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西方音樂僞史系列文章:
第一篇(上):律聖朱載堉狂點數學技能,定下世界标準音調:沒有我,西方能有标準樂器和樂理?沒有我,巴赫能發明鋼琴?你們還想聽鋼琴曲?
第一篇(下):鋼琴的真實起源竟是中國?明代樂器變身鋼琴,大潮退去,巴赫裸泳:平均十二律和鋼琴隻是挂名,原來他是另一個莎士比亞
第二篇:賈湖骨笛不是笛子,推倒西方音樂僞史需從華夏探源,從賈湖骨龠和天文曆法說起,是該為華夏萬年音樂史正名了
今天繼續說第三篇,華夏音樂失傳與東西洋音樂爆發的秘密。
三、音樂的應用與意義
總體而言,華夏創造的音樂有三個層面的應用意義:
1、最高層面,如前所述,用音樂來測量天文和地氣,通天徹地;
華夏先輩将音律與五行、天幹地支結合在一起,納入統一模型,創造了貫通天地萬物的六十甲子納音。
納音者,宮商角徵羽五音,與氣化相感應。六十甲子年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每一行納于十二地支,形成六十個納音,每個五行細分成六種,一共三十個五行納音,每兩年為一相同納音五行。如此,六十年循環往複,周而複始。
在這方面,最牛之人當屬北宋邵雍。
他把一個八度分為12個音,每個音又再分為16音。如此,一個八度音程便有192個音,而其中有40個音無聲,餘下152個音,用來觀天測地。
倘若按照邵雍的音階做一架鋼琴,4個八度就需要608個琴鍵……
2、第二層面,天文定人文,用樂律來輔助治理國家與社會;
華夏先輩在發展天文曆法的基礎上,從“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加上日、月形成“七曜”,相應地,以璇玑儀定七政(即七曜),模拟天地運行之恒道、常道來來制定人文和社會體系。
故有聲律調和,是為天下大治。
《禮記》早就提出五音與治國理政之關系: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征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
宮亂則荒,其君驕。商亂則陂,其官壞。角亂則憂,其民怨。征亂則哀,其事勤。羽亂則危,其财匮。五者皆亂,叠相陵,謂之慢。如此,則國之滅亡無日矣。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誣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
《禮記》将五者分别對應君、臣、民、事、物五種。然後指出,宮的音亂就像國君驕橫,商的音亂就像官吏腐敗,角的音亂就像民衆有哀怨,徵的音亂就像事情繁重,羽的音亂就像資财匮乏。五音俱亂,離亡國也就不遠了。
“鄒忌諷齊王納谏”一文中,鄒忌因用五音解釋治國理政之道而受到齊威王贊賞重用。
起初,鄒忌因精湛的琴藝得以跟随齊威王左右。有一次,鄒忌向齊威王進谏說:“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治理國家、安定人民,便如同五音一樣。
“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複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
鄒忌将暖如春的渾厚大弦音視為君,清廉的小弦音視為相,手指對琴弦的控制力度視為政令,和諧的旋律視為四時,指出琴音調和而天下大治。
五音在戰争中也有諸多應用。
《六韬》中記載了周武王與姜太公探讨五音與戰争的關系,唐朝李筌在《太白陰經》中也有五音與戰争關系的論述。
楚漢争霸時的“四面楚歌”,諸葛亮撫琴唱“空城計”,也都是五音在戰争中的具體應用與實踐。
據說,年羹堯在青海平定叛亂時,半夜聽到一群大雁從營帳上空飛鳴而過,年羹堯認為應該是敵軍晚夜前來劫寨,驚動雁群,遂設下埋伏以待敵軍,果然來了個甕中捉鼈,最後大獲全勝。
在戰場上,擂鼓出擊、鳴金收兵,理論依據是《黃帝内經》。
《黃帝内經》中詳細介紹了五音與五髒的對應關系:
“東方青色,入通于肝……其音角……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音徵……中央黃色,入通于脾……其音宮……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音商……北方黑色,入通于腎……其音羽。”
黃帝問岐伯:足陽明脈病變的病人,聽到木音受到驚吓,卻對鐘鼓聲不為所動,為什麼?
