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克》是木心先生的一篇散文,信息量龐大,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把全世界的人類文明評述了一遍,其中西方哲學思想和中國山水韻味均有涉及。作者通曉古今,學貫東西,屬于被藝術占據靈魂的人,遣詞造句精深厚重,言語表達信手拈來,美文佳句,宛若天成。我非常認同作者的反思視角,看問題主張站在思想與曆史高點來俯瞰,以全局性的視角評判事态的始末來由。 對于作者渴望得到的“7克”智慧,他的解讀相當犀利,猶如手術刀一般鋒利。讓我略感不适的是,文章中傳遞着作者對事物太計較得失的嫌疑,把人生變成簡單的數量累積,用一杆秤去權衡利弊,同時又把先哲标本化,使先哲的思想隻是文字化地任人擺布,容易讓讀者迷惘。作者在努力設計和定義作為一個活人的标準,用先哲和名人的事例說明别人活得不夠标準,而這個标準其實是他内心的願望,遺憾的是這些标準都指向一個目的——庸俗。其實,人生在世,多1克還是少1克,與這6克與7克裡面的實際内容比起來,又如何呢?
作為一名讀者,面對前輩智者的文章,我無法抱着抑揚褒貶的态度去閱讀,因為人每一次對純粹至善個體的渴望和追求,從根本上都是想脫離大家都是凡人這個基本前提,生命體要生存,就必然會有求存的心,那是基本的生存欲望。基本欲望的實現過程中與向上疊加的其他欲望很難從法律、道德甚至哲學上進行區分;罔顧現實,站在智慧和道德制高點去評判欲望所推動的世界,而提出如何來擺脫當前境遇的方法與路徑,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厭倦身外種種人世混亂,内心希望遠離各種外緣的幹擾,回歸清靜安逸的精神家園,過所謂的隐士生活。深刻又廣博的作者把“心遠地自偏”,作為對現代人智慧和境界的測驗和考量。那麼,作者筆下所言智慧的内涵,無論重量幾何,都面臨一個诘問,“這個智慧,從何而來?是承自上天,還是自我發掘?”
道家的老子告訴我,道法自然,隻要觀察宇宙蒼生,智慧自然來;儒家孔子告訴我,按照聖賢們的行為去做,克己複禮,最後一定能止于至善,但大家都不告訴我,智慧到底是什麼,隻說我有慧根,至于怎麼變成智慧,唯有靠自己覺悟。世世代代的智者們把自己的感悟和走過的心路曆程用文字記錄下來,曾讓我欣喜,曾讓我癫狂。也許隻有合上書本那一刻,才是我找尋智慧的開始,一切的閱讀和學習都是那3克前的2克而已。 作為一個凡人,在希望和欲望的交織中,要去找到真正的自我,驅除欲望不是探究人性的科學方法,我更願正視人性的求存本質,幫助自己找到與宇宙衆生的和諧,也許這可能更為現實。看完這篇玄之又玄的文章後,我頭暈得厲害,博學多才者寫的文章就是與衆不同,不得不看第二遍、第三遍,直到能夠連貫讀出來,倍感所有以自己心出發的評判都是不客觀和不準确的,應當對現實的存在給予更多的理解和接受。沒有完美的道路可以找到所謂的終極目标,人人都在摸索中前行,逐漸接受自己是個凡人的現實,實現與自我的和解。
現實生活中,許多高科技手段貌似可以提升智慧。可是你會發現,不管怎樣用心組織語言,都不敵在你愛的人額頭上印上一個深情的吻,來傳達相互之間深切的愛。我接受通過擁抱或者親吻表達真情實感,不見真人的華麗辭藻、鴻雁傳情隻是虛空的0、1數字而已。 這也是“愛”為何是人間很多問題的終極解決方案。很難想象在一個沒有愛的世界裡,我們如何能在冷冰冰的社會叢林中尋到智者先賢的道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愛的範式,擺脫了精妙的利己計算,就是社會和諧的穩定器。 屈原寫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然說明了尋求智慧該具備的心态,又何必斤斤計較4克到10克的曆程中,用什麼樣的方法讓生命與智慧得到平衡。如果我有幸擁有了“緻命的3克”,就會随性優雅地要兩隻蛋卷冰淇淋,必須是純正牛奶味十足的口感,一隻先給愛的人,一隻看着他吃的時候,自己慢慢舔着吃。
(燕趙都市報 獒媽/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