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職級體系必知的五件事
文/孟慶嬌
什麼是職級體系?複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是這樣定義的:所謂職級體系,就是工作的難易程度、責任輕重以及所需的資格條件相同或充分相似的職系的集合。職級體系是現代化公司人力資源管理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内容,它往往和職位體系一起,共同構成一家公司完整的員工晉升體系。那麼,一家公司是不是必須建立自己的職級體系呢?這就得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首先要厘清建立職級體系是為了解決哪些問題。建立職級體系的真正目的 如果老闆忽然決定要在公司建立職級體系,HR一定要先厘清一個問題——公司為什麼要建立職級體系。是因為百度、阿裡巴巴、騰訊這些大廠都有職級體系,所以我們也要有,還是因為建立職級體系意味着管理先進,沒有職級體系就表示管理落後?要知道,适合公司當下管理模式的才是最好的。如果感覺現在的管理模式不适應當下的發展需要,那麼可能真的需要作出調整了。至于怎麼調整、需不需要建立職級體系,還要根據公司業務發展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将調整管理模式簡單地跟建立職級體系畫等号。 在思考要不要建立職級體系的時候,要先考慮清楚,公司想要通過職級體系實現什麼目标;比這更重要的,是要想清楚,哪些問題是職級體系解決不了的。在這兩個問題都思考清楚之後再去做決定,才不會因為盲目上馬卻沒能解決一些問題而質疑職級體系的有效性。那麼,公司發展到什麼程度需要建立職級體系?通常情況下,公司處于初創期,組織脈絡簡單清晰,就沒有必要折騰;隻有規模大且需要制度、流程标準化的公司才有必要建立職級體系。 随着公司業務的發展,人員快速增長,特别是研發團隊快速壯大,新進員工跟原班人馬相比能力不相上下甚至略差,但是新人的薪資卻比老員工明顯高出一截,這種情況其實屬于正常。因為新招聘人員的薪資水平參照的是地區的行業薪資水準。這還隻是問題的初級階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薪資倒挂”現象。再發展下去,公司規模壯大,很多員工明确提出了加薪的要求。這時公司就必須面對和解決這個問題了。關鍵是,給誰加,不給誰加,加多少,必須遵循一定的标準才行。 也就是說,職級體系和職級标準會讓晉級和加薪都變得更加透明,而且這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假如員工A說自己的能力提升了,要求公司給加薪,怎麼辦?就隻憑他一句話就加薪嗎?如果有職級體系就好辦了,我們可以看看,A進公司的時候職級是P4,那麼他說自己的能力提升了,也就是他覺得自己符合P5的标準了。公司可以對照P5的能力标準,如果他确實符合标準,那麼這次就給他晉級到P5,薪資也漲到P5的标準;如果不符合,比如P5職級要求的兩項核心能力他都沒能達标,那麼他就不能晉級。員工雖然會有些沮喪,但是也必須承認自己的核心能力确實還差一截,隻能維持原來的職級不動,加薪也暫時别想,趕緊在做新項目的時候努力提升能力,争取下一次職級調整的時候,自己能達标。 這樣一來,職級的晉升和加薪就是透明、雙向、互動的。成功晉級的人個人價值被公司充分看見并認可,實至名歸;沒能晉級的人也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有了努力的方向,晉級不成卻也心服口服,不會因為暫時沒能晉級就消極氣餒。這就是明确職級标準的好處。搭建職級體系要明确路徑 ●首先進行基礎梳理 公司各部門裡面有哪些崗位?各個崗位的職責是什麼?任職要求有哪些?筆者所在公司在建立職級體系之前,所有的部門都重新梳理明确了部門職責,羅列清楚部門裡面有哪些崗位,梳理了每個崗位的崗位說明書。