岐伯答曰:足陽明是胃的經脈,胃屬土,木克土,所以聽到木音會受到驚吓。
正因為如此,所以:
擂鼓——木——角(音)——肝——生發——進攻
鳴金——金——宮(音)——肺——收斂——撤退
3、第三層面,用樂律來陶冶情操,修身養性。
依據《黃帝内經》總結的五髒六腑與音律的對應關系,可将五音各調歸類。
“宮音和平雄厚,莊重寬宏;商音慷壯哀郁,慘恍健捷;角音圓長通徹,廉直溫恭;徴音婉愉流利,雅而柔順;羽音高潔澄淨,淡蕩清邈”。
“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側隐而愛人;聞徴音,使人樂善而好施;聞羽音,使人整齊而好禮。”
因此,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安撫和抒發情緒,可以用來輔助治病,也可以協助修身養性。
……
白石道人:一個陌生的名字,但若提及華夏音樂史卻無法繞過的詞人
《白石道人歌曲》所存詞樂,是迄今為止中國現存最早并帶有唱辭的古樂譜,與宋詞相互依存,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姜夔(1155-1221年),字堯章,号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人,南宋詞人,父親姜噩。姜夔少年孤貧,屢試不第,終生未仕,輾轉江湖。但他精通音樂,會作詩填詞,早有文名,頗受楊萬裡、範成大、辛棄疾等人推賞,并以清客身份與張镃等名公臣卿往來。其著作有詩詞、詩論、樂書、字書、雜錄等。
姜夔是南宋風雅詞派的代表,音節文采冠絕一時。南宋詞人張輯、盧祖臯、史達祖、蔣捷、張炎、周密等,皆與姜夔同屬一派。
《白石道人歌曲》又名《白石詞》,是宋代詞人姜夔所作的古代詞曲譜集,共6卷,别集1卷,存詞八十餘首:
或感慨時事、抒寫身世,如《揚州慢》(淮左名都)、《玲珑四犯》(疊鼓夜寒);
或記遊山水、詠懷節序,如《點绛唇》(燕雁無心),《鹧鸪天》(曾共君侯聘來);
或交遊酬贈、懷念戀人,如《石湖仙》(松江煙浦)、《醚琶仙減雙槳來時)。
其中,詠物詞最善,僅詠梅花就有十七首。《暗香》、《疏影》,隐曲宛轉,寄慨遙深,讀來餘韻不盡。
書中收有祀神曲《 越九歌 》 10首,詞調令、慢、近、犯17首,琴曲《古怨》1首。其中《越九歌》旁綴律呂字譜,已标明不同音高;詞調是用工尺旁譜,流傳中多有訛誤之處,後輩研究者對此看法不一;琴曲《古怨》是減字譜,可彈奏。詞調17首中,《醉吟商小品》和《霓裳中序第一》是傳統大曲的摘篇,《玉梅令》是範成大的作品,其餘皆是白石自度曲。
有人說宋詞太多,太難背,其實那是學習方法不對,因為宋詞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用來——唱的。
一旦詞樂古譜被恢複,進入教學,估計絕大多數人都能在這方面取得良好成績。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楊蔭浏、丘瓊荪等學者率先對《白石道人歌曲》中的詞樂進行了研究,可以說,經過幾十年的研究考證,目前《白石道人歌曲》等詞樂古譜已然趨于完備。
然而,外界對此認識不足,相關詞樂古譜的音頻錄制工作長期滞後,亟待引起重視,吸收過去數十年的研究結果,進行轉化、恢複原貌,并傳承發展。
這僅僅隻是古代文學嗎?
不,它還涵蓋了音樂、音韻學等方面。
華夏是通識教育的範式,近代劃分學科的方式,是西人為了把華夏的典籍和知識改頭換面,硬生生拆出來的。
《白石道人歌曲》六卷,附别集。清乾隆十四年張奕樞松桂讀書堂刊,嘉慶二十五年張慶時印本
白石道人所用的“俗樂”記譜方式,不同與工尺譜,被錄入《永樂大典》中,後來《永樂大典》消失,後人對該“俗樂”記譜方式幾乎一無所知。
然而,這種“俗樂”記譜方式卻在傳教士錢德明研究音樂時,激發了他的靈感,促使他仿效此法,在中國音樂理論的基礎上改頭換面,弄出了另一套記譜方式,即Do、Re、Mi、Fa、So、La、Si……(具體的演化分析與證據放在下一篇具體闡述)
交響樂由華夏邵樂衍生而來
韶樂是中國上古舜帝時代的雅樂,全樂共分九章,故又名《九韶》。
夏、商、周三代,皆以其作為國家大典用樂。
漢文帝時,将韶樂改稱“文始”;曹魏時,魏文帝曹丕命《文始》複稱《大韶》。
