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的“王朝”是什麼意思?
有解釋說:“王朝”的“王”為“旺”省,“旺”本指“中午的太陽”或“夏季的太陽”,是“火性強盛”、“熱力十足”的意思。“朝”本指月亮還沒有完全隐沒的時候,太陽已經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的草叢中了,意思是人們臉朝西方剛剛送走月亮(代表舊王室),又馬上轉過頭來迎接東方的太陽(代表新王室)。引申指“日月相推是謂‘明’”。所以,“王”可讀為“本(輪)”,“朝”可讀為“代(興)”,即:“王朝”可讀為“本代”。
那麼,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是哪一個?
是持續了八百年的周朝。
那麼,是什麼讓周朝能夠傳續八百年時間呢?
原因如下:
首先,自然要得益于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以及輔佐武王的周公,此二人制定了周統之制度,奠定了周朝立足中原數百年的根基。
在周朝以前,是僅存在于文獻的夏朝及後來的商朝,這兩個朝代是我國封建王朝的先驅。不過,不論是夏朝還是商朝,其君主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統治者,他們隻是名義上的“共主”,與其它國家、部落、族群是藩屬關系,在政局上各自獨立。
商末時期的周與商的關系就是這樣,之所以西周能滅掉殷商,就是因為殷商體制松散。西周建國後,制訂了一套頗具建設性的體制,那就是:分封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概念正式提出,獲封的諸侯與天子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複雜。
雖然,從封建王朝未來的發展來看,分封制并不是一種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妙法,但是,在當時卻為周王朝的穩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後人的目光,僅停留在表面上的“分封制”,殊不知隐藏在分封制背後的,卻是一條維系統治者與諸侯關系的紐帶——井田制。
可以說,“井田制”是分封制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周王朝穩定的根源所在。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其實質則是一種“土地私有制度”。
其次,西周立國後,周公提出了“禮樂”的概念。雖然,在此前的夏商王朝也存在禮制,但這種制度并不健全。西周初年,周公權衡了前朝禮制的利弊,便創造了一套符合當下形勢的禮樂制度。這種制度,從天子到販夫走卒,都必須遵守。
這種禮樂制,為周王朝提供了政治、文化基礎,所有周朝人都形成了遵守禮樂的思想共識,對核心統治産生了向心力。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周公在東部地區建立了政治、軍事核心,杜絕了殷民作亂的可能性,并為将來的遷都埋下了伏筆。
雖然,西周擊敗了殷商,但是,殷地的子民對西周的歸屬感不強,甚至,有些殷商貴族對西周仍抱有敵視的态度,顯然,殷地的形勢是西周立足中原的巨大隐患。為了解決這一隐患,西周在東部建立了洛邑,也就是後來的成周。成周的建立,為周王朝的初期發展争取了寶貴的緩沖期。
在犬戎攻破鎬京後,周王室可以及時遷到東部,延續國祚。以至于,很多曆史愛好者都覺得,周朝的王權并不強大,所以,才會出現“虛君”的現象,這也為東周的形成埋下伏筆。不過,正因周王朝的王權不強大,才讓諸侯不會輕易篡奪王權,重演周滅商的曆史。
從表面上看,周天子根本沒有對地方的控制力,以至于,每個諸侯都有自主權。不過,這也是周王朝穩定的最關鍵原因。哪怕是在周天子勢力與日俱減的東周時期,周天子仍是名義上的分封核心,是諸侯共尊的共主。不論是哪個霸主國,都要從名義上受周天子制轄。
熟悉春秋戰國史的朋友都知道,在東周時期,周天子的地位就像是傀儡一樣,他們根本沒有任何實權,但是,也根本沒有諸侯敢站出來公然對抗天子。每個諸侯都知道,隻要敢與周天子叫闆,挑戰表面上十分弱小的王權,其他諸侯一定會群起而攻之。
這期間,楚國就是個例子,楚王公然問鼎輕重,立即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反而是身為霸主的齊桓公提出了一套“尊王攘夷”的路子,才能讓齊國在霸主地位上坐穩,避免招緻其他諸侯國的讨伐。
武王滅商以後,曾追随姬發參與滅商之戰的有功之臣,全部得到了分封。除此之外,武王還分封了周氏王族,以及五帝的後裔。随後,周王朝憑借手中掌握的最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控制各地。另一方面,周王朝像後世的朝代一樣,開始通過神話思想穩固王權。
由于被分封的諸侯有功臣、王族,這些諸侯與天子的關系親疏有别,所以,他們之間也會在潛移默化中相互牽制。這種狀況持續到春秋時期,幾乎每個想稱霸的諸侯國都必須完成一個特定的步驟,那就是:獲得周王室的批準。齊桓公早就有了稱霸的資本,可齊國稱霸卻是在齊桓公獲得了“方伯”稱号之後。
從這裡就能看出,哪怕是在諸侯實力遠大于天子的東周,深受禮教影響的分封國,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天子而代之。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的牽制,也是周王朝能夠立國八百年的重要因素。
參考資料:
【《西周初期東都成周的建設及其政治作用》、《分封制的形成與發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