需要強調一下,如果公司業務處于快速發展變化階段,崗位職責一時還不确定,可能今天需要做這些工作,下個月就要做另外的工作,這種尚不明确職責的崗位可暫時不列入職級體系的範圍,等到其職責相對穩定時再列入也不遲。 在梳理崗位說明書的時候,就把崗位的職責、工作的權限,以及崗位所需的專業知識、技能要求、準入條件等都描述清楚。 有些部門,比如運營部、市場部,其職責一目了然,就是運營崗、市場崗。如果各崗位當中根據能力差異還有其他職責的區分,這就要放到職級體系裡統一标準。有些部門的崗位比較多,比如研發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網絡工程師、技術支持、測試工程師等,崗位比較相似、相近,盡可能歸到一類裡面;确實不能歸類的就單列。 ●明确路徑 梳理清楚崗位之後就要明确路徑。路徑可分為縱、橫兩個方向。這就好比用經度、緯度定位地球上的某個位置,要通過經度、緯度才能定位到一個點上。同樣,任何崗位在崗位圖譜上都能找到對應的縱、橫坐标點,橫向對應職種(分類),縱向對應崗位分級(分層)。找到對應的坐标之後還需要明确不同職種/序列當中不同職級的對應關系。 一是劃分職種,即劃分職族、職類,也就是對不同性質的工作進行分類(見表1)。 二是劃分職級,即對崗位進行分層(見表2)。 根據各層級的任職資格要求,明确各序列的層級階梯,設定能達到的層級上限。比如某研發序列,最高職級是首席科學家。筆者所在公司梳理的最高職級是P12,但不是每個序列的人員都能上升到P12,有些序列到P6就已經達到該序列的上限了,很殘酷也很現實(見表2)。 三是打通不同職類、序列之間的職級對應關系。
不同序列和職類之間的職級呈現怎樣的對應關系呢?國内很多公司直接采用粗放型的對應關系,例如A序列初級和C序列初級即為一個等級水平。筆者所在的公司基本采用粗放的對應關系。但從精細化管理的角度出發,最好對各序列職級進行崗位稱重。 阿裡巴巴的職級表劃分為P和M兩個序列(見表3),而且明确P序列人員主要通過專業貢獻帶來價值,M序列人員主要通過整合團隊資源拿到結果。P序列人員的晉升主要看成長能力,M序列人員的晉升更多是看組織需要。也就是說,在M序列上晉升,不是看能力是否達标,即便一個員工已經具備經理的能力,但是組織目前還沒有相應的職位空缺,那麼該員工就隻能繼續在主管級别上等待。
明确了不同序列之間的對應關系,就等于在不同序列之間打通了通道,人才可以在其間靈活流動。但是在具體實施時,不同公司會有一些差異,比如從專業序列向管理序列轉,并不是寫個申請就可以輕易轉過來的,而是要經過評審委員會的評審。而且正如前文所述,即便一個人的能力已經達到上一職級的要求,也要看組織目前有沒有崗位空缺。
●确認标準 梳理完各個部門的崗位之後,一些大的門類或者比較集中的崗位就突顯出來。接下來就是确認職級标準。 如何給職級标準做定義?一般先定義通用、核心的要素,再定義崗位的标準。 大多數公司在梳理職級标準的過程中,會參考大公司的職級标準,但最終落地時還是以自身的實際情況來看。首先梳理出内部通用的職級标準,這就像是一把尺子,在這個标準之下,所有的崗位都能對照梳理出本崗位對應的要求及相應的标準。 比如P4職級要求“不需要别人的指導,能獨立完成工作”,P5職級要求“能夠基于工作梳理流程,有可複制的經驗傳授給新人”,P6職級“要有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能夠培訓新人,能夠由點到面,統觀大局”,等等,這些就是通用的職級标準。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基于通用标準再設置具體的崗位标準。 ●根據崗位的職級标準進行初套 根據通用的職級标準再演變出崗位職級标準,職級評定小組依據崗位職級标準,把部門裡同崗位的人先“套”進去,看看是不是基本能匹配得上。這個步驟通常是私下進行
