益,以及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根除治療可有效預防和治療幽門螺杆菌相關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在較大程度上預防胃癌,并減少幽門螺杆菌傳染源,其獲益大于可能的負面影響。但不同國家和地區仍需要結合當地具體的疾病負擔、衛生資源優先度安排、成本-效益等因素,綜合評價廣泛篩查及根除幽門螺杆菌感染策略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可能的負面影響。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