南朝梁武帝,以《大韶》名《大觀》,後隋文帝承前制,續傳韶樂。
1368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年号“洪武”。
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天地壇時附置神樂觀,設提點、知觀,管理祭祀歌舞,并恢複韶樂之稱,名中和韶樂。
所謂“中和”,即中正平和之意,乃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境界。
中和韶樂,作為皇家禮典和祭祀的專用樂舞,融禮、樂、歌、舞為一體,其使用範圍頗為廣範,大緻可分為三類:
1)各類祭祀場合會用到的樂舞以及樂曲;
2)宴飲場合使用的宴享音樂;
3)用于郊廟以及朝賀等場合的朝會樂。
總之,曲目繁多,種類複雜,規模龐大。
從《大明會典》卷之七十三,便可見一斑。
《大明集禮》全面總結了明朝禮儀制度,共53卷,為明徐一夔、梁寅、周子諒、劉宗弼等奉勅撰。洪武二年 (1369)八月始修,次年九月書成。
《大明集禮》明嘉靖九年内府刊本,其中包括傳統的吉禮 (卷1至卷16)、嘉禮(卷17至卷29)、賓禮 (卷30至卷32)、軍禮 (卷33至卷35)、兇禮 (卷36至卷38)等五禮,又增加了冠服、車辂、儀仗、鹵簿、字學、樂(卷48至卷53) 等11門記載明代的各項禮儀制度。
其中有諸如 《内殿宴會内外命婦次序圖》、《諸王來朝丹墀班位圖》、《中宮受皇妃賀圖》、《谒廟圖》、《樂圖》、《舞圖》、《版位圖》 等多種圖,對了解明代宮廷的具體情況很有幫助。
明太祖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統兵25萬,北上征伐,打出“驅除胡虜,收複中原”的口号。經過浴血奮戰,隻用了一年的時間,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攻占元大都,收複燕雲(又稱幽雲)十六州。
天下初定,此乃大事。将士凱旋,必要封賞。
明太祖朱元璋決定親迎凱旋回朝将士,并舉行鐘山社稷大典,由天子親祀。
可是,百廢待興,禮制禮樂怎麼辦?
《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又稱《明太祖實錄》,是記錄中國明朝明太祖、建文帝兩朝皇帝事迹的史籍,其年份起元至正辛卯(1351),訖洪武三十一年戊(1398),首尾四十八年。
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十之記載,朱元璋召集群臣商議,謂曰:
“自昔聖帝明王之有天下,莫嚴于祭禮,故當有事,内必緻其誠敬,外必備其儀文,所以交神明也......卿等其酌古今之宜,務在适中,定議以聞。”
洪武元年,二月壬寅朔(農曆二月初一),中書省臣李善長,傅瓛,翰林學士陶安等,進《郊社宗廟議》。
其後,奉祀謝靖真、葛清隐等人着手禮樂及祭祀的籌備事項。
查閱《大明會典》卷之八十一可知:
“國初以郊廟社稷先農俱為大祀。……洪武初、天下郡縣皆祭三皇。後罷。止令有司各立壇廟、祭社稷、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孔子、旗纛、及厲。庶人祭裡社、鄉厲、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祀竈。
……
郊祀一 合祀
國初、建圜丘于鐘山之陽、以冬至祀天。建方丘于鐘山之陰、以夏至祀地。”
圜(huán)丘的“圜”,意思相當于“寰”宇的“寰”,上指天體渾圓,代指“天”,故冬至日祀天,一曰皇天,代表陽;
而方丘的“方”,指代大地,勿要簡單認為是四四方方之意,故以夏至日祀地,一曰厚土,代表陰。
明洪武元年(1368),中書省、翰林院、太常寺定拟祀典,将祭祀分為三個等級:大祀、中祀、小祀。
1、大祀:先以郊(天、地、日、月、先農壇)、廟(太廟)、社稷、先農為大祀;
2、中祀:後改先農、山川、帝王、孔子、旗纛為中祀。嘉靖中,又以朝日、夕月、天神、地祗為中祀。
3、諸神為小祀。
凡郊廟、社稷、山川諸神,皆天子親祀。
《大明會典》又将這些祭祀分别稱為“郊祀”、“社稷等祀”、“廟祀”、“陵墳等祀”、“群祀”等五類。