的,不需要跟員工溝通。為的是先校準,檢查基于通用職級标準做演變的時候,崗位職級标準的定義有沒有問題。 通過這一輪初套、校準,能統計出現有人員大緻的職級分布情況。如果初套結果出來,大部分人集中在P7、P8上,隻有個别人分布在P4上,那麼這個職級标準恐怕存在問題。正常來說,職級分布應該呈金字塔或橢圓形分布,中層或者基層的人多一些。如果倒過來,越到上面人越多,不用說,這種職級分布一定有問題。 如果不存在上述問題,公司就可以向員工公布崗位的職級标準,各部門要在内部進行宣講。雖然職級标準已經寫得很明白,但是每個人理解下來可能會有差異,所以HR要以具體的崗位為例,跟員工講解清楚職級标準到底是什麼,怎樣才能算具備各職級的勝任能力。宣講的過程不可或缺,不然容易在套級的結果上出現分歧。隻有統一員工對崗位職級标準的理解,接下來的工作才能相對順利。 内部宣講結束之後,就要組織職級評定小組進行職級初套。通常P6以下的由主管和人力資源部一起,跟員工面對面溝通,明确目前承擔的工作、員工能力水平、對應的職級标準。基本上經過一輪宣講之後員工對于自己的職級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評定下來不會有大的問題。更高職級的人員則由更高一級的管理人員進行評定。員工要在職級評定表上簽字表示對職級評定結果的認可。初定的結果要錄入人力資源系統,作為後續職級晉級的依據。
經過上述步驟,職級體系就初步搭建起來了。職級晉級怎麼做 搭建好職級體系,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能力處于哪個段位,事情就結束了嗎?當然沒有。搭建職級體系是為了後續的晉升和加薪,所以更重要的還在于後續的應用,這就需要制定配套的職級晉升機制。 通常,公司需要建立職級管理制度,明确職級評定和晉升的流程,組建評審委員會。有些公司一年兩次職級晉升,有些公司一年一次,筆者所在公司就是一年一次,做完職級晉升評定就要制定相應的調薪方案。 職級晉升跟績效考核搭配使用,效果更佳。很多公司明确規定年終績效考核在前20%的員工有資格參與晉級,部門主管也可以推薦提名。但是,績效表現好未必就符合職級晉級标準;績效表現不達标,則壓根沒有晉級的資格。 筆者所在公司在第一次組織晉級評定會的時候,很多人就像做年終述職一樣,把自己一年來做了哪些工作制成PPT拿出來講講。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初始階段職級評定、職級标準還沒有深入人心,運作一兩次之後,大家就會熟悉起來。拿着述職報告來做職級述職肯定不行,那麼就當場答辯——假如你是來晉級P7的,那麼過去的一年當中你帶過團隊嗎?做了什麼項目?取得了什麼成果?沒帶過團隊,那就不符合硬性要求,明确沒有晉級的可能。對于這種明顯不符合晉級标準的,要直接跟員工溝通清楚,讓他不必浪費時間來參加晉級評審會。 還有一種情況也特别需要關注:一個研發人員在職級初定的時候定的是P7,但是在晉級述職的時候,發現他這一年來所做的工作都是P6級别就能承擔的。這時,職級評定委員通常會提示他講講能體現P7勝任能力的工作或者項目。如果他确實講不出來,這就不是職級晉級的問題了,而是要考慮降級了。 關于職級降級的事情還需要特别講一講。我們公司在設計職級制度的時候,擔心員工在晉級之前很努力,一旦晉級成功就消極怠工。因此公司想做職級降級,專門考察績效考核排名後10%的人員,如果通不過考察就走降級流程。隻要績效考核一直做,員工起碼得努力讓自己的績效穩定保持在前80%才行,不然就會面臨降級的風險。這是想要做職級降級的初衷。但經反複研究,認為降級之後随之而來的降薪在操作層面有困難、有風險。職級上不符合某一級别的标準,跟不勝任某一崗位是兩回事。比如員工入職的時候崗位是安卓開發工程師,如果因為他不符合P6的職級标準而把他降到P5是可以的,但不能說他不勝任安卓開發工程師這個崗位,
