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如今互聯網在國内普及率逐年增加,手機也幾乎人手一部,上至60歲的老人,下至6歲的孩童,都可能接觸到手機遊戲,并成為其消費用戶。但對于不少家長來說手機遊戲可是個讓他們頭疼不已的東西。
近日,福建廈門的李女士向澎湃新聞反映,她的孩子在2018年12月至2021年11月期間,共向騰訊遊戲充值13165.64元,而初次消費時孩子僅有10歲。李女士在發現後随即與騰訊遊戲展開溝通,提交了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的退款申請,之後騰訊遊戲表示舉證困難無法全額退款,隻賠償了9700元。
看到這裡,估計很多網友已經準備打字聲讨騰訊,或者是指責遊戲廠商害人不淺了。畢竟孩子隻有十歲多,對于金錢的概念和消費觀念都沒有成年人成熟,更别提是瞞着父母用父母的錢去給遊戲充值這麼多錢了,而作為孩子的母親自然是希望能夠從遊戲廠商手裡追回充值的錢款。但現實中很少有成功的例子,大部分訴求最後都不了了之,隻有少部分家長锲而不舍,恰巧體量小的遊戲廠商希望息事甯人,這才全額退款。這次沒有全額退款,是不是因為遇上的騰訊遊戲體量太大家長人微言輕呢?
其實騰訊遊戲這次沒有退回全部充值錢款也是完全依法處理,舉證困難也是實際情況,因為調查發現,李女士的孩子在偷偷充值之後會删掉充值記錄,沒有辦法證明這些消費款項是給遊戲充值。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确針對性的法律用來解決這種情況,但是通過之前的案例,我們也能分析出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
2017年,法治周末就曾在微博上發布過一篇文章,也是“熊孩子”瞞着父母給遊戲充值的事,而且這個孩子消費更多,1個月就充值了将近6萬元,父母自然也想退款。但是想要退款成功就得證明這些充值是孩子的操作,而非父母自己的操作,萬一有家長自己充值想空手套白狼讓遊戲廠商退錢,這會讓廠商處于不公平的境地。
因為近幾年類似情況的增多,遊戲廠商們也開始對未成年人用戶的監督逐步重視起來,面對家長的維權也往往會積極應對,根據實際情況和道義上的準則,對家長的要求予以滿足。此次李女士與騰訊遊戲客服溝通後,提交了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費的退款申請,也得到騰訊的通過,騰訊随後就展開調查。
經核查,李女士的孩子充值涉及三個賬号,其中兩個賬号實名均為成年人,系孩子表哥實名信息,一個賬号在去年3月份更改實名為孩子本人信息(更改前為孩子表哥實名信息)。騰訊遊戲表示:在實名為成年人賬号的情況下,申請人無法提供直接的證據證明相關消費為未成年人在未獲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進行,“隻能在充分理解家長舉證困難的前提下,對申請人進行關懷處理”,騰訊遊戲經過評估,已進行了最大限度的受理,決定退回9700元。
而李女士則對結果不同意,她認為該起事件主要由騰訊遊戲系統不完善所導緻,“遊戲商在實名認證環節存在漏洞,未成年人可一鍵登錄;收費遊戲未事先明示,以免費試玩誘導;收費環節無驗證,存在失察失管責任”。
不同于之前網友們對遊戲公司一邊倒的聲讨,這次有很多網友選擇站在騰訊這邊,首要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孩子自己删除充值記錄,雖然孩子才10多歲,但是這一行為已經證明孩子的消費具有完全的自我意識,根據民法通則規定,其消費不用經過監護人同意可被認為有效。
說白了就是,你娃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不用你管。
此外,在2021年9月之後,受輿論壓力和規定影響,騰訊遊戲和其他遊戲公司對于實名認證和未成年人用戶的限制已經肉眼可見的加強,而對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遊戲這一課題,從來都不是遊戲廠商單方面的問題,如果家長的監管缺位,一味把責任推給廠商,就是作為監護人的家長對孩子行為的不負責。
這個案例中孩子偷偷用父母的手機、父母的銀行賬戶充值,這完全就是監護人的責任,沒有起到監管作用,家長總不能要求遊戲廠商派個人來家裡來當保姆替自己管孩子吧。可悲的是這樣的情況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孩子沉迷遊戲成為一些家長教育失敗的遮羞布。
有句話說得好,在我看來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話了:對未成年人行為負責的第一主體應該是其監護人。網絡時代,孩子沉迷于遊戲的心理因素有很多,缺乏陪伴和孤獨感是引發沉迷遊戲的重要因素,家長要做好自我檢讨。
我是遊戲菌,喜歡ACG的相關資訊、吃瓜吐槽,就點個關注吧~感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