太常寺是華夏古代主要負責祭祀、禮樂事務的國家機構。朱元璋稱帝後,吳國改稱大明,原太常司也随之升級為太常寺。
根據《大明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三十三記載:洪武元年閏七月己亥朔,遣使犒北征将士。
庚戌,參政傅友德遊騎獲元将李寶臣、都事張處仁,遂以為向導,(徐)達因遣友德開道,以通步、騎。
诏定軍禮,中書省臣會諸儒臣議。
宋又有祭告武成王之禮,歸則奏凱獻俘,然後天子論功行賞。于是曆考舊章,定為親征、遣将諸禮儀奏上。诏并從之。
由此可見,大明軍禮沿襲前朝舊制,而宋又承襲唐制。
《宋史》軍禮中記載:“閱武,仍前代制。”宋真宗以後,講武禮編入《武經總要》以為定制。
根據《大唐開元禮·軍禮》皇帝親征告于太廟儀中凱旋獻俘的内容:
“凱旋告日,陳俘馘于南門之外,北面西上。軍師陳于後。其告奠之禮節與告禮同”。
此處“其告奠之禮節與告禮同”,指的是獻俘禮的祭廟儀式與命将出征告于太廟的過程是一緻的。
也就是說,大明按照唐宋軍禮之制,大軍出征前要祭告武成王廟;凱旋歸來,要奏凱樂(凱旋曲),并有獻俘儀式。
這便是貝多芬所謂《C大調凱旋進行曲》的翻譯來源。
而西方音樂的樂理基礎也好、樂器制作也罷,皆是法國傳教士、最後一任耶稣會長錢德明的功勞。沒有錢德明,貝多芬連樂譜都看不懂,連模仿抄襲的資料都沒有。
天子論功行賞時,會奏《命運》交響曲,寓意戰場沖殺,人生命運從此不同。
封賞結束,則奏《田園》交響曲,寓意将士解甲歸田。
這些都是所謂的創作靈感之處,翻譯、抄襲 改頭換面,就托在了貝多芬的名下。
故有無名氏作詩形容曰:“塞外朔風戰苦寒,淮右萬裡捕魚海,而今全勝得凱旋,鐘山交響震九天。”
鐘山在哪兒?
鐘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東面。
君不聞,“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除了迎接凱旋将士的講武禮,還有鐘山社稷時的大典。
祭祀大典上,具體的交響曲目有廣和、肅和、凝和、壽和、熙和、雍和之曲、安和之曲。
中和韶樂的傳統,也被清朝繼承了下來。
根據《欽定大清通禮》記載(清朝沿襲明制),祭祀典禮所用八音古樂共有18類105件樂器,分别是編鐘、編磬、镈鐘、特磬、建鼓、博柎、琴、瑟、笛、排箫、箎、笙、埙、笏、柷、敔、麾、節等。
另有文舞32人,武舞32人,執節領舞者四人。
雖然無法得見明朝天子親自祭祀時的壯觀場景,但從後來的《出警入跸圖》中仍然可以窺得一貌。「出警圖」與「入跸圖」雖是各自分開的二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跸圖」。
畫中皇帝,便是明神宗朱翊鈞。
有關大明軍禮樂的曲目,基本都收錄在了永樂大典中。
錢德明利用自己最後一任耶稣會長的特殊身份,如饑似渴地将永樂大典中所存曲譜、樂譜幾乎全部翻譯了一遍,順便還将流傳甚廣的各種民間樂譜,記錄在了自己的《中國現代音樂》、《中國古今音樂論文集》(1779年)、《北京傳教士關于中國曆史、科學、藝術、風俗、習慣錄》中。
這些傳至西方,就成為西洋音樂崛起的秘密。
其實,中國音樂不僅促使西方音樂藝術崛起,也将小日子的音樂發展史帶入了一個他們以前從未料想到的高峰。
八國聯軍侵華時,小日子負責洗劫太常寺,部分永樂大典分冊也到了他們手中。迄今為止,有些典籍仍舊沒有公開。
随着永樂大典以及各種民間樂譜流入島國,許多古籍中的樂譜被翻譯盜用,改頭換面重出江湖。
(為了避免文章太長,永樂大典及其他樂譜流入島國的考證此處略去)
由此,東洋音樂也迎來了大爆發的高光時刻。
所謂的東洋音樂大師,如喜多郎、武滿徹、宗次郎、坂本龍一、久石讓等等,不斷直接或間接從華夏典籍中找尋創作靈感,而交響樂則大多模仿永樂大典中輯錄的各種曲目。所以,現在能明白為什麼小日子S.E.N.S.(神思者)能夠創作磅礴大氣的中式音樂了吧?
畢竟,中和韶樂才是世界交響樂的鼻祖,在永樂大典流散之前,在朱載堉的十二平均律之前,這些大師們根本不知何謂交響樂,亦不知華夏奠定的現代樂理基礎。
***關注我,關注《昆羽繼聖》四部曲,關注文史科普與生活資訊,發現一個不一樣而有趣的世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