如果員工本人不同意降薪,公司就不能強行降薪。這種情況下,公司能做什麼呢?其實,即使不降薪,對于員工來講,降級已經是很嚴重的事了,比如一個員工從P7降到P6,原來他是帶團隊的,現在就不能帶團隊了。那麼,一方面,公司要跟他講清楚,他的能力與目前的職級能力存在差距,要想辦法補足;另一方面,公司也可以在年終獎上相應做出調整。兩個細節不可忽視 ●同職級不同薪酬,要看崗位類别 比如說,P4同一個職級上的運營專員、市場專員、開發專員,職級能力标準是一樣的,都是“能基本勝任自己崗位的工作,不需要别人的指導能獨立開展工作”,但由于工作内容不同,其薪酬标準也不同。工資标準遵循市場标準,但運營專員有運營專員的工資标準,開發工程師有開發工程師的工資标準。工作内容、工作性質不同,不能因為職級相同就在薪酬上完全一緻。因此,同一職級下的不同崗位,加薪規則也不相同,要根據崗位自身的情況來确定。 ●職級标準不宜定得太細太死 在制定職級标準的時候要注意,職級标準不能太細,不能規定得太死。規定太細太死會導緻員工隻顧着完成規定動作,不利于長遠發展。在整個職級标準裡有一條暗線,即員工要基于自己的工作進行總結、創新,甚至能夠持續不斷地傳、幫、帶。員工基于日常工作可以找出創新點、突破點,可以基于現有流程進行優化,可以基于工作難點找出解決方案……這些都是職級标準所提倡的。一個公司倡導什麼,其實都可以通過職級标準明确地表達出來,員工會朝着這個目标去發力。如果規定太死闆,不預留一點活動空間,就會抹殺員工的創造力。 制定出來的職級标準,特别是P6級以上的,會比平時的要求高一些。原本設置職級标準就是為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使他們在現有基礎上“跳一跳”,往上一級标準夠一夠。如果降低标準,大家輕而易舉就能符合,那麼職級标準也就失去激發人的内在力量的作用了。 ●崗位不同,職級上升的路徑應有高有低 比如A崗位現有人員最高職級為P5,但組織有必要把上一級即P6的職級标準清晰地描述出來,為團隊明确持續努力的方向。但這并不是說,公司的最高職級标準為12級,就要
把所有崗位12級的職級标準都梳理出來。有些崗位差不多到P6也就夠用了,極個别崗位才需要梳理到12級。 建立職級體系的目的是激發員工不斷去提升自己的能力,讓他們沿着職級發展的階梯不斷晉級,收獲組織的認可和個人成就感。如果用職級标準去為難員工,不讓員工升職,那就違背了建立職級體系的初衷了。職級體系的應用意義 ●承接組織能力落地 職級體系承接了完成公司戰略的關鍵組織能力,并且細化到崗位及員工發展的全過程,為組織能力的建立和持續提升提供有效保障。事實上,筆者所在公司在制定職級标準時埋下了暗線,倡導在組織裡不斷進行傳、幫、帶,讓每個員工都能基于自己的工作有總結、有創新,在員工職級不斷上升的同時,組織能力也得到持續的提升和大力發展。 ●打通人力資源體系各單元,使其形成串聯 組織通過明晰崗位設置基礎來強化績效牽引,樹立能力導向理念,解決能力體系與職級、薪酬、績效體系的匹配問題。職級不是孤立存在的,是與崗位标準、績效考核聯動的,既要求員工有好的績效表現,又要求員工在日常工作中體現出與職級标準匹配的能力,以配得上相應的薪酬。員工通過能力提升獲得更高的績效,公司收獲了績效表現更好、能力更高的員工,更有可能實現年度目标和公司戰略。 ●建立人才發展通道 建立與職級序列匹配的評估、考核、晉升機制,緩解員工發展焦慮,為企業儲備人才資源。有了職級晉升的規則,就相當于為員工打通了向上發展的通道;不同級别又有各自清晰的崗位職級标準,員工不斷積累自己的知識技能,提升能力去實現晉級。員工願意自動自發地提升能力,企業也不必總去外部尋找人才,可以将自己擁有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崗位上。 ●指導員工個人發展 從員工層面看,了解自己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素質,保證人才鑒别力,增強了考核對個人發展的指導意義。通過職級的初定,讓員工清楚自己目前具備哪些能力、在公司所處的位置,如果想要晉升到更高職級還需要具備哪些能力、達成哪些目标。
說到底,管理工具應當因地、因時、因人制宜,适合的才是好的。職級體系不是為了“有”